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青娇 彭婧
来源:《声屏世界》 2019年第9期
陈青娇 彭婧
精整 摘要:红电影承载着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对于宣扬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红电影《建党伟业》为具体案例,首先简析了《建党伟业》剧情内容,随后深度探讨了电影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爱国情怀,最后基于《建党伟业》分析了对红主旋律电影创作的现代启示,旨在促进我国红电影创新发展。
关键词:红电影 爱国情怀 《建党伟业》猪脚
作为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红贺礼,红影片《建党伟业》一经上映就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赞誉。该影片聚焦于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一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重要历史时期,通过借助个性化叙事模式重新梳理了这段红历史回忆,不仅使得亿万观众重温了建党之前的风风雨雨,也将党的建设过程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展现得淋漓尽致,重新唤起了观众对爱国情怀的审视和反思。
红电影《建党伟业》剧情简析
《建党伟业》是一部重现百年前恢弘历史的红电影作品,也是献给建党90周年的文献纪录片。该影片生动展现了早期共产党人、爱国青年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各体在风云动荡的时代为争取民族解放不懈斗争、抗争奋斗的红历史故事。整部电影叙事结构细致,分为各个不同单元,大致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三部分剧情组成。在1911年到1921年这短短十年中,既是中国处于风雨飘摇的十年,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十年。这十年期间发生了很多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事件,比如武昌起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也涌现出、周恩来、胡适等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铸成了一部可歌可泣、震荡激扬的历史篇章。虽然涉及历史事件错综复杂,涉及历史人物数目繁多,但是《建党伟业》还是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电影艺术表现手法,以历史事件发生时间顺序为影片整体脉络,将那十年期间发生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成为了近些年红电影典型的优秀作品。此外,《建党伟业》抛弃了传统红电影叙事惯例,从现代商业大片叙事表述、情节设定、人物塑造等方面谱写了我国这段红史诗,对爱国情怀进行了生动诠释和艺术化传播。
《建党伟业》中的爱国情怀
红电影承载着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流价值观,作为现代红主旋律电影的里程碑,《建党伟业》生动展现了早期共产党人、爱国青年以及社会各阶层在民族存亡、风云变换的历史关键时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
历史著名人物的爱国情怀。《建党伟业》与一般红电影在爱国情怀叙事结构上大相径庭,其抛弃了主流红电影常用的人物脸谱化的传统惯例,也颠覆了观众对部分历史著名人物形象的惯性认知,既没有刻意赋予历史著名人物英雄光环,也没有隐晦贬低批判某些负面人物,而是通过生活化、真实化的人物动作以及语言实现红人物形象的真实展示,生动表现了历史著名人物在爱国情怀与现实之间进行选择的矛盾,让观众更加感同身受,比如表现以为典型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的爱国情怀。在影片中有这样一幕,在大雪中的除夕夜对李大钊说过这样一句话:以前总觉得体育、教育、军队可以救国,但是直到现在才发现马克思主义才可以救国,言语之间透露着欣喜和急迫之情。再如与妻子杨开慧在新婚之夜的简单对话,告诉杨开慧:“做我的妻子,从此之后可能再无安生日子可言。”杨开慧却深情坚定地回复:“我愿意。”这样的爱情场景直接映射出早期共产党人最真挚、最坚定的爱国情怀,突出展现了早期共产党人崇高伟大的革命信念。再如讲述蔡锷等历史著名人物的爱国情怀,《建党伟业》并非只是歌颂早期共产党人身上的爱国血性和民族气节,对蒋介石、蔡锷等人物也并非一笔带过,力图最大限度地展示历史著名人物身上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如冯玉祥愤怒地当街开、袁世凯痛斥日本特使等,而蔡锷与小凤仙南湖游船更是让观众在诗情画意间领略爱国情怀。
爱国青年洋溢的爱国热情。《建党伟业》不但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诠释了历史著名人物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歌颂了历史著名人物为争取中华崛起和民族解放而奋不顾身、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气
