勤学苦读成语故事
勤学苦读成语故事
多读书,读好书——书是⼈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们的精神粮⾷。下⾯是⼩编整理的勤学苦读成语故事,欢迎来参考!
《⽜⾓挂书》篇⼀
丁零零隋朝时的李密⾮常专⼼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次他要去绥⼭,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蒲草编织鞍⼦放在⽜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上,⼀边骑⽜⼀边读书,⼗分专注。连当时⼤⾂杨素经过,丝毫不觉。勤学专注之功令⼈敬佩。
《随⽉读书》篇⼆
南齐有⼀读书⼈叫江泌,他⽩天要⼯作,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有⽉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光西斜时,就搬⼀张梯⼦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光逐渐下坠,他也⼀级⼀级升⾼,⼀直爬到屋顶。
有时读累了,⼀不⼩⼼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上的泥⼟也不拂掉,⼜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韦编三绝》篇三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世家》:“(孔⼦)读《易》,韦编三绝。⽈:‘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来串连⽵简的熟⽜⽪;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来源⽹络搜集整理,仅供个⼈学习查参考
《下帷读书》篇四
形容闭门谢客、专⼼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川⼈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挟策读书》篇五表妹英文
⽐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外篇·骈拇第⼋》:“臧与⾕⼆⼈相与牧⽺⽽俱亡其⽺。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简。博寒,古代的⼀种游戏。后⼈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读书亡⽺”表⽰专⼼致志地勤奋读书。
《⾼凤流麦》篇六
形容专⼼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凤》:“⾼凤字⽂通,南阳叶⼈也。少为书⽣,家以农亩为业,⽽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流麦。妻还怪问,凤⽅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中。”后⼈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凤”等来形容专⼼读书。
《温舒编蒲》篇七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东⾥⼈也。⽗为⾥监门。使温舒牧⽺,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
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负薪读书》篇⼋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徐严终王贾传》:“买⾂字翁⼦,吴⼈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担束薪,⾏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买⾂⽏歌呕道中。买⾂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笑⽈:‘年五⼗当富贵,今已四⼗余矣。⼥苦⽇久,待我富贵报⼥
功。’”此典⼀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活。
《带经⽽锄》篇九
形容⽣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都养(为弟⼦们做饭),时⾏凭作(有时还要下地⼲活),带经⽽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焚膏继晷》篇⼗
形容夜以继⽇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不绝吟于六艺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者必钩其⽞(成语‘提要钩⽞’出处)。贪多务得,细⼤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天的学习),恒兀兀以
穷年(长年累⽉都这样坚持)。先⽣之业可谓勤矣。”
《⼗年窗下》篇⼗⼀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狭隘,⽌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仕或守⼗余载,
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学养⽣。故当时有云:‘古⼈谓⼗年窗下⽆⼈问,⼀举成名天下知;今⽇⼀举成名天下知,⼗年窗下⽆⼈问也。’”后⼈便以“⼗年窗下”、“寒窗⼗载”、“寒窗之下”、“⼗载寒窗”、“灯窗⼗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守,闭门苦读。
科学文化素质《学富五车》篇⼗⼆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杂篇·天下第三⼗三》:“惠施多⽅(⽅术),其书五车,其道⾇驳(他的学说多差错⽽杂乱),其⾔也不中(正当)。”后⼈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简”、“惠施车”等来表⽰书多;⽤“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读书多或学问⼤。
《三⼗乘书》篇⼗三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死之⽇,家⽆余财,惟有⽂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为数,不⼀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乘书”。
《枕中秘宝》篇⼗四
黑鱼的做法大全形容不愿⽰⼈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术之事,⽽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神仙使⿁物为⾦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世⼈莫见。”后
⼈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不愿⽰⼈的图书。
《开卷有益》篇⼗五
勉励⼈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燕谈录·⽂儒》:“太宗⽇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追补之。尝⽈:‘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与⼦俨等疏》)的句⼦。后⼈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读书种⼦》篇⼗六
⽐喻世世代代的读书⼈象种⼦⼀样播撒开去,衍⽣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种》:“裴度常训其⼦云:‘凡吾辈但可令⽂种⽆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万乘之相,则天也。’⼭⾕(黄庭坚,号⼭⾕道⼈)云:‘四民皆坐世业,⼠⼤夫⼦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断绝。有才⽓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种为书种⽿。”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束之⾼阁》篇⼗七
⽐喻将收卷充置不⽤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此辈宜束之⾼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们往往以此典来表⽰把书扔在⼀边不再读或不再⽤。其形式有“束⾼阁”、“束阁”、“束置⾼阁”。
《三坟五典》篇⼗⼋
指称中国古代⽂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名)趋过(快步⾛过),王⽈’是良史也,⼦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索》、《九
丘》。‘”后⼈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化典籍。
《寻章摘句》篇⼗九什么产品去黑头好
形容读书只顾及⽂中的⽚⾔只语⽽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帝善之,嘲咨⽈:’吴王颇知学乎?‘咨⽈:’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寻章摘句⽽已。‘”
《断章取义》篇⼆⼗
常指随意摘取诗⽂中的⼀部分为⼰⽤⽽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意愿的⼿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句有⾃⼰的理解,⽽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梦笔⽣花》篇⼆⼗⼀
