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月亮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faxing
自古中秋诗难作,倒不是因为感触少,而是中秋遣怀之作太多,很难翻陈出新。然而,南宋著名文学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苏轼不是第一个写中秋词的人,为何胡仔给予苏子如此高的评价呢?
先来看看小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情境和目的。“兼”字写得意味深长,表明除了思念弟弟之外,还别有深意。而这个深意,从“醉”字上有所暗示。
苏轼不仅单纯抒写思乡思亲之情,还赋予中秋词更深的内涵,这是他的过人之处。
那么,作者因何而“醉”,又寄托了怎样的深意呢?
再来看看上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上阕写词人在人间、天上的矛盾徘徊。一个“欲”字,写词人想要逃离人间,可见他对现实的不满;而一个“恐”字,写词人害怕天上清冷,可见他对远离人间的生活怀有疑虑。
“欲”和“恐”,传达了苏轼在中秋月夜的特殊感受,既有尘世的孤寂失意,也有天上的不胜寒凉。这其实体现了作者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如果把“人间”看作现实世界,那么词人是不满的,甚至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归隐之念;如果把“天上”看作理想世界,那么词人是疑惧的,那“不胜寒”的“高处”,并非安放身心的所在。可见,词人的心灵充满了困惑,有一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流浪感,身无所依,心无归处。
一首中秋词,写得如此深入灵魂,可见超凡脱俗。
那么,在这个丙辰中秋,苏轼的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小序中写“欢饮”,其时父母已故,妻子早亡,兄弟分离,何欢之有?可见,是强颜欢笑遣悲怀而已。况且,因与王安石为首的革新派政见不合,外放密州,图个心静,也免得在朝中惹上祸端。唯一的亲人苏辙时在济南,相隔千里,也有七年不见了。兄弟俩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一起离家赴京,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一首中秋词,满杯辛酸泪!
可是,如果仅仅抒写个人遭遇的不幸和亲人无法团聚的悲伤,似乎差了一点境界,是难以受到胡仔如此青睐的。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欢饮”呢?
苏轼非凡俗之人,他想得开,看得透,撇开自我的悲愁,而像《赤壁赋》说的那样,尽享“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如此想来,中秋月圆,这是造物者赐予的美景,岂可不欢饮尽赏呢?
要想更好领会此词境界,接着再看下阕。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阕借“月”抒怀,先写明月之下的无眠和面对明月的责问,接着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悟,最后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词人从孤独寂寞、忧怨悲伤中解脱出来,内心通透而旷达。诗人紧紧围绕一个“月”字,写出了从矛盾徘徊中走向了超脱、旷达的情感变化。
一首中秋词,隐藏着人生的智慧和思想的光辉,这样的中秋词难道不是光照千秋的上乘之作吗?
防溺水手抄报图片
大话西游外传
苏轼《水调歌头》的高卓,不仅体现在思想上,还体现在艺术手法上。
其一,修辞多样
运用了拟人、借代和用典等手法,描摹月亮,称呼月亮,表达词人对明月的特殊感受。尤
其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用了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诗句,而韵味和情感又远远超越了前者。
其二,虚实相生
贫困生认定标准>五一纪念歌下阕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亮的移动,夜的加深,是实写,而上阕的“琼楼玉宇”则是作者浪漫的想象,是虚写。虚与实的情境,隐喻着现实和虚幻的不同世界。苏轼曾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这首词既有工笔描绘的细腻,又有泼墨写意的恣肆,不也是“诗中有画”吗?
其三,借月遣怀
以月入诗,东坡不是第一人。单就唐朝来说,李白“举杯邀明月,对酒成三人”,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等等,佳句繁多。
苏轼写月,既有传承,又有新意。
那么,苏轼的月亮里有什么呢?
秋高气爽的意思月是对话的朋友,月是体贴的知己,月是开解的哲人,月是祝福的使者……月,是天上的亲友。
月是自然的美丽,月是人间的别离,月是怀古的幽情,月是无言的相思……月,是遣怀的载体。
这样想来,苏轼诗词中的月亮,纷至沓来。
我们不仅会想到这首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还会想到“会挽雕弓如满月”,想到“缺月挂疏桐”,想到“香雾空蒙月转廊”,想到“花有清香月有阴”,想到“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想到“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想到“明月夜,短松冈”,想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其实,仅仅一首《水调歌头》就已经表达极其丰富的内涵了:那天上宫阙的寒冷,那抚慰无眠的温情,那阴晴圆缺的哲思,那传递祝福的博爱,那高悬普照的永恒!
苏轼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
的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看来,胡仔的评价并非过誉,这首词的确是中秋词中的绝佳之作!
中秋自古以来是团圆的时节,吃吃月饼,赏赏明月,说说话,喝喝酒,父母子女,兄弟妹相聚在一起,这是多么幸福美好的时光啊!
可是,正如花不常开,月不长圆,人生充满别离和相思,这给美好的节日染上了一层凄苦的调。而大词人苏轼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给了我们一把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让我们懂得祝福和思念也是人生美好的情怀。
这首词写于苏轼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自求外放之时,本以为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可以兄弟长相聚首,可是到了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苏轼此时孤独寂寞,又深陷于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之中。然而,苏轼不愧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以超脱、旷达的情怀,排解了心中的幽怨。后来,他被贬黄州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这种情怀的延续和沉淀,表现出超凡的人生智慧。
苏轼的月亮,永恒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