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加勇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 要: V1着V2结构的构成是有规律的:(1)进入V1、V2位置上的动词,其动作性有明显的强弱之分,据此可以给V1、V2分类;(2)V1和V2语义互相配合,形成一些搭配类型;(3)V1着V2有两个语义框架和相应的结构,“方式─动作”框架和弱强式V1着V2结构,“动作─结果(目的)”框架和强弱式V1着V2结构;(4)结构对V1、V2的语义有约束作用,结构一旦形成,便在语义上约束了V1、V2的选择与配合,使用者必须按照结构的框架类型去选择V1和V2。
关键词: V1着V2结构;语义框架;动作强弱Ξ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89X(2001)02-0088-03
The Semantic Structure of V1着(zhe)V2in Chinese
DING Jia-y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Hunan N 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tructure of V1着(zhe)V2in Chinese from the angle of semantics.Verbs consist2 ing of V1have their semantic limits.When V1is properly collocated with V2,the structure of V1着(zhe)V2forms tw o se2 mantic types,namely the collocation of way-action and of action-result,which respectively belong to a weak-strong structure of V1着(zhe)V2and a strong-weak one.S o the structure of V1着(zhe)V2forms a unity of centering on the ac2 tion in collocation with the way or result.Its structural meaning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taking an action in a way or leading to a result by taking an action.
K ey w ords: V1着(zhe)V2;semantic types;weak and strong action
本文讨论的“V1着V2”结构是指连动式“动词+着+谓词性词语”结构,前一个动词记作V1,后一个谓词性词语包括动词和形容词短语,简单记作V2。这种结构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一是“V1着”后面不能有明显的停顿,书写时不能添加任何标点符号,“V着”带宾的情形暂不考虑;二是“V1着”与V2之间不构成明显的动宾关系。本文考察了“V1着V2”结构的内部语义框架及搭配情况,试图通过细致的句法语义描述,揭示这种结构的生成规律。
一 V1、V2的语义类型
进入V1、V2位置上的动词,其动作性有明显的强弱之分,语义上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类。分类时,我们
注意到了V1、V2在形式上的分布:一是能否和“在/正在~”搭配,如:典型的动作行为动词能和“在/正在~”搭配,动作性强,否则动作性弱;二是动词的前后成分。
(一)V1的语义类型
进入V1位置上的动词主要有以下四类:
第一类,抽象方式义动词,V1为动作性不强又不具体的动词,不能和“在/正在~”搭配。包括动作方式类和伴随方式类。动作方式类:试、偷(瞒着人做事)、争、抢(争先)、交错、交叉、轮流、轮、将就。这类动词带上“着”后常常只能接动词,成为一种抽象的动作方式。伴随方式类:跟、陪、接(紧跟着)、随、挨(紧接着)。这类动词动作性很弱,并含有“伴随”义,是一种抽象伴随方式。