⽐喻⽂⼈⽂思⼤进,⽂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花》:“李太⽩少时,梦所⽤之笔头上⽣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多以“梦花”、“梦⽣花”、“彩笔⽣花”、“笔花⼊梦”、“花从笔⽣”等⽐喻⽂思⼤进。
《⽂不加点》篇⼆⼗⼆
形容写⽂章⼀⽓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传》(唐
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不加点”、“不加点”、“万⾔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着述等⾝》篇⼆⼗三
形容读书或着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五岁,玭(中幼⽗名玭)每旦令正⽴,展书卷⽐之,谓之’等⾝书‘,课其诵读。”后⼈遂⽤“等⾝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来形容着述极富,多作“着述等⾝”、“等⾝着作”。
《⼀字千⾦》篇⼆⼗四
形容诗⽂作品精⼼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着所闻,集论以为⼋《览》、六《论》、⼗⼆《纪》,⼆⼗余万⾔。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吕⽒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其上,延诸侯游⼠宾客有能增损⼀字者千予千⾦。”此典的主要形式有:“⼀字千⾦”、“千⾦字”、“⾦悬秦市”、“悬⾦”等。
《藏之名⼭》篇⼆⼗五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着此书,藏之名⼭,传之其⼈,通⾢⼤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藏诸名⼭”、“藏版名⼭”、“名⼭藏”、“藏名岳”、“藏述着”等。
《凿壁借光》篇⼆⼗六
西汉时有⼀位着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
小学生手工灯笼怎么做简单事,⾄今仍被⼈们传为佳话。
史书记载,匡衡⾃⼩家境贫寒。⽩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度⽇;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他看到邻居家灯⽕明亮,就在墙上动⼿凿个洞,引⼀点微弱的亮光。
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亮光如饥似渴、专⼼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愿意给⼀位家中藏书丰富的⼈做奴仆⽽不计报酬,⽬的只有⼀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
《囊萤读书》篇⼆⼗七
车胤,晋代南平⼈,年轻时就爱读书,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苦,没钱买油点灯。⽇⼦久了,车胤觉得长久下去,将不知浪费多少宝贵时光,⼀定要想办法解决才⾏。
⼀晚,他见⼀萤⽕⾍,⼀闪⼀闪的飞来飞去,⽴刻想到,如果捉⼗⼏只萤⽕⾍放在袋中,不就可以藉它们所发出的光来读书吗?此后,他就每晚靠着萤⽕⾍的光来读书,有时甚⾄看到天明。
《三余读书》篇⼆⼗⼋
董遇,字季直。性格质朴,不善⾔辞但⼜好学。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靠朋友将军段煨。
董遇和哥哥收集捡拾野稻⼦卖钱维持⽣计,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儒家的书籍,⼀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还是依旧读书。
《悬梁刺股》篇⼆⼗九
东汉时候,有个⼈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
学,经常关起门,独⾃⼀⼈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的头发很长。他就⼀根绳⼦,⼀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低,绳⼦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个⼈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
后,家⼈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所以,他下定决⼼,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个⽅法,准备⼀把锥⼦,⼀打瞌睡,就⽤锥⼦往⾃⼰的⼤腿上刺⼀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囊萤映雪》篇三⼗
晋代时,车胤从⼩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亲⽆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这个时间背诵诗⽂。夏天的⼀个晚上,他正在院⼦⾥背⼀篇⽂章,忽然见许多萤⽕⾍在低空中飞舞。⼀闪⼀闪的光点,在⿊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集中在⼀起,不就成为⼀盏灯了吗?于是,他去了⼀只⽩绢⼝袋,随即抓了⼏⼗只萤⽕⾍放在⾥⾯,再扎住袋⼝,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他就去抓⼀把来当作灯⽤。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的官。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跑掉,⾮常可惜。⼀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透进⼀丝光亮。原来,那是⼤雪映出来的,可以利⽤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即穿好⾐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地上映出的雪光,⽐屋⾥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即看起书来,⼿脚冻僵了,就起⾝跑⼀跑,同时搓搓⼿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后来,他也当了⾼官。
《⼿不释卷》篇三⼗⼀
三国时代,东吴有⼀员⼤将名叫吕蒙字⼦明。年青时,家境贫困,⽆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战功,却苦于缺少⽂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员⼤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些书,增加⾃⼰的才⼲。”
吕蒙⼀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的事情⼜多⼜杂,都要我亲⾃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
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只是要你翻阅⼀些古书,从中得到⼀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停了停,孙权⼜说:“时间嘛,要⾃⼰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军作战的紧张关头,⼿⾥还总是拿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更应该勉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洛阳纸贵》篇三⼗⼆
晋代⽂学家左思,⼩时候是个⾮常顽⽪、不爱读书的孩⼦。⽗亲经常为这事发脾⽓,可是⼩左思仍然淘⽓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天,左思的⽗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左思的⽗亲叹⼝⽓说:“快别提他了,⼩⼉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时候,看来没有多⼤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这⼀切都被⼩左思看到听到了,他⾮常难过,觉得⾃⼰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定要刻苦学习。
⽇复⼀⽇,年复⼀年,左思渐渐长⼤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位学识渊博的⼈,⽂章也写得⾮常好。他⽤⼀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出他在⽂学⽅⾯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
的⽂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都的风⼟、⼈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诸⽅⾯都达到⼀定⽔平,他潜⼼研究,精⼼撰写,废寝忘⾷,⽤了整整⼗年,⽂学巨着《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们把它和汉代⽂学杰作《两都赋》相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时间全城纸价⼤幅度上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