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赏析
元历七年,李清照出生在一個上層封建士大夫之家,父親李格非,字文叔,在當時很有文名,是一位散文家。他與廖正明略、李禧膺中、董榮武子號稱四學士。李格非有《洛陽名園記》傳于世,曾官居禮部員外郎。母親王氏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她也能詩善文,很有學問。李清照在這樣一個文學和藝術空氣都很濃厚的家庭中,從小就養成了好讀書的習慣。她天資聰慧,善文,工詩,又工書善畫,兼通音律,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女子。李清照的一生可謂是甘苦各半,少女時期的無憂無慮,少婦時代的甜蜜憂傷,晚年的顛沛流離、自身不保,在飽嘗人事辛酸的背後,這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女子,用一支沾滿才情的筆,為中國的文學史上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在她的不少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對她的影響。
一、無憂無慮的少女時代
李清照年輕時,性格開朗活潑,喜愛大自然,這種生活給她早期詞的創作打下了基礎。其早期閨閣詞的內容要是歌詠自然美、閨情相思;在風格上繼承並發展了婉約派的詞風,韻調優美,委婉含蓄。在創作上敢於利用各種文學形式來表達情意。李清照“自少即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她的早期詞作多描寫少女的無邪、愛情的甜蜜和大自然的美好景。    如一首《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是李清照少女時代的作品。當時的她事事如意:出身名門,清麗脫俗,才氣縱橫,家風開明通達,政治風氣也清明和諧———少女時代的她無憂無慮,盡情歡樂,且把這歡樂形之於詞。這首小令就如一扇窗,向我們洞開著這位傳奇女子的人生一斷片———活潑歡愉的少女時代。
又如《怨王孫》: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似也恨人歸早。
少女時期的李清照清純、可愛,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熱愛新事物,所以這一時期的詞語言清新、自然;筆調輕鬆、活潑;感情乾淨、純澄;筆法細膩敏銳。詞人並沒有把自己完全封閉在閨房中,而是常常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和諧美麗。
上片兩句,描繪湖面廣闊,清風吹過,可見湖面波光粼粼,一望無際。“紅稀”形容荷花凋零,季節已經是晚秋。“水光”兩句。讚賞景的美,並賦予了它們生命和情感,似乎與人們十分親近。下片寫湖面風光,雖寫荷葉殘敗,心情卻很喜悅。結尾寫黃昏歸去,鷗鷺棲息在水邊沙地不願
遊客離去。詞中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描寫美麗的秋景,可看出詞人對大自然美好事物的熱愛。
又如《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詞表現了李清照對大自然變化的敏感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關懷。“昨夜雨疏風驟”,這裏的風雨既是寫自然界的風雨,也是寫社會生活中的風雨,摧殘美好事物的風雨。該句
點明了時間和環境,由於“雨疏風驟”給人帶來煩悶愁倀、擔心驚恐,主人公難於入眠,只好借酒消愁。“試問捲簾人”,表現了作者醒後馬上想知道夜裏的風雨所造成的嚴重後果的迫切心情,從而反映了主人公對風雨中的海棠花的關切心情。“卻道”二字,道出了作者對捲簾人回答的不滿情緒。“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語氣非常急切、明確、肯定,暴露出主人公對捲簾人粗心大意的深責。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女子一直處於從屬地位,她們受封建禮教的壓迫和束縛,愛情的要求總不能如願,往往也脫不了悲劇的命運,這種情況在理學盛行的宋代尤為突出。但李清照由於家風開明,她作為這一時期的大家閨秀,在詩詞中卻有對愛情勇敢的表露。
如《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蕩罷秋千,香汗淋漓,加之一個“溜”字,活脫出一個活潑、嫵媚、敏感而又矜持的少女形象,然而詞
人此刻筆鋒一轉“,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就又加之以一絲淘氣頑皮,將戀中少女刻畫得真實可感。而詞中的這位客人,據說就是她後來的夫婿趙明誠。
從以上我們可以觀之,作為封建時代的大家閨秀李清照,生長于一個相對自由寬鬆的環境之中,雖然從小飽讀詩書,但她並未被各種古板的儒家教束縛了思想,相反,道家思想對她的影響反而更大一點。她從大自然中尋生活的樂趣,對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愛情,都大膽而熱烈地去歌頌。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無拘無束地暢遊在自由的世界中。
盆栽植物图片二、甜蜜相思的少婦時代
在封建社會,婚姻是女人一生的轉捩點。李清照也是一樣。李清照十八歲時,與宰相趙挺之的兒子,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婚後生活幸福美滿,並充滿了藝術的氣息。趙明誠自幼喜好收藏考訂金石刻詞。李清照與趙明誠情投意合,常投詩報詞,一起整理古籍,共同搜集和研賞金石珍品,生活如神仙眷侶一般。