第二类:静态动词,V1为静止的姿势动词。这类动词动作性不强,但表示具体的动作。有坐类和穿类两个小类。坐类:坐、站、蹲、跪、仰、立、趴、躺。可以称之为自身处所位置动词。可以说成“在/正在~着”,但不常说[1][2]。穿类:穿、抱、背、捧、挽、搂、驮。这类动词有动态义和静态义的对立[1][2]。当它们处在V1的位置时,是静态动词。
第三类,动态动词,有明显的动作性。分为描写性动态动词和动作性动态动词两类。描写性动态动词:哆嗦、抽搭、嘟哝、小跑、羞笑、苦笑。这类动词常为双音节的,兼有动作和状态的性质,带有描写性。这类动词常常附“着”,可以说成“在/
2001年3月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Mar.2001第26卷第2期Journal of Changde T eachers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 Edition)V ol.26N o.2
Ξ收稿日期:2000-12-14
作者简介:丁加勇(1968-),男,湖南隆回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和方言语法。
正在~着”。动作性动态动词:哭、叫、嚷、跑、看、听、骂、捞、
唱。这类动词常常是单音节的,动作性强,能够和“在/正在~”搭配。孔明借东风歇后语的下一句
第四类,行为动词,通常是单音节及物动词,动作性强,能和“在/正在~”搭配。如“留着用”、“送着讨好”、“等着听”中的“留”、“送”、“等”。这类动词通常只与表目的义的V 2搭配。
(二)V 2的语义类型
V 1着V 2结构中V 2的语义类型主要是具体的动作行为动
词和含结果(目的)义的动词、形容词。具体的动作行为动词包括静态动词、动态动词、行为动词,与上述构成V 1动词的后三类动词基本相同。
含结果(目的)义的动词、形容词,有以下四个小类:
1、V 2为意向性动词短语。V 2中通常含有“要”、“能”、
“想”等能愿动词,表示说话人的一种意愿。例如:
(1)宫崎叫着想挣脱开,但他挣不开决心要死的人的臂膀……(叶楠《花之殇》,载《中篇小说选刊》1995年第4期)
2、V 2为感受义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施事发出动作V 1后
二档起步产生的一种感受。例如:
(2)两额烧得通红,摸着烫手。(见《小说选刊》1983年第
5期)
3、V 2否定的动词短语。V 2中含有否定词,表示一种否定
的情形。例如:
(3)方书记点点头,坐着没动……(《小说月报》1996年第1期)
4、目的义动词,V 2表示V 1动作目的。例如:
(4)然后(崔才焕)又将那四十元钱捐给了工会,存着备用。 (肖克凡《最后一个工人》,载《中篇小说选刊》1997年第1期)
V 2这四个小类可以看作广义的表结果(目的)义的动词。
这些结果(目的)义动词表示一种非现实的动作,其动作义几
乎消失,结果(目的)义非常明显。
二 V 1与V 2配合类型
V 2和V 1在语义平面上有互选关系[3]。详细地说,V 1、V 2
互相配合,形成以下的一些语义类型:
A 类:抽象方式义V 1+静态V 2,这类搭配较少。如“交叉
着抱、相对着坐”等。
B 类:抽象方式义V 1+动态/行为V 2。如“交错着轰击、
轮换着穿、试探着问、抢着说、相拥着跳舞、交错着打、偷着看、倒着栽、试图着配合、对着吹、分着吃”等。
C 类:静态V 1+动态/行为V 2。如“坐着聊、站着等、仰着
睡、躺着休息、捧着啃、俯卧着爬”等。
D 类:描写性动态V 1+动作性动态V 2。如“小跑着前进、
哆嗦着缩成一团、踉跄着过了院子、挣扎着站起来、摇晃着落在地上、扭捏着答、颠簸着前进”等。
E 类:动态V 1+动态/行为V 2,其中的V 1由于后附“着”,
使得V 1强制地成为V 2的动作方式。如“撵着打、哭着哀求、笑着拒绝、嚷着进来、笑着制止、追着问、哭着跑了、指着骂、哭着睡着了、撵着打、看着笑”等。
F 类:动作(含行为)V 1+结果(目的)义V 2。V 1为动作动
词,包括静态动词和动态动词;V 2为结果(目的)义动词。V 1与V 2搭配后,V 2成了V 1动作的结果或目的。根据V 2语义的不同,F 类又有以下的搭配:
动作V 1+意向性V 2:
(5)那臊毛狗精还是赖着要经理和松丫离婚……(袁先行《营救》,载《小说月报》1994年第8期)
动作V 1+感受义V 2:
