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篇一:杜甫 绝句
   绝句四首(其一)唐 杜甫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绝句四首(其二) 唐 杜甫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绝句四首(其三)唐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其四) 唐 杜甫药条药甲润青青,过棕亭入草亭。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篇二:绝句(杜甫)
   《绝句》(一)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此时既有28个字却有六种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停泊
  《绝句》(二)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
   另有“绝句四首”:
  绝句四首(其一) 堂西长笋别开门, 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 松高拟对阮生论。
  绝句四首(其二) 欲作鱼梁云复湍, 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 竹石如山不敢安。
  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四首(其四) 药条药甲润青青, 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 根居隙地怯成形。
  篇三:论杜甫绝句特
   一、绪论:
   谈到盛唐的绝句诗,后人多盛赞其“语近情遥、含吐不露、兴象玲珑”的格调,醉心其“情韵浓郁、意味隽永、柔美和畅”的节奏。王昌龄、李白、贺知章、王之涣、王维、孟浩然等人的绝句诗无一不以情韵取胜,以思致见长。而杜甫却有意与盛唐诸家立异,脱离常调。因此,后人对杜甫绝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贬之者居多,认为“五七言(绝句)俱无所解者”、“谐体皆有绝妙者,独绝句本无所解”。那么,该如何来评价杜甫的绝句呢?笔者认为,纵观杜甫绝句创作,恰恰是这种“别调”与“异径”,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光彩。
   杜甫的绝句一百三十余首 ,几乎占其全集的十分之一。科学地评价这部分作品 ,有利于全面认识杜甫和杜诗 。然而对杜甫绝句的看法历来褒贬不一。贬之者如杨慎在《升庵诗话》卷十三中说 :“杜子美诗 ,诸体皆有绝妙者 ,独绝句本无所解。”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 :“少陵七绝 ,槎桠粗硬 ,独《赠花卿》一首最为婉而多讽。”这些批评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起源于汉魏六朝乐府短章的绝句 ,其形成与发展与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到唐代 ,成熟的优秀的绝句都富有悠婉可歌、余味悠长的乐府情韵。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 ,人们都习惯性地要求绝句有“风人之致” ,要“婉曲回环 ,句绝而意不绝”。在这种已形成传统审美定式的情况下 ,杜甫自觉地避熟就生 ,以全新的面目使绝句摆脱乐府的束缚和影响 ,因而大多数绝句缺乏悠远婉转的韵致 ,不能流丽可歌 ,所以被讥为“半律”也就不奇怪了。但是 ,也有很多人对这种创新加以褒扬。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称道 :“杜老七绝欲于诸家分道扬镳 ,故而别开异径 ,独其情怀 ,最得诗人雅趣。”黄子云《野鸿诗的》赞 :“少陵七绝实从三百篇来 ,高驾王、李诸公多矣!
   为了全面了解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也为了感受伟大的爱国情怀,对于杜甫的绝句各有争议,为此,我们进行探讨??
  二、认识杜甫:
   对于杜甫的绝句进行探讨之前,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伟大诗人—杜甫先生。
   (一)、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
  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故他的诗被称作“诗史”!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共同谈论诗,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爆发后,他流亡颠沛,竟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
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kuí)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死后,按其遗愿.,和其祖父同归葬在洛阳市东约23公里的偃师县杜楼村。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杜甫又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他所写的诗,被人称为“诗史”。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韩愈这样评价他:“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
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
  年(公元770年),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杜甫的诗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
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等等。太宗年间,杜甫自幼刻苦攻读,满腹经论,因为朝庭中奸相等人从中作梗而屡考难第,加之杜甫秉性耿直,不畏权势,仕途之道一波三折。杜甫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写成了颇具影响力的诗篇。杜甫一生空怀壮志,报国无门,贫困潦倒,疾病缠身,59岁那年病死在湘江之中那艘伴随了他五年多的破旧孤舟之中,而他却给后人留下了1400多首代代相传的不朽篇章!
   (二)、浅谈杜甫的绝句:
   杜甫诗是古人流传于世诗最多的一位,差不多有一千四百多首流传在世。就这么多的传世作品中,杜甫的绝句就有一百三十余首 ,几乎占其全集的十分之一。绝句诗的兴起源于盛唐之际。杜甫的绝句以七绝为甚,不拘一格,渗透平凡小事,与百姓生活相联系。同时也充分抒发了杜甫的爱国情怀。如《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陵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漫兴九首》其一:“眼
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再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恰恰啼。”(其六)和“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其七),又如《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乃集大成者,不论是杜诗的沉郁顿挫还是律体的成就,更充分的表现在爱国情感的抒发,随着时事的流转而变化。
   三、研究杜甫绝句的特
   (一)、杜甫绝句的内容特:
   从内容方面看,杜甫的绝句诗娴熟地从抒发主观情感过渡到情景交融,并且开创了摹写客观物象的新领域。在杜甫的绝句中也有诸多正统的抒情绝唱,除了《江南逢李龟年》等历来被人赞誉之作外,我们也可以从一些随笔小诗中看出其高超的抒情艺术。例如《绝句二首》之一:“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惆怅的思乡之情与绚烂的花锦世界相对比,美则美极、悲则悲极。以悦景衬哀情,更觉归期无望而流年似水,让人不胜唏嘘。
   同时,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方面,杜甫绝句亦能取胜。“少陵绝句,多纵横跌宕,能以议论掳其胸臆,气格才情,迥异常调。”譬如《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禄山作逆降天诛,更有思明亦已无。汹汹人衰犹不定,时时斗战欲何须。”前二句叙事,意为安禄山叛乱被杀,乃天降之诛,史思明之死,亦罪有应得,极写叛乱的不得人心。后两句言叛乱已除,倘