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3-107页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体验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变化中的作用。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3.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威海吗?老师上大学的时候也去过一趟威海,并带来了美丽的图片,一起欣赏吧!
威海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荣获了2003年度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为什么威海市是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威海,了解威海,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奥秘。
出示情境图
理想是什么意思提问: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威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中国自考网
二、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一)复习条形统计图
学生动手操作画出统计图并说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解决红点问题: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尝试统计,体会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谈话: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回答)你能把这个变化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教师为学生提供统计图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统计)
2.班内交流,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画法。经常的意思
提问: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你是怎么表示
的?(引导他们明确,条形统计图不能直观地表示变化情况)
有没有更直观地表示这种变化的统计图呢?(结合教材,边演示,边讲解,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先根据数据描出各点,再用线段依次连接各点。)
3.对比分析,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谈话:刚才有的同学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有的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还可以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你觉得解决“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用那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嵇康怎么读
(三)解决绿点问题:1998—2002年威海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谈话:刚才我们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了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前面同学们还提到了许多问题,比如,1998—2002年全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表示这个变化情况,应该用哪种统计图呢?
谁愿意展示你画的折线统计图,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画法)根据这幅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有不同意见吗?(根据学生的交流强调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设计意图]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合理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是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讨中会很快比较出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1.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到了统计图的知识
2.教师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三、自主练习,应用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
四、总结全课,整理方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
五、课堂总结,回顾提升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三方面谈在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生不仅有对知识的收获,也有对学习方式的感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总结了经验和方法。
板书设计:
韩星男排名折线统计图
带鼎的成语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先根据数据描出各点,再用线段依次连接各点。
特点: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据的变化。
《折线统计图》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本节课我预设让学生从横轴、纵轴表示什么、各部分名称、表示数据方法及它们各自的特点等方面进行逐步深入的比较,充分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及特点,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再预设折线统计图画法的教学,在点的方法上做了进一步的强调,利用综合练习题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再从学画图的实际情况中,纠正学生在画图中容易出错的问题,忘记标记数据等现象最后预设学生讨论给出的统计表更适合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合适呢?学生在讨论中明晰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区别,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好的认识。
《面积和面积单位》效果分析
本课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
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二、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空间表象
学生学习了周长及长度单位后,再来学习面积与面积单位的意义,是空间观念由一维向二维的一次质的飞跃,必须建立起准确、鲜明的表象。在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时,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之后,我让学生一生活中那些物体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接着要求学生把眼睛闭起来,在脑子里回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形状、大小,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深刻的表象。睁眼之后,又让学生凭借表象估计橡皮上面和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并加以验证。在这个过程中,面积单位这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即以鲜明的形象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
三、运用迁移获取新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制高点
当学生具备的旧知通过努力可以自己达到新知的彼岸时,应积极创造条件引
导学生自己进入“最近发展区”。学生学过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这两个面积单位后,我要求学生用1平方分米度量多媒体教室地面的面积,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都想用一个比平方分米更大的面积单位。这时我并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和盘托出,而是撩拨学生的创造意识:“这个更大一点的面积单位请你们来创造。”当学生说出“平方米”时,我在给与他们鼓励的同时,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制高点——谁能试着说出1平方米有多大?这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把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意义迁移到平方米的学习中,主动获取了新知。
《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
《折线统计图》选自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节内容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学习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折线统计图》评测练习
1.填一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