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1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大道理  2、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熟读成诵。
  3、品味字句,研读赏析,掌握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4、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词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词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基本鉴赏能力。因此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体验词的语言美感,获得进一步的语感熏陶,较为深入地理解作者借助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品析写作特点,激发学习词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字句,研读赏析。
  难点: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4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配相关中秋画面。
  1、导语: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吗?(引出课文)在众多留芳千古的咏月绝唱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更为璀璨。今天,就让我们在这种唯美的图画意境和优美的音乐声中,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学生先介绍,老师再作补充,后出示幻灯片。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
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囊并称“宋四家”。上学期曾学过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背景: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节圣经马太福音
  1、一读:生先齐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
  2、二读:生配乐初试读,生生评价,师作小结。
  3、老师配乐范读。鞠九兵
  4、三读:生配乐再齐读。
  (三)问题导读,精读课文
  1、赏析词的上片。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的“宫阙”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该如何理解呢?
  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所谓“人间”,是指什么呢?
  ④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2、赏析词的下片。
王亚伟  ①下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②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③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3、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4、从这首词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呢?
  (四)学生互动,解决问题
  (采取分小组讨论最终交流汇报的形式进行)
  (五)当堂训练,巩固成果
  1、给加点字注音。
  宫阙( ) 朱阁( ) 绮户( ) 婵娟( )
  2、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片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美网冠军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回顾本课堂所学内容)
  教师小结:是啊,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心胸豁达、乐观积极的人。在苦闷矛盾中,问天问月问人生,最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愿同学们的心灵永远像明月那样纯洁和美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七)拓展延伸
  有关“月”的诗句
  (八)齐诵全词(作业)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2一般现在时例句
  教学目标:
  大声激情的朗读《水调歌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