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雪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2.理解这首词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峰、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你能背诵几句描写雪的诗句吗?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不同情境下的雪被文人墨客们赋予了不同的形态和情思。那么在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的笔下,雪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视觉和情感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一起领略诗人的才情、2019年河北高考一分一段表政治家的风采。
二、东施效颦造句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背景,积淀情感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请他写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该词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
志和胜利的信心。
目标导学二:整体朗读,把握基调
1.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告诉老师本词上片和下片各自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上片:热情赞颂;下片:豪迈激昂
2.分组朗诵上片和下片。
【教学提示】
抓住朗诵环节,先让学生整体感受本词上下片的情感基调。在课上可以安排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快速进入本词的学习氛围,为以读带品环节奠定基础。
目标导学三:以读带品,感受上片魅力
1.同学们觉得刚刚你们读得怎么样呢?
明确:热情洋溢但是不够抑扬顿挫,情感没有什么起伏。人类幸福
2.朗读指导。
(一)停顿
(1)呼吸换气的自然需要;(2)表示区分、阻力线转折、呼应、递进等各种关系;(3)逻辑停顿;(4)感情停顿。
(二)重音和轻音
重音不是“加重声音”,轻音更不是普通话的“轻声”,重音和轻音其实都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把句子中重要的字词或含有特殊意义的词组或短句用轻重音加以处理牛蛙养殖利润。
(三)语气和语调
认真做好各种标记,辅助提高朗诵技巧
升调(↗) 降调(↘) 节奏( / )
稍停(‖) 着重( . ) 延续(——)
(四)眼神、表情、动作等各方面与声音技巧的配合
3.揣摩上片的词句如何读才更有表现力,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教学建议】
此环节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生分配具体的词句诵读任务,在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借助批注的形式评析词句,让学生充分感受词句的魅力。
朗读及评析参考: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明确:“千里”“万里”突出冰天雪地,广袤无垠,辽阔博大;“冰封”显得凝然安静,“雪飘”静穆中增加飘舞的动态,以动衬静。
前三句总写雪景,创造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明确:“望”统领下文,引起对雪的描述,有登高远眺之意,有很大的想象成分,显示了诗人豪迈的意兴;“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从南到北,自西向东,地域广袤,照应“千里”“万里”,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照应“雪飘”,“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时滔滔”照应“冰封”,“顿失”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用视觉形象,突出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光之奇伟雄浑。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化静为动,浪漫想象,具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做人的名言欲与天公试比高”山与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振奋,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泼。暗含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