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式婚纱照 《1978—2008私人阅读史》读后感
暑假我拜读了《1978—2008私人阅读史》,感慨颇多。它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正如编者胡洪侠在后记中所说,其好有七:
其一,这是三十年来第一本集合各个方面高手撰写的私人阅读史;
其二,生逢其时;
其三,分量重,发前人所未发,透露了私人阅读秘辛;
其四,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满院春光
其五,被采访者提供的读书经历,方法和书单可以当做样本来看,具文献作用;
其六,说了真话,可读而且易读;
其七,制作煞费苦心。
在一片繁荣的荒凉中,对很多人来说,最希望的,就是有人给提供一个书单,把每年真正的
好书罗列出来供人选择。但做这个工作难度很大,首先到底哪些书算是好书,会见仁见智,人人不同,畅销不一定好,好的不一定畅销。其次列出书单的人,要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权威性。最后还要考虑受众的文化层次和修养。有些事情,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况且,阅读都是个人行为,一个人读什么书,如何选择,皆是隐私性话题,特别是文化人,并不乐意真的开诚布公。缘由也不难明了,知识人的阅读事关自身观点、表达方式甚至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形成,多属打地基的隐蔽行为,公布出来,有点类似于脱光衣服过安检。记得梁文道就有过类似的想法,想采访一批人,重点看看他们的书房,征求董桥的意见,董桥就说,这怎么可以呢,文人的书房是最能透露他自身秘密的地方,是绝对不能允许别人进入的,好像梁文道最后只好作罢。
《1978——2008私人阅读史》也遭遇过这种尴尬,其中某些学者就拒绝提供书单,尤其是那些自己安身立命之本高度依赖外部资料的人,他们是绝对不会提供自己的阅读经历的,没办法,编者也只好退而求其次,根据采访中被采访人提到的著作自行制定一份书单。编者的意思,是最后每一个被采访者,按照三十年三十本书套路,提供三十本书。但实行下来,却完全走样。有的很规矩地列了三十本书,有的超过三十本,有的只列出三本,还有的干脆说,碰见什么读什么,没有特别爱好。抛开这些参差不齐,宏观看去,50后和60后
聚美优品创始人(该书采访的对象只有一个70后,因为这两代人才有完整的三十年阅读史)的阅读经历高度一致,他们在相同的年代,读相同的书,思考的问题和走过的路也差不太远,因此,三十多人提供的书单,有一大部分是高度重合的。这种在相同的年代,读相同的书,思考相同的问题的事情,今天看起来很有意思。鸟偏旁的字
他们都是从文化荒漠中走出来的人,经历过今天的人难以想象的阅读饥渴。出版编辑界大佬沈昌文就说过,一本被删减得七零八落的《情爱论》印了三十万册,《宽容》首印就十五万册,更有许多为了买一部文学名著而半夜到书店排队,挤碎门玻璃的事情。有一学者提供的故事更有意思,当年有朋友给他家送去一部《基督山伯爵》,他的父母居然杀鸡买肉沽酒款待,而这本书自从进了家门就不停地被借走,借书者络绎不绝。这种匪夷所思却真实发生的事儿,今天听起来犹如天书,不可思议,却是中国人经历过的真实历史。三十年河东河西之间,中国人就这样由阅读饥渴排队买书难,不知不觉走到了今天,阅读疲劳,书排队卖着难。
对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可以庆幸赶上了一个不错的时代,也可以哀叹生不逢时,因为读书不再具有神圣性,知识也不再被尊重,平板时代和微博时代的人们,都不怎么爱读书,更
不喜欢买书,传承千载的立体阅读,深度思考,精神愉悦,今天被屏幕上动来动去的手指和140字的新八股以及急躁毫无耐心所取代。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载体一旦形成,一定会反过来限制和框架人的思维和表达自由,过度陷入浅显平面快捷的表达方式,最后一定会影响人的思考深度和广度,让人变得浅白,浮躁和失去淡定从容。任何时代都有一种或者几种不同的交流方式和表达方式,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之外还有野史笔记奇谈怪论。即使早已被宣布死了好几次的小说,也依然在蓬勃发展,所以者何,还不是因为小说题材和表达方式、立意和角度,代有不同,每个时代都有大师巨匠,立足前人,尝试对其创新和改革,才使这一文学形式,历经千载而弥新,要是过去的人们,都像今天的国人,过度迷恋一种交流表达方式,奉其为正宗和时髦,跟风四起,毫不反思,拒绝改革,小说早就死得死死的了。
反过来说,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坚持传统阅读,有限接受新的网络阅读,保持开放心态,才是求生和传承之路,也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的正路。这也是为什么我愿意整理这份书单的原因所在,我坚持认为,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都可取,都接受,但在前者被遗忘和抛弃的年代,张扬前者并不是否定后者,我从来不认为,网络阅读或者微博时代有什么可以否定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表达交流方式,无可厚
非。我只是本能地对任何过于繁荣和时髦的东西保持警惕而已。而且,这份书单能够出来,还不是要感谢这个网络时代。不用说二十年前,就是十年前,在不到一本书的纸版时,多数还不是扼腕而叹,今天的人们,只要知道书名,即使不到纸版,至少还有很大希望到电子版。阅读不过是一种信息交流方式和表达方式,有,即使不是自己喜欢的,也比没有好。所以,我还是感谢网络时代,尽管它的来临,冲击了书房的安静和神圣,占据了人们的大量时间去过滤垃圾信息,但它也填补了传统书房的不足。今天的人们,再也不用为一本书而四处奔波,手指轻点,送书上门。生活在这样的年代,应该感恩。闪电的英文
这些人中,有的很熟悉,有的生分,有的根本不认识,涵盖各个不同专业和领域,颇具代表性。美中不足的,是缺乏左中右分野,体制内外差别和官方民间区分。我的感觉,自由派多了些。当然,不能求全责备,时间人力物力财力都有限,这种创意这样的书能出来,已经很不容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