(6)要是人总是不死,全苏州人都像插蜡烛一样站着还嫌挤……(殷洁雯《花道》,载《小说月报》1993年第8期)
上例的V 2是动作V 1产生的、涉及到的一种感受。V 1通常是感官动词或姿态动词,如“看”、“听”、“坐”、“站”、“躺”,也可以是动态行为动词,如“摸着烫手”、“玩着痛快”、“住着舒服”中的“摸”、“玩”、“住”。
动作V 1+否定义V 2:这类V 2对V 1起补充作用,V 2补充说明动作V 1的结果或目的。否定词为“不”,V 2表示目的;否定词为“没”,V 2表示结果。例如:
(7)她赖着不走,在门市等着呢。(张秉春《办公室的故事》,载《新剧本》1996年第5期)
凄凉(8)(女孩)终于明白我的好意,泪水立刻涌上她的双眼。但泪水却抑制着没流出来……(叶蔚林《女歌手》,载《中篇小说选刊》1995年第6期)
动作V 1+目的义V 2:
(9)我补发的好几年工资留着长霉呀?(王剑《二月潮》)有时前后分句分别采用否定、肯定形式,突出动作目的。例如:
(10)他疼得蹿起来,揉着耳朵说:“你这不是闹着玩,故意伤害。”(王朔《浮出海面》)例句中“闹”的目的已经不是在“玩”了,而是“故意伤害”。
三 V 1着V 2结构语义框架分析(一)“方式─动作”框架
以上我们分析了V 1与V 2配合的六种类型,其中前五类
(A 类─E 类)的语法意义一般分析为V 1说明(表示)V 2的方式,这一点在语法界有一致的认识。
在A ─E 类V 1着V 2结构内部,V 1、V 2的动作强弱程度是有差异的。A 类、B 类、C 类中V 1、V 2的动作强弱程度非常明显。抽象方式义动词动作性很弱;动态动词的动作性很强;静态动作介于二者之间,其动作性强于抽象方式义动词,弱于动态动词。这三类是明显的弱强式搭配(即V 1的动作性总弱于
V 2)。动态的V 1和动态的V 2搭配时(即D 类、E 类),由于
“着”强制地使V 1成为一种动作方式/状态,从而使V 1动作弱化,也构成了一种弱强式搭配。我们称A 类─E 类V 1着V 2结构为弱强式V 1着V 2结构。
语义上,这类结构内部存在一个框架,即“方式─动作”框架。也就是说这类结构的V 1总是成为一种动作方式,不管
V 1是哪类动词,与之相搭配的V 2则成为一个动作中心。V 1
为次要动作,是修饰成分;V 2是主要动作,是结构中心。
简而言之,A 类─E 类搭配为弱强式的V 1着V 2结构,V 1、
V 2总是在“方式─动作”框架内相互配合、相互选择,这类结
构的语法意义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在某种持续方式下进行某
如果声音不记得经典语录9
82001年第2期丁加勇 V 1着V 2结构的语义框架
一动作。
(二)“动作─结果/目的”框架
上述F类结构的意义一般概括为V2表示V1的结果或目的。就动作强弱程度来说,绝大部分表结果/目的义的V2的动作性不强,或者相比之下,V1的动作性显得明显,我们可以称这类搭配为强弱式V1着V2结构。
语义上,这类结构的V1、V2总是在“动作─结果/目的”框架内互相配合、互相选择,其中“着”表示动作V1的持续状态,该结构要求V2总要说明持续动作V1的结果。结构的意义可以概括为:通过某一持续动作造成或引出某种结果。
这样,V1着V2结构在内部语义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弱强式V1着V2结构,构成“方式─动作”配合框架;一类是强弱式V1着V2结构,构成“动作─结果/目的”配合框架。整个V1着V2结构便是以动作为中心,与方式动词或结果/目的义动词相互配合的整体。
V1着V2结构这种系统性地反映了现代汉语两个动词连用的一些特点。邢福义在考察“及物动词+地+动词或动词结构”格式时发现,述位V和状位V的关系是外露具体动作和潜在意识活动的配合关系[4],这是一种外部动作与内部的动作、具体动作与潜在动作相互配合的统一体。本文考察的V1着V2结构,是
动作与方式、动作与结果(目的)的配合关系,是动作与方式/结果(目的)的统一体,是强弱动作互相配合的统一体。
四 结构对V1、V2的入格制约
V1着V2结构一旦形成或确定,便会对V1、V2的选择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说话人如果选用了该结构,那么通常要遵循该结构的组合特点,按照组合特点去选择V1和V2。V1和V2进入该结构是有条件的。
