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下《11核舟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把握核舟“奇巧”的特点。
3. 发挥想象,感受我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以及其中的民间审美意趣。
二、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把握核舟“奇巧”的特点,品味语言、手法。
三、教学难点:积累文言知识,体验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
四、教学课时:1 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活动法网站开发背景
第二课时
高考加油图片
一、教学目标
1. 在把握核舟的特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 品味文章简洁生动的语言和高超的细描手法。
3. 发挥想象,感受我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以及其中的民间审美意趣。
二、教学重点:把握事物特点,理清说明顺序,品味语言、手法。
三、教学难点:积累文言知识,体验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
四、教学课时:1 课时
左小腹痛五、教学方法:朗读法、活动法
第三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编排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4篇课文。它们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通过学习,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
界。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核舟记》解析
人文主题:感受古代微雕技艺的高超。
语文要素: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结合诵读继续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材料:
1. 教师准备A4 纸,用于折纸船活动。
2. 学生准备彩笔或者彩铅笔,用于画核舟。
3. 学生自备小道具,用于展现核舟人物像。
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有人曾经把整部《红楼梦》雕刻到一把竹扇上,成为微雕中的一大“绝品”,从而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其实,中国早在古代就有了微雕艺术,“核雕”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今天所讲的《核舟记》,就通过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为我们展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术。这个核舟有多大呢?谁能从文章中迅速到?
(教师展示:白纸上的彩泥小船)
教师语言:“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就是这个彩泥小船这么大,估计观赏起来要用凸透镜,这简直太神奇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明朝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亲自感受这种神奇!
【设计意图】实际体验,激趣导入,引入教学。
读准字音,解决疑难
教师语言:下面,我先检查一下大家预习课文的情况。大家齐读一遍课文,老师想看看大家的朗读有没有进步。
学生活动:齐读课文。
教师语言:有一句同学们读错了,应该是“八分有(yòu)奇(jī)”,“有”读音是“yòu”。接下来,请一位同学提出在预习时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请其他同学们帮助解答。
学生活动:学生提问及交流
预设:【问】“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各具情态”是什么意思?
【答】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神情、状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自行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同学之间互相释疑也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体会核舟的精巧
教师语言:大家这回读懂课文了吗?那我要考考大家,请大家快速填空。
(课件展示:1. 课文介绍得这件工艺品是______。2. 制作者名叫______。3. 这件工艺品主要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人一起在______游玩的场景。)
学生活动:学生填空。
预设:1. 核舟 2. 王叔远 3. 苏东坡、黄鲁直、佛印赤壁
教师语言:通过填空,我们简单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同学们只读懂了这篇文章的四分之一。请同学们先齐读一遍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后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统领全文并且集中表现核舟特点的关键词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思考。
预设:奇巧,即奇妙精巧。
教师语言:那么我们接下来通过两个小活动,来分析一下,文章从哪些方面展现了核舟的“奇巧”特点。第一个活动是“画核舟”。
学生活动:
1. 学生折纸船,画核舟。
教师下发白纸,学生用纸折纸船,将核舟上的人、物,按照文章写的顺序与位置,一一画在纸船上。
教师语言:孩子们,好画吗?
预设:(1)不好画,需要画的东西太多了。(2)纸船太小了。
教师语言:核舟更小哦,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书下注解说了,八个大黄米的长度就是一分,高可二黍许就是大约两个黄米粒那么高——老师刚才已经用彩泥小船展示过核舟大小了,你们的纸船是核舟的几十倍大。而且老师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桃核是雕刻的禁区,因为它的纹路很粗,且内部有很多孔洞,不适宜雕刻,很少有雕刻家敢向桃核下手。现在大家体会到“奇巧”表现在哪里了吗?
预设:(1)材料小(2)人、物多
2. 学生展示作品,互相交流。
比一比哪个人画的最符合文章中的描写。
教师语言:你们的同伴画得都对吗?
学生指出所看“核舟”与文章不符合之处。
教师总结:这节课,大家都体验了一把做巧手匠人的不易与乐趣,在我们的小纸船上,画出了如此多的人与物,明确了核舟“奇巧”表现在雕刻的材料小、内容多,这样的技艺简直太神奇了。我们课后可以思考一下,“奇巧”还表现在其他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就是以自己的作品为参照,体验核舟的精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文章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上,先理解文中的描写体现出来的神奇精妙,再比较自己画得是否准确、生动。
品味语言描写
教师语言:上节课我们进行了“画核舟”这一活动,大家觉得画人难还是画物难?
科比手机壁纸预设:画人难,因为还需要展现人物的动作与表情。
教师语言:这几个人物里的主角是谁?为什么要雕刻他?
吉他音预设:苏东坡。因为核舟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教师语言:除了人物外,核舟上还有哪些雕刻符合主题?
预设:“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教师语言:这两副对联除了紧扣主题,还有没有别的作用?所以,“奇巧”之处还在于——预设:用文字移来景,为主题烘托环境。雕刻的内容符合主题。
明确:那么我们这节课再来进行一个小活动——“核舟人物像”——有请五位同学到讲台上,为大家展现核舟上的人物像。要求:自备小道具,动作与神态尽量贴近文章中的描写。等这几位同学摆好造型后,其他同学要纠错与点评。
学生活动:1. 摆好人物造型 2. 其他同学点评
预设: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演佛印和鲁直的坐反了没有?
(2)没有坐反,左右指的是东坡的左右,不是观赏者的左右。——因为东坡要右手执卷端,古时的手卷从右往左展开,而且这样动作也比较自然。
(3)鲁直……如有所语——他没表演出“像是在说什么”。
(4)东坡和鲁直要两膝相比——他们膝盖没有靠近。
(5)佛印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佛印的神情没有那么平淡,应该比较骄傲。
教师语言:怎么样?画人物难,演人物难不难?那么王叔远在小小的桃核上雕刻人物,人物动作、神态各有特点,栩栩如生,难不难?大家觉得核舟的“奇巧”还展现在——预设:雕刻的技巧高超,人、物情态、毫末毕现。
明确:其实苏东坡在《赤壁赋》里根本没有提到与自己同泛舟的“客”是谁,但是王叔远创造性地雕刻了鲁直和佛印做苏轼的同伴,他们都是苏轼的好友,一个有归隐之志,一个皈依佛门,这样精神相通的三个人,与“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环境真是相衬,真正能够演绎出“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赤壁泛舟图来。
教师板书:
奇巧材料小人、物多
巧雕文字移来景
雕刻的内容符合主题
雕刻的技巧高超,人、物情态、毫末毕现
有创造性的发挥
教师语言:我们真的很遗憾,不能亲眼目睹这样的一件奇巧的艺术珍品,但是我们又何其有幸,能够读到魏学洢的这篇文章。魏学洢用简洁、严密、生动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核舟的奇异精巧。
教师板书:语言简洁、严密、生动描写细致入微
同学们能不能从文章中选出最能体现这些语言特点的句子,跟同学分享一下?
励志男【设计意图】其实,在文言文教学中,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不是要掌握多少文言的知识。也就是说,不是看学生能不能说出这些文章中所包含的“语言知识”,而是看学生能不能读懂文言文的意思,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要画好画,表演好人物,必须要符合文章的描写,以活动点燃学生读懂课文的兴趣,学生也自然在画画与表演中理解了文言字词和文章中的具体描写。
理清说明顺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