如《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
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這首詞作于作者新婚燕爾之際,上片通過一枝沾露之花透視了整個春日明媚的清晨,恰到好處地烘托了新婚的歡樂與甜蜜。下片寫戴花,主要通過心理描寫,想像著插上花後,叫郎看是花美還是人美,將沉浸於愛情中女詩人的天真愛美和純潔好勝的心情表露得一覽無餘,嬌憨之態可掬。
但趙明誠仕宦在外,每一次夫妻別離都給李清照的感情帶來強烈的衝擊。她把對丈夫的離別相思的體驗,融進了詞篇。於是,這一時期李清照筆下出現了一系列的思婦形象。
如《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主要通過對自身情感和對重陽時節的感受的藝術再現,曲折地表達了她的閨中思夫之情。稀薄的霧氣,濃厚的雲層,天氣的陰沉使人感到沉悶。詞人獨坐閨房,生活枯燥無聊,從而烘托出環境的孤寂。佳節本是歡快的,可對於丈夫遠離在外的詞人來說卻增加了一些相思的痛苦。“涼”這個字,一方面描寫了時令氣候的冷,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詞人內心的孤寂和獨居的清冷。結句的“瘦”與開篇的“愁”遙相呼應,因為“愁”所以“瘦”。形象地表現了詞人感情的真摯及相思之苦。
又如《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蓮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卻上心。
毫無保留地抒發對丈夫的愛和思念,絲毫不顧忌封建社會女性該有的矜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不僅寫出了這種甜蜜的折磨,也想像丈夫和自己一樣在承受分離的痛苦。可以看出,李清照所追求的愛情是心心相印和平等的付出,她和封建社會的其他女子不一樣,不是把丈夫當作經濟上的依靠,而是渴望擁有一個心有靈犀的精神伴侶。
寬鬆自由的成長環境賦予了李清照獨立和高潔的性格。李清照思想意識是超前於其所處時代的,她在心理上突破了以男性為中心的禮教束縛,用自身的行為和手中的筆勇敢地表達著自己的思想、見解和個人的愁怨,以及被視為女性禁區個人愛情。在思想上,李清照確實是一個擺脫了封建禮教的束縛,熱烈多情,曠達豪爽,能大膽真實地表露愛情、表露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的女子。
三、顛沛流離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李清照逢靖康之難,她避亂南奔,經歷了國破、家亡、夫死的一系列變故,憂心時艱,伶仃孤苦,轉徙流離,至於暮齒。家國的淪陷,丈夫的去世,被視為生命的古董書
畫的散失,財產的喪盡,疾病的折磨。
倩女幽魂射手攻略請看李清照50多歲避難浙江金華時寫的《武陵春·春晚》: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狗狗能吃糖吗
當時國破家亡,詞人流落異鄉,無依無靠,耗費半生心血收集的金石書畫等文物大半已失,因此詞情異常悲苦。詞的上片截取風停後的慘澹景,日已高卻無心梳洗,其慵懶之態皆因怨情所致。雖未言愁而愁已從其行為中顯露出來,表意悽楚動人,委婉含蓄。歇拍兩句直抒身世之感。“物是人非”四字高度概括了她的大半生,包含家國之痛和人世滄桑之體味。“欲語淚先流”是作者百感交集、情不自禁的外在表現。下片似乎打算調整心緒,但複歸於上片的愁情。“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晚年李清照生活的艱辛酸楚我們可以窺見一斑。
纸的发明
然而晚年的李清照也並不是現在愁苦之中不能自拔。在哀歎憂慮之後,她也懂得用道家超脫的思想為自己的生活尋一種寄託。晚年的她專注于金石的考據。她對這一生的風風雨雨處之坦然,自我寬解道:“自王播、元載之禍,書畫與胡椒無異,長輿、元凱之病,錢癖與傳癖可殊。名雖不同,其禍一也。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金石錄後續》)。她“於家也,知不以彼之盈虛奪吾之常理;於身也,之不以思慮攖拂”。她把老子的禍福等同,有無相生,以及莊子的道通為一,萬物齊一相結合,雖然在人生路途上遭遇了許多不平,卻仍然讓自己對此保持一種平衡而坦然的心態。
公共关系培训
“千年詞史冠巾幗,一代風流壓鬚眉”。李清照這樣一位詞壇才女,在思想上博采眾家之長,既有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一面,更有老莊“返璞歸真,隨緣自適”的一面。儒家的入仕精神給了她生活中以強勁的動力,而滲透在她精神中的道家思想卻始終伴隨著她,在她早期的幸福生活中為她錦上添花,在她飽經憂患的滄桑晚年,道家思想不啻是一劑良藥,撫慰了她孤寂的靈魂。
參考書目:
[1]侯健,呂智敏.李清照詩詞評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一品红怎么养
[2]劉瑞蓮.李清照新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3]葉嘉瑩,陳祖美.李清照詞新釋輯評[M].北京:中國書店,2003。
[4]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5] 鄧紅梅 女性詞史[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
[6] 孫崇恩,傅淑芳 李清照研究論文集[M]齊魯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