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一、单选题
1.下列是关于诗歌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而“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如唐朝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于是,“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
C. 《红烛》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 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的能力。
A “而‘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如唐朝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错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芳草就是青草。诗词中以芳草喻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以芳草喻所思之人:"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天涯何处无芳草"中芳草即知音的别说。由芳草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可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惜芳草就是惜人生。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2.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具有较强的暗示性,带有特定的意蕴。请仔细品读下列诗句,选出其中“柳”意蕴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图书出版代理B.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唐·罗隐《柳》)
C.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宋·晏几道《清平乐》)
D.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唐·李白《劳劳亭》)
【答案】 A
【解析】A.“杨柳似汀洲”是说这里的柳好像家乡汀洲的柳,借登高城所见之柳抒发故园之思。
其他三项的“柳”都是借“柳”与“留”同音,表达了挽留,不忍分别,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象意蕴能力。在平时学习中应记住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答题时认真判断作者借意象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再选择正确答案。
二、诗歌鉴赏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注]
白居易
神化电视剧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已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贫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去年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今年就被贬到江州,境遇改变,令人感慨。香港回归20周年晚会
B.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
C.“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
D.全诗慨叹物是人非。今昔殊异,表达了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其感情基调与《琵琶行》一脉相承。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综合鉴赏能力,注意阅读选项内容。选项的内容是对诗歌的基本理解,先阅读选项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借助作者、注释、关键词等正确理解诗歌判断选项。A项,理解错误,“昔年八月十五夜”中的“昔年”并非“去年”,而是“往昔、往年”之意。故选A。
(2)本诗中“月”这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以眼前之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②以眼前之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之苦;
③将昔年赏中秋之月的愉悦与今年赏中秋之月的孤苦对比,进一步突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意象的赏析能力,注意常见意象的作用。先要了解常用意象的特点和作用,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和思想情感组织答案。全诗歌的大意是:往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佳节;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浦沙头水馆前度过;向着西北望也看不到家乡,人在东南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昨天的秋风吹过无人理会这凄凉的秋意,今晚清朗的月光还似以往。月亮在古典诗歌里,明月寄托相思,承载着抒情主人公的怀乡思亲之意。题目
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的思乡情怀。昔今对比在古诗里是常见的,就本诗看,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
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昔日“曲江池畔杏园边”,今日“湓浦沙头水馆前”,对比中徒添诗人不尽的凄苦感。西北望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诗人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然而结果相反,只是“今夜清光似往年”,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惨淡的月辉满地,照彻在清冷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秋风乍起,置身这样的环境里,自然令人清冷至极。贬谪后的诗人内心的这份清冷和悲苦,正是通过月的层层渲染展现出来的,其烘托作用,不言自明。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①
祖咏②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①蓟门:在今北京西南,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②祖咏:开元十二年进士,因为性格不偶流俗,不被当朝重用。③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④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缨: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的“惊”字指震惊、震撼,体现出了边防地带的豪壮景象带给诗人的深切感受。
B.首联的呈现出当年燕昭王为招聘贤才所修筑的黄金台,这里有屯驻的营盘,笳鼓喧喧。
C.颈联描写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月光、火光交织成一片,表现出了塞上壮伟异常的景象。
D.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前六句写“望”之所见,尾联写“望”后之感,格调低沉、悲凉。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格调低沉、悲凉”错。格调应为高昂,感奋人心。故选D
(2)此诗是如何体现边塞诗的特点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体现在意象的选择上,作者选用燕台、汉将营、万里寒光、三边曙、沙场烽火、海畔云山等阔大的意象表现边塞风光,体现了边塞诗的特点。②体现在意境的营造上,全诗紧扣“望”字,干戈林立、笳鼓喧喧、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表现了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渲染了雄浑壮伟的意境。③体现在情感的表达上,前三联借景抒情,通过对边塞军营雄
壮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惊叹与感奋;尾联借典抒怀,运用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杀敌的典故,表现了诗人要效法古人、为国立志的雄心壮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方面分析作答。
在意象的选择上,作者选用燕台、汉将营、万里寒光、三边曙、沙场烽火、海畔云山等代表边塞典型景物的意象,这些阔大的意象表现边塞奇异壮美风光,体现了边塞诗的特点。在意境的营造上,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增加全诗的气势。接着紧扣“望”字,诗人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干戈林立、笳鼓喧喧、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表现了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不禁激情满怀。全诗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渲染了雄浑、壮伟的意境,呈现了壮丽的美感。在情感的表达上,诗歌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前三联借景抒情,通过对边塞军营雄壮景象的描写,肃穆的景象,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激情满怀,表现了诗人的惊叹与感奋;尾联借典抒怀,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却也雄心勃勃;更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以立奇功。诗人用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杀敌的典故,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要效法古人、为国立志的雄心壮志。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念奴娇·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飞起玉龙三百万[注],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注释】自注:“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自然门(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横空出世”,横在空中,高出人世;“莽”,苍莽无际;“阅尽”,看尽了,经历了。开头三句从空间角度,表现昆仑山的雄伟、阔大。
B.“飞起玉龙三百万”,形容披雪的山连绵起伏,像千万条玉白的巨龙在飞舞。“三百万”为数词虚指用法,形容很多。
C.“安得倚天抽宝剑”,“安得”,怎么能得到;“倚天抽宝剑”,即抽出倚天的宝剑;“倚天”,形容剑极长,靠在天上。
D.“把汝裁为三截”,形象地写出了改造自然的巨人形象。“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写昆仑山经过全人类的改造,化害为益,全世界人民共享“凉热”。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A项,“从空间角度,表现昆仑山的雄伟、阔大”错误。开头三句不仅从空间角度写昆仑山之高大雄伟,也从时间角度写其历史悠久、历经沧桑,“阅尽人间春”可证。且“人间春”不仅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盛衰。故选A。
(2)这首词的上阕在意象描绘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诗人在此以昆仑象征祖国,并站在高处评说祖国几千年历史的功过是非,气势流畅,有一泻千里之感。②“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前人诗句,状莽莽山飞升九天作龙舞,想象神奇。
③“人或为鱼鳖”一句中意象突兀,如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的奇异比喻,指夏日从昆仑横流下来的江河水已泛滥成灾,加害于人,同时又暗指旧中国的黑暗之云。(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鉴赏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作为鉴赏的依据,以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作为鉴赏的角度。一般的鉴赏流程为:物的外形特征——物的内在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
首先需要整体把握这首词的情感基调,然后仔细分析上阕内容:破空而出的莽莽昆仑山,你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你雪山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满天被你搅得寒入骨髓。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有些人或许葬于鱼腹。你的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考生要结合其中昆仑横出、玉龙飞起、江河横溢等意象描写进行分析,引出诗人的豪迈情怀。
6.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蹉跎岁月意思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金钱肚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