具体说,在语义上,该结构存在两种框架:“方式─动作”框架和“动作─结果/目的”框架。V1、V2进入V1着V2结构在语义上要按照框架互相对应。在语序上,能够成为动作方式的动词只能处在V1位置,构成弱强式V1着V2结构;能够成为动作结果(目的)的动词(短语)只能处在V2的位置上,构成强弱式V1着V2结构。反过来,弱强式V1着V2结构要求“V1着”是表示方式义的(V2为动作),强弱式V1着V2结构要求V2为结果(目的)义的动词(V1为动作)。在弱强式V1着V2结构内部,那些动作有明显强弱之分的动词,一般按弱强顺序进入弱强式V1着V2结构,如上述搭配中的A类、B类、C类,这种顺序很难颠倒。下面逐条说明。
1、表示抽象方式义的动词只能处于V1的位置,进入“方式─动作”框架,语序不能颠倒。
轮流着坐─*坐着轮流 试着做─*做着试
陪着走─*走着陪 交叉着坐─*坐着交叉
具有明显趋向义或位移义的动词,由于不能附“着”,只能处在V2的位置,构成“方式─动作”框架。如离开、走(“离开”义)、出去、进来、回来,语序不能颠倒。如“欢笑着离开、跑着走了、哭着出去、嚷着进来”等。
给小家伙们乐一乐2、静态动词处在V1的位置,有两种框架:“方式─动作”框架和“动作─结果/目的”框架,V1、V2位置很难颠倒。
方式─动作 动作─结果/目的
坐着看─?看着坐 坐着不动
站着等─?等着站 站着很难受
抱着哭─?哭着抱 抱着舒服
3、动作性很强的动作行为动词,既可以处在V2的位置,也可以处在V1的位置,但是要分别进入两类不同的语义框架:在V2的位置前接方式义动词,在V1的位置后续结果/目的义动词。如:
锡纸排骨 方式─动作 动作─结果/目的
吃 争着吃 吃着不香
等 站着等 等着用
看 偷着看 看着不过瘾
又如,“走”的动作性非常强,常处在V2位置,构成弱强式V1着V2结构。例如:
(11)把机子打开,放进去,让他听着走!(李镜《天籁》,载《小说月报》1996年第1期)
但是有时“走”也可以处在V1的位置,进入“动作──结果”框架,如有“走着亢奋”、
“走着坦然”的说法,看实例:
(12)走!就为那一刹那的想象也得去。我走着亢奋。(杨志鹏《迷乱的诱惑》)例中“亢奋”是“我”动作后产生的一种感觉,是一种结果。
4、一些方式义动词、静态动词、动态动词都能够后附“着”,这时往往按动作弱强顺序进入弱强式V1着V2结构,如试、坐、吃三个动词有如下的搭配:试着坐、试着吃、坐着吃。这种顺序也很难颠倒。
正确理解V1着V2结构的语义框架,对对外汉语教学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们要着重抓住两点:V1
、V2动作的强弱和结构的语义框架(其中“着”对结构、特别是V1有制约作用)。典型的V1着V2结构是按动作“弱-强”的顺序构成“方式─动作”框架,按动作“强-弱”的顺序构成“动作─结果/目的”框架,从而构成合法的V1着V2结构。整个V1着V2结构便是以动作为中心,与方式或结果/目的义动词相互配合的整体。结构的意义可以概括为在某种持续方式下进行某一动作,或通过某一持续动作造成(或引出)某种结果(目的)。
在自然语信息处理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语义分析的重要性。对于V1着V2结构,仅仅在句法层次上分析V1着V2为连动结构,是两个谓词或谓词结构的连用,并不能妥善解决机器正确地理解和生成V1着V2结构的问题,为此必须进行语义分析,甚至语境分析,为程序提供语义信息和动态的知识库,并且这种分析越详细,越利于结构形式化,越能让机器准确地理解和生成V1着V2结构。本文详细分析了V1着V2结构的语义框架和V1、V2的配合类型,希望这种分析能为机器正确理解与生成V1着V2结构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中国语文,1988,(6).
[2]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J].中国语文,1993,(6).
[3]吴启主.连动句・兼语句[A].教学语法丛书之十四[C].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1990.
[4]邢福义.语法问题发掘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张文刚)
09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