和气节,而且也将爱国情怀弥漫在无数青年勇于投身救国运动的爱国热情之中,并以长焦远景的拍摄手法浓墨重彩展示了青年大学生以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画面。电影中爱国青年在爱国信念的驱动下,为了国家复兴关注时局发展并踊跃投身革命,将当时历史时期青年体身上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渗透于电影之中,也散发于银幕之外。比如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之后对五四运动的重点叙述,《建党伟业》对五四运动进行了全景式精心描绘,通过纪录片式的跟拍镜头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视觉震撼,悲亢的电影音乐背景渲染了爱国青年的环境氛围,同时运用大量篇幅表现了陈独秀、周恩来、胡适等爱国青年在领导五四运动做出的积极抗议,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再如影片中对爱国青年参与红运动的具体表现,无论是女大学生写血书、火烧赵家楼等系列情景,还是学生激愤呐喊着“保我主权”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爱国口号,都表达出爱国青年对反动政府的斗争和愤怒,突出展现了爱国青年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坚定爱国情怀。
各个阶层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不是历史著名人物和青年爱国主义者的专属,在那个风云动荡的历史年代,正是因为社会各个阶层共同参与革命斗争,才为革命斗争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奠定了众根基。尽管红电影《建党伟业》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围绕、周恩来等早期共产党人来展开,但是这部电影中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也都是配角。其中社会各阶层都散发着独特的、朴素的爱国情愫,生动表现了旧中国各个阶层、各个体在面对国家危难、民族大义所做出的历史选择。纵观红电影《建党伟业》,影片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体身上的爱国情怀描绘得淋漓
形容高兴的四字词语尽致,比如说五四运动期间,周恩来等人被当局关进大牢后,他们以绝食为手段进行抗争的感人情景让人敬佩。尤其是电影大结局时,首批共产党员在红船上含泪合唱《国际歌》的镜头画面,虽然它的结局是建党,但是这也意味着伟业刚刚开始,让观众再次感受到早期共产党人爱国情怀的精神洗礼。再如电影中对前清进士徐世昌的描写,即使日本人对徐世昌威逼利诱,他宁愿牺牲也绝不担任伪职,表现出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爱国情怀。同时还有外交官顾维钧的故事描写,虽然电影中他最终还是签订了凡尔赛协议,但是他的那句“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足够代表封建文人阶层的爱国情怀。
师达中学右脑发达的人 《建党伟业》对红主旋律电影创作的现代启示
《建党伟业》中爱国情怀对红主旋律电影创作有着深刻的现代启示。一方面现代红主旋律电影制作模式应当更贴近现代商业影片风格;另一方面也应当符合现代青年对革命浪漫主义的喜好,摆脱过去脸谱化、模式化的人物塑造惯例。
首先,较于传统红电影的创作模式,现代红主旋律电影制作模式应当更贴近现代商业影片风格。为什么《建党伟业》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和观众认可?不仅是因为其叙述并延续了红故事,也因为其使得红故事更加普适化和平实化。《建党伟业》脱离了传统说教式叙事模式,通过平实自然的电影基调来渲染爱国情怀,避免了以往红电影高亢的政治宣扬和批判,拉近了观众与影片的心
理距离。因此现代主旋律红电影应当在尊重历史事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商业影片所强调的符合观众审美以及观影习惯来创新创作红电影,增强可看性和戏剧性。其次,相较于传统红电影的人物塑造,现代主旋律红电影的人物塑造应当避免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走出将英雄人物神化的弊端。纵观《建党伟业》整部影片的人物塑造,无论是、蔡锷等人的爱情故事,还是袁世凯、顾维钧等人的心理刻画,整部电影并没有赋予历史人物不同的光环,而是尽可能实现历史人物的真实客观,让每个历史人物看起来更加有血有肉,使得观众对爱国主义情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现代主旋律红电影应当摆脱脸谱化、模式化的人物塑造惯例,既不刻意升华拔高也不过分隐晦贬低,尽可能将人物真性情展示出来,以此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提高现代青年对爱国情怀的情感认同。
作为现代红主旋律电影的里程碑,《建党伟业》以光影艺术谱写我国在1911年至1921年那十年期间的红篇章,生动展现共产党人以及社会各阶层在民族存亡、风云变幻的历史关键时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虽然那段历史已经过去了将近百年之久,但是电影中革命仁人志士表现出的爱国情怀仍旧散发着历史的光辉,与新时代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注释:
李 基:《〈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电影文学》,2016(19)。
空气炸锅的使用 朱 兰,但家荣:《红经典电影〈建党伟业〉中的爱国情怀》,《电影文学》,2016(1)。
王晓云:《中国当下主旋律电影与审美教育———以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为例》,《电影文学》,2012( 7)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