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鲁迅生平思想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人称文思革(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坟》等。
一)1917年之前,青年期。
1、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科场舞弊案:据《绍兴县志》记载,周家曾经兴旺了三百多年,到第十二代周福清(鲁迅祖父)时,只能做个七品的内阁中书。1893年,周福清为儿子周伯宜科举而贿赂考官,事违案发,被判斩监候,坐牢8年,出狱三年后病逝。鲁迅父亲被取消考试资格,革去秀才,189
6年病逝,家道彻底败落。
2、鲁迅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 1906年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1906年六月奉母命回绍兴与朱安结婚。
3、鲁迅1907-1908年,用文言写作发表论文5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主要思想是立人,反对殖民侵略,主张爱国兴民,输入进化论,宣扬科学精神,艺术上推崇浪漫主义。
4、1912年,受蔡元培邀请,到教育部任职,从部员做到科长,主管文化艺术事业。
二)1917-1927年,中年期。
1、1917年,鲁迅受钱玄同等人的邀请,为《新青年》写稿,后加入《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参与思想启蒙 运动。
2、1918年写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3年出版《呐喊》, 1924年出版《中国小说史略》, 1926年出版《彷徨》,1927年出版《野草》。还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及《续编》。
3、主要思想是启蒙主义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成为小说家,创立悲剧审美风格。
4、1927年,与许广平(学生)双双离开北京到上海同居。
三)1928-1936年,老年期。
1、1928年起参与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1930年加入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2、出版杂文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且界亭杂文》三集。小说集《故事新编》。学术著作《汉文学史纲要》。
3、接受马克思主义,认定无产阶级文学。但仍不放弃全民脱贫个性,对左联有所反思。
4、1936年10月在上海病逝。
二、《呐喊》概述
1、 《呐喊》的主要内容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2、创作《呐喊》的缘由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呐喊》自序 
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  ——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3、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1)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国民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的呐喊。
2)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4、《呐喊》篇目表  《呐喊》自序
(1)狂人日记(2)孔乙己 (3)药 (4)明天(5)一件小事 (6)头发的故事   
(7)风波      (8)故乡  (9)阿Q正传    (10)端午节          (11)白光      (12)兔和猫        (13)鸭的戏剧  (14)社戏(第一版还有《不周山》,后删去)
《端午节》前夕, 阿Q带着《兔和猫》回《故乡》看《社戏》,戏名《鸭的喜剧》。路上遇到《孔乙己》去《白光》药店买《药》,两人因为《头发的故事》引发了一场《风波》,望着呐喊着的阿Q,孔乙己写下了《狂人日记》。阿Q也因为这《一件小事》,决定《明天》作《阿Q正传》。
狂孔药明一头风,故阿端白兔鸭社
孕期可以吃辣条吗三、作品解读和分析
<呐喊>自序》:鲁迅的生活和思想发展经历
《狂人日记》
1)概况和背景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小说发表时,正值·运动前夜。
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革命的反封建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了。封建家族和礼教制度依然禁锢和毒害着中国的人们。
2)主要情节内容
小说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单杠练习食肉寝皮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
3)小说主旨
小说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
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4)艺术特点
◇写实和象征相结合。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对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的描写,都符合受迫害的狂人的病态特征;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对狂人语言含义双关的表述,表达了对封建家族和礼教的批判。这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语言的性格化。《狂从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2、《孔乙己》
1)概况和背景
孔乙己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该作品中的主人公。文章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2篇白话小说
2)主要内容和主旨
小说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3)艺术特点
◇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
◇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①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使结构严密,情节集中。②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用侧面描写来写孔乙己的死,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手指游戏小班教案4)作品赏析
 1.①(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一处用,一处用,意味有什么不同?)
怎么学数学
  字体现出孔乙己想要显示自己付得起两碗酒和一碗茴香豆价钱的心理。字体现出孔乙己的吃力。一形成鲜明对比。
 2.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字显示了问话人怎样的口吻?字又揭示了孔乙己怎样的心态?)
  字显示了问话人轻蔑、嘲笑的口吻,字体现了孔乙己的窘迫,他不愿意与别人说这个。 
3.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为下文他腿断了没有人同情他反而继续嘲笑他做铺垫。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在这里并不矛盾,用大约表示是的猜测,用的确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黑暗,孔乙己那样的人是没有活路的。
3、《药》
1)概况和背景
《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
  全篇其实只是写一个革命者牺牲事件的反面,通过一不觉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来反射出革命者的惨烈。
2)人物与情节
◇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
◇夏瑜、夏四奶奶
◇康大叔
◇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年青人等看客
3)小说主旨
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它正确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只有发动众,革命才能成功,中国才能得救。
4)艺术特点
题目《药》的作用?
◇双线结构——“药”(人血馒头)作为线索,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两条线索互相连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暗示手法——指出人血馒头是医不好小栓的病的,辛亥革命也医治不了社会的病症,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唤起人民的觉悟,推翻整个封建制度,才是改造旧中国、拯救劳动人民的良药。
◇概括情节——整个情节围绕展开,即买药”—“吃药”—“谈药”—“吃药的结果
鲁迅在《呐喊》中运用了一些曲笔,那么,什么是曲笔?请结合《药》加以分析说明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