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易经
一  沁园春·长沙
课文分析
这首词写于1925年秋天,当时革命形势高涨,众运动风起云涌,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中华民族正面临着走向何方的选择:是继续维护黑暗落后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上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力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911年,18岁的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这里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生涯。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到故乡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同年秋,为躲避军阀的逮捕,他秘密离开故乡韶山,赴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作。
这首词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虑。下阕回忆了青年时代的斗争生活,表
现了诗人与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地说明了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抒发了作者昂扬的革命斗志和豪迈的革命情怀。
国家队世界排名词作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眼前之景和心中的感慨。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层。
火树银花什么意思前三句是第一层。开头的一句,作者为自己设置了一个绝好的抒情视角,把自己作为抒情主人公直接引入了作品。“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人物、时间、地点、环境,寥寥几笔,交代清楚,使人眼前宛如展开一幅图画:一位青年革命家,满怀对国家时局的忧思和革命的激情,独自站立于湘江之畔的橘子洲头,望着奔流不息的江水,凝望沉思。因为是“独立”,才能有后面的“怅”和“忆”,因为“独”,才更感到天地之“寥廓”,才易于勾起对“百侣”同游的思忆。“独立”将抒情主人公置入了画面,给了他一双凝神眺望的眼睛,自然而然地便要“看”。一切都是在“独立”之下发生的。
从“看”以下,到“万类霜天竞自由”是第二层。“看”是一个领字,总领七句,由一个“看”字带出下面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图。远望山,层层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近看湘
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红是一种最厚重的暖,能够激发人昂扬、奋发、热烈的情绪,词中先是“红遍”,而后是“尽染”,下面又是“碧透”,红得如火,绿得澄澈。“遍、尽、透”这几个程度修饰词,用得十分精妙传神,将深秋的彩渲染到了极致。这既是诗人面前的客观景,又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只有对祖国、对故乡热爱至深的人,笔下的描绘才会如此充满感情。山、林、江是静态的景物,舸、鹰、鱼是动态的景观。而“争流”“击”“翔”几个动词,具体诠释了“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同时也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积极进取的心态:江舟要奋争前行,雄鹰要搏击长空,连鱼儿也轻快地游弋,像飞翔一般,世间万物都在奋发自强,蓬勃发展,何况人类呢?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第三层。面对眼前这一番壮丽景,联想到社会的黑暗和时局的动乱,心怀忧国之思的诗人不免由刚才的昂扬之情转为忧思之情,于是借景抒情,发出“怅”和“问”,这是符合情绪逻辑的,是情绪发展的必然结果。读者跟着作者涌动的思绪,自然而然与之同叹。怅望广阔的宇宙,国家的前途命运,由谁来主宰升降沉浮呢?这一叹问是上阕词的中心意旨所在。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了青年学子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前两句是第一层,由叹问过渡为对往事的追忆,概括地交代了学生时代曾与众多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畅游此地,不仅自然地引出下面所忆之事,而且以“百侣”映衬上阕开头的“独立”,补充交代了此番秋行乃是故地重游,而过去在这里曾有过许多不平凡的岁月,这就使得前面的“怅”和“问”更多了一层情绪上的合理性。
第二层由一个“恰”字总领七句,与上阕的“看”遥相呼应。这七句是对那一段“峥嵘岁月”的深情描绘: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写文章品评时事,抨击黑暗现实,将军阀官僚们视如粪土。这几句选择典型事例描述,既概括又具体,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同学们青春似火、朝气蓬勃、疾恶如仇、追求光明的革命形象和豪迈气概。
最后一层回忆同学们湘江击水的情景,带有浪漫彩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同学们意气昂扬、英姿勃发的形象,说明这是一奋发有为的青年,从而巧妙地回答上阕的发问,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当然是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同学。结尾铿锵有力,充满“主沉浮”勇气和信念,完成了从独立沉思到设问又到解问的抒情过程。全词就此收住,言尽而意无穷读罢,但觉尺幅之中浩瀚之气回荡不尽。
纵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叙事,由“立”“看”“问”“忆”“记”等词语将写景、叙事和抒情统一起
来。上阕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铺叙,最后三句小结;下阕开头两句转换,中间七句铺叙,最后三句结尾。全词层次分明,完整统一。
词作的主要表达技巧是:
1.情景交融,叙议结合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秋景图,句句含情。下阕追忆往事,有叙述有议论,也结合着抒情,在回忆往昔生活时,注入颂扬当代英雄的战斗豪情。本来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之感,但湘江之秋,在看来,呈现出一种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壮美,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诗人笔下的秋景是:山红水绿,鹰击鱼翔,一片生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但这首词绝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情是诗人寄兴之所在,是诗人改造世界之志的归宿。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看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诗人想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表达了要到中流击水,乘风破浪,改天换地,勇往直前的革命豪情。
