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杜甫逃荒之谜
唐肃宗乾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59年,关中地区发生旱灾,杜甫在华州的生活就陷入困境,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唐肃宗在朝廷中排除异己,现实的政治,令杜甫如此失望,一个小小的官职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更谈不上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所以,杜甫毅然辞官,携带全家离开了被饥荒肆虐着的长安,逃亡秦州,那么,督抚为什么要去秦州呢?到了秦州杜甫窘困的命运能得到改变吗?
上一讲,我们讲杜甫因为在关中地区发生大规模的饥荒,同时也由于在政治上不得志等一系列的综合原因,辞官离开了长安,那么他此管离开长安之后去哪儿呢?因为首先有一个谋生的问题,他去哪个地方呢?他去了秦州,秦州是哪儿呀,就是现在的甘肃省的天水市,他去天水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当时的秦州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呢?这个城市距离长安700多里路,将近800里,人口十多万,比起长安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近百万人口来说,当然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城市。那么我们说,他为什么要去秦州呢?这里面有几个原因,首先我们说安史之乱的时候,长安和洛阳是首都,在战争的时候,往往首都是敌人首先打击的地方,所以首都在和平的时候很繁荣,但是像长安、洛阳一到战争爆发的时候,它就是一个什么呢?就是一个战争汇聚的地区,那么战争爆发,人民流离失所,土地价格上涨,粮食上涨,物价上涨,所有一切东西都上涨的情况下,生活就会陷于窘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在长安呆不住,要选择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偏僻的地方,这个偏僻有一个条件,就是他得远离中原地区的战乱,秦州符合这个条件,这是第一。
第二是什么呢?就说他选择秦州这个地方,从地理的条件上来讲也比较好,为什么呢?因为秦州距离长安的距离不是特别长,他在秦州既可以观望长安的动态,如果长安或者是洛阳地区战乱平息的话,他还可以随时回来,如果战乱不能平息,并且进一步的波及到周边地区,他在秦州呆不下去了,他还可以从秦州去哪儿呢?再往西去,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疑问,因为我们知道秦州这个地方就拿现在来说也是西北边陲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要落后一些,他干嘛当时不选择去南方呢,为什么老往西边走呀,不是越走越穷吗,这里面也有原因,为什么呢?这就跟安史之乱所波及的地区有关系,这个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在它波及最广的时期往北是个边界,往北是哪儿呢?北边是到了范阳,就是我们现在的北京,还有哪儿呢?还也云中,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往南最后一直波及到现在的湖北襄阳,往东波及到绥
阳,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往西波及到哪儿呢?就是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中间的地区是以太原为中心的。
动漫福利图那么,我们注意到了这个范围恰恰和我们现在的京广线,陇海线是重合的,它就好像是一个长方形的底下的一条边和右边的一条边,在这种情况下,杜甫如果要去南方,就必须沿着现在的陇海一线,也就是长安、洛阳、郑州、开封这一线才能到南下去,这不正好中间有很多地方都是敌占区,所以很不安全,再说当时的南方固然很富庶,但是南方的其他节度使,藩镇,对于当时的战争形势也是观望的态度,形势也非常的复杂,所以总的来说去秦州这个地方,可以进可以退,而且这个地方比较偏远,
大国梦离战争比较远,有利于以后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为了躲避战乱和饥荒,杜甫来到秦州,可是面对地瘠民贫的秦州,杜甫不知该怎样生活,要想在这里过上安稳的日子,只凭杜甫单打独斗恐怕不行,所以杜甫为了生存,不得不向亲朋好友伸出求援之手,对于杜甫来说,他毕竟是一个读书人,又是一个诗人,求援是一种难以启齿的事情,那么,杜甫最后是采取什么方法向朋友求援的呢?给予杜甫援助的人又是谁呢?
