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蜀道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单元学习目标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虽说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依然远远不够,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发挥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像力,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读书经验来理解诗歌,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要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通过头脑风暴加深印象。
【教材内容】
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传统,在学生充分的学习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学生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入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交流呈现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从诵读诗歌入手,领会诗歌循坏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鉴赏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体会李白豪放飘逸浪漫的诗风。
【教学重难点】从赏析细节入手,理解本诗中众多意象的涵义;廓清思路,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课时安排】两课时
【导入】由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导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床前明月光””“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等诗句,由此得出李白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从而引出《蜀道难》。(此环节意在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引发他们更大的学习新课的兴趣。)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它就是唐代的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郁和关切。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李白自青年时,漫游全国各地。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安史之乱发生,被牵累,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故。
李白的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初步感知】噫吁嚱(yī xū xī)秦塞(sài)鱼凫(yú fú)
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历井膺(yīng)巉(chán)岩
飞湍(tuān)喧豗(huī)砯(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萦岩峦(yíng  luán)吮(shǔn)血咨嗟(zījiē)周末用英语怎么说
【写作背景】《蜀道难》: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千米,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由于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蜀道难》是乐
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艰难险阻,表达了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了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再读感悟】:作者对于蜀道的艰难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作者对于蜀道的艰难一共讲述了几次?分别是在文章中的哪个部分?---------3次,分别在开头、中间、结尾。
【全文赏析】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意?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提示①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A.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张本。B.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勾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C.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意味无穷。
2.“蚕丛及鱼凫……“引用传说有什么作用?
提示① 蚕丛、鱼凫传说:蜀国历史久远,但长时间不与秦塞相通,衬托蜀道艰险难行。
② 五丁开山传说:通过想象、夸张写蜀道来由,突出了蜀道自古以来就是难以逾越的险阻,为蜀道之险点染了神奇彩,引人入胜。
重阳糕图片
3.“青泥”以下几句是从什么角度来写“蜀道之难”的?
好看的儿童小说提示从行人的“经验”来写“蜀道之难”。“百步九折”写出了路途的艰难,“扪参历井”道出了山的高危。“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人们典型的无可奈何的情态。诗人捕捉行人在青泥岭上的一系列细节动作,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行人无奈、惶悚的神情。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提示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提示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6.结合前面两段,说说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提示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8.为什么说这首诗是最能体现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的代表作品?
提示 李白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在《蜀道难》这首诗中,李白借助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生动地描绘了蜀道的艰险和沿途风光的奇丽,抒发了自己对于蜀道之奇险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深切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入蜀(为官的)友人的关怀,并透露出了自己对于蜀地社会安危的忧虑与关切。在这首诗中,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超的艺术才能也有相当充分的表现,因而,这是一首最能体现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特的代表作品。
【写作特】
攥紧拳头1.浪漫主义手法。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形貌,描绘出一幅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彩。
2.句式参差多变。
本诗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
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板书:
蜀道难⎩⎪⎪⎨⎪⎪⎧⎭⎪⎪⎬⎪⎪
⎫叹高⎩⎨⎧⎭
⎬⎫一叹蜀道之难蜀道的来历蜀道的高峻蜀道自古难行叹险⎩⎨⎧⎭⎬⎫二叹蜀道之难蜀道上环境凄清蜀道上山水险恶蜀道自古可畏(劝阻友人)叹战祸之烈⎩⎨⎧⎭
⎬⎫三叹蜀道之难剑阁险要险象环生早还家(告诫友人)蜀道之难
【作业】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里千家(1)李白《蜀道难》的主旨句是:“, !”
(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
(3)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华为ar(4)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