2.意象纷呈,意境深远
对党支部的意见和建议这首词以一个意象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辐射,形成一个意象。比如上阕以“万类霜天”为中心意象,它辐射出“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下阕以“同学少年”为中心意象,它辐射出“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等复合意象。而全词以独立寒秋的作者为中心意象,其他意象均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之下形成的,具有深远的意境。纵观全词,无论是动静搭配、远近结合、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还是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革命生活,都寄寓着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心志。
3.语言形象精当,极富表现力
这首词在用字方面颇见作者的语言功力。以上阕“看”字所领的七句为例,“万”字描摹了山叠嶂之态;“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更显江水之清澈;“竞”字写出了寒秋中万物蓬勃、奋发的情状。这些字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教学建议
是一位诗词大家,他用古典诗词形式写成的诗歌,是中国诗歌百花园中一朵壮美的奇葩。教学时,教师应有明确的文体意识,但对词的知识不宜介绍太多,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对词作内容与艺术手法的欣赏方面。
这首词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词作洋溢着蓬勃的青春活力和昂扬豪迈之气,这对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正确的价值观,都有积极的作用。教学时应适时引导点拨,介绍词作的写作背景以及青年在长沙求学期间从事的革命活动,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作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在领略词作诗情画意的同时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人生理想,作者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指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的音、义,反复诵读,理清层次,初步把握作品情感;第二课时学习作品形象精当,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进一步体会作品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艺术特点和作者伟大的人生志向与情怀。
诵读,是学习诗词的重要方法之一。这首词作,在形式上,讲究押韵、字数、平仄,韵律极强;在内容上,充满着豪迈的气概和磅礴的气势,特别适于诵读。学习这篇课文,应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可采取四步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节奏韵律,体悟作品意境,
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循序渐进地领会课文。
初读:阅读全词,掌握字音,理解字义,熟悉内容。
二读:细读上下阕,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三读:朗读全词,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四读:诵读全词,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意境和语言之美。
情景交融、叙议结合是这首词重要的表现手法,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寓情;下阕虽着重叙事,但议论与抒情蕴含其中。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作者描写的景物和追忆的往事,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笔下的景物,感受作者的革命情怀,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景”与“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雄奇壮阔的艺术境界的,深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意象往往是解读诗词作品的突破口。教学时,要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分析与品味,体会作品所营造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这篇作品语言形象精当,极富表现力,在学习中,应抓住关键字词如“争”“击”“翔”“竞”“怅”“忆”等,反复咀嚼品味,提升诗词的欣赏能力。
教学中,要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采取点拨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作品的内容,欣赏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可进行拓展和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诗词雄浑豪放的气势和壮美阔达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一、写作背景
1911—1925年,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二、词的一般常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汽车导航仪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三、情景交织的崇高美——《沁园春·长沙》赏析
阅读同志的优秀诗篇,常会得到丰富的审美享受。诗词中洋溢着的崇高美,往往令人产生一种钦敬、赞叹、振奋的感情。在这里,我想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分析诗词中情景交织的崇高美。五年级暑假生活指导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