我们这次是讲杜甫在逃难,在逃荒,实际上他就是在逃荒,发生灾荒不就是在逃荒吗,但是你往那儿逃这得讲策略,你不能乱逃一气,再加上杜甫去秦州,也还有一个内在的原因,就是那儿有他的一个远方的亲戚,你注意,这个杜甫他跟李白在漫游的时候都有这个特点,杜甫虽然做过一点小官,但这回他是辞了官走的,李白压根儿就没当过官,没做过官还要漫游,还要生存,那就得靠什么呢?靠朋友,靠一些世交,这个时候他来到秦州固然有那么多优点,可秦州有一个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呢?就是地瘠民贫,黄土高原,出产很少,你想它就十万来人,本身经济就不繁荣,这怎么办呢?他就靠他的一个祖侄,本家侄子,也就是说是他们杜氏家族里面的,不是他的亲侄子,叫什么呢?叫杜佐,靠这个人,这个杜佐跟杜甫一样都是襄阳的度使,所以他肯定不是秦州本地人,但是从杜甫的诗里边能看处理,这个杜佐很善于经营,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杜佐,他在秦州可能有自己的一个小庄园,里边种的瓜果蔬菜,草木繁盛呀,总而言之,虽然不能说是大富大贵,但是吃穿不愁,这一点对杜甫来说,吸引力太大了。因为现在杜甫迫切需要解决的首先是什么问题?是肚子问题,所以他看见这个杜
佐在这儿混的挺好,经营的不错,他恍惚之间觉得,自己可能也能经营的不错,可是现在当下先得要吃饭呀,这吃饭就得去给人家要粮食,
他是长辈,这杜佐是个晚辈,杜甫也好歹是做过官的人,又是个大知识分子,脸皮又薄,可是还得开口说话,怎么办呢?先写一首诗吧,谁让咱就会写诗呢。
这诗怎么写的呢?说“白露黄粱熟,分张素有期,已应舂得细,颇觉寄来迟,味岂同金菊,香宜配绿葵,老人他日爱,正想滑流匙。”这说的什么意思?就说前两天咱们见面的时候,你曾经说起过你们家的米好像差不多了,收割了,收获了,现在白露的这个节气已经过了,这米还没送来,我知道你没忘这个事,你为什么现在还没送来呢?你想把这些米舂的更细一点,这个米舂的越细蒸出来就越香甜,然后他就给人家分析,他为什么吃舂得细的米,他说这个米舂得细了以后,蒸出来的这个米饭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非常圆润的珍珠一样,在那个汤匙里面滚来滚去,他说你看,我已经看见仿佛那个米粒在汤匙里面滚来滚去,我老人家没别的爱好,就好这一口,就喜欢吃这个,我没催你,你还在舂这个米呢,我知道你没忘,你想他这个给人借米,拉着一张脸皮这也确实是不好说,可是你得要,要我们是诗人,我们的要法跟别人不一样,你们就是伸手就要,张嘴就要,那太俗了,杜甫用诗来要,这诗其实就是一个借条,就是一个便条,我要说的是什么呢?他连个借条都能写的香死个人,那么你想他的诗歌创作到了什么境界。
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曹操的大儿子曹丕写诗写的好,曹丕认为写文章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曹丕说文章这种事情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把文章的作用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在杜甫看里,诗当然要言志,诗言志嘛,歌以咏志,但是呢,诗也可以用来充当很多的功能,换句话说这诗写到杜甫的时候,就没有不能写的题材,一张借条,一页笔记,一封书信,甚至可以用它来算帐,就说诗真正成为一个人生活的一种表达的方式,和一种精神存在的方式,所以杜甫说“诗是吾家事”,一方面是说他的家族从来就是一个诗的家族,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也说明诗在杜甫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当中,占据着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你瞧,就是一张便条,咱们也给杜甫这诗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巴菲特投资理念杜甫以诗歌的形式解决了难以启齿的求援问题,也赋于诗歌表达日常生活需求的功能,也就是说诗歌在杜甫的手中,不仅仅是抒情言志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具有实际生活功用的文学形式,那么,吃的问题暂时解决了,这是否预示着杜甫在秦州的日子会好多一些,等待杜甫的又将是什么呢?
apps除了跟人家借米,你还得住地方不是,杜甫刚来到秦州的时候,住在一个破房子里,就
在那个郊区的一个小破屋里头,这个屋子特别破,下雨了以后外面也下,里头也下,然后满地爬的都是蚯蚓,总而言之,这不是久居之地,怎么办呢?因为他刚来对秦州这个地方不熟悉,他还得个熟人陪他去看什么呢?看楼盘,就得看楼盘,不然怎么办呢?他请的是谁呀,就是咱们还记得当时杜甫让叛军抓住以后,押回长安,我曾经说过有个和尚叫赞公,曾经接济过他,给他吃的,这个赞公怎么
寻思造句又跑到秦州来了,好好的不在长安呆着,难不成也是因为灾荒年跑这儿来?不是,赞公在长安是大云寺的主持,大云寺是什么?当时唐朝全国各地都有大云寺,是皇帝下诏书敕建的寺庙,所以赞公他属于衙门里的和尚,是个什么呢?可能也是个处级,局级的和尚,他到秦州来可能是被贬到秦州来,他的生活依然能够维持,就是因为什么呢?除了香火钱之外,朝廷给他还有钱,拨款,这老头在这儿住着。
杜甫见了他之后,可算见到亲人了,赶紧帮我看看这楼盘怎么样?这个赞公也难得非常热心,我现在说的这些情况,都是从杜甫的诗里面得出来的,杜甫当时并没有写一本《寻楼记》、《借米记》,没有,全是从他的诗里边表现出来的,这两个人就去,去哪儿呢?杜甫听人家说在秦州以东六十里有个东柯谷,那个地方挺不错的,就央求这赞公陪着他,两人也不说是跋山涉水吧,但你想想杜甫这回也40多岁的人了,这赞公年龄也不小,两个人去了之后,到了都月上枝头的时候,这才回来,累得确实够呛,问题是还没看到合适的地方,这就是杜甫刚到秦州的时候的惨状,要吃的没吃的,要住的没住的,所以杜甫刚来秦州的时候亲情不会太好,杜甫当时有一首诗,就写他穷到什么程度,这诗因为写穷写的好成为一个名篇了,他怎么说呢?说:“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君道属艰难,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这说什么意思呀?说我呀,人家都是求仙访道,不是有一种辟谷之术嘛,就是不吃饭,不吃荤的,他说我不是因为要求仙访道饿肚子,我是真的很饿,我饿呀,可是不到吃的,我这口袋里头没有一分钱,为了防止我的口袋特别的不好意思,我给它里面放一文钱,看着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
这空口袋,让这口袋面子上还算过得去,他本来是说没钱的,他非要给里边放一文钱,为什么呢?就是说我这张脸没所谓了,可是,别让我这口袋面子上过不去,所以说什么呢?说“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宝贝看着我这口袋,不然这口袋就太没脸面了。
但是你想想看,这叫黑幽默,是自嘲的,我们今天在这儿讲这句诗的时候,多半是一种调侃的,欣赏的
,甚至有点半开玩笑的谈这首诗,但是你想,作为当事人来讲,他饿着肚子咕咕叫,然后拄着个拐杖还得出去楼盘,我们在这儿说是楼盘,哪儿来的楼盘呀,他是想个地方,看那么地儿能不能盖个茅草屋,就连这样的地界他都不来,杜甫本来就拙于谋生,他就不是个像李林甫一样能经营的人,他要能经营,能算帐,他就不是什么呢?就不是杜甫了。所以你说这怎么办呢?家里头乱哄哄的,饿成一片,他自己还老得琢磨着怎么来赶紧把这个家庭问题处理掉,脑子里还在盘算另一个事,这就是杜子美,杜甫,盘算什么事呢?还在盘算着国家的大事。
大家说,你都已经从长安出来了,官都不要做了,还在这儿盘算什么国家大事啊,他在盘算,什么呢?就说中原地区安史叛军在作乱,我现在到了秦州,为什么呢?秦州算是到了陇西地区,离哪儿比较近?陇西地区是吐蕃到长安,中原地区的一个通道,那就说你现在内乱是有,可你别忘了,还有不省油的灯在那儿等着你呢,谁呀,吐蕃,吐蕃以及周边的少数民族的聚集区,那天天都虎视眈眈的盯
着,唯恐你这里头不出事,你出一点事趁机就要通过陇西的通道进入到长安,后来果然的印证了杜甫的这段预言。
杜甫毕竟是杜甫,他在秦州除了考虑生计的大问题,同时还在考虑国家的大事,这一时期,朝廷在与安史叛军的交战中屡遭失败,吐蕃军队就趁着唐朝无暇顾及西部边境,屡屡侵犯边境,烧杀掠夺,无恶不作,于是杜甫决定离开这是非之地,往西走到同谷去,那么,杜甫为什么会选择同谷,他到同谷之后又会怎样呢?他在同谷是否能够改变他目前窘困的现状呢?
好了,不管他关心国家大事还是家庭小事,秦州是呆不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在秦州没有靠山,杜佐也不能天天给他送这个米,赞公也就是陪他转转看楼盘,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所以他得确定下一个目标,又该去哪儿呢?这个回长安是不现实了,就从长安出来的,怎么办呢?接着往西走,往西走到哪儿呢?有一个叫同谷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甘肃省的成县,其实比秦州更穷,但是它那儿有一个县令,杜甫原来有过一段旧交,杜甫给他写信,他可能给杜甫写了一封特别热情洋溢的信,一下就把杜甫给蒙了,决定到那儿去,但是这封信现在没有保存下来,但是通过杜甫写的诗,我们能感觉到,这信写的非常的热情,所以杜甫就决定到同谷去,他去同谷之前写了一首诗叫《发秦州》,说明为什么要选择头谷,这优点在哪儿?又说自己为什么离开秦州,这缺点在哪儿,他给自己得点理由,在诗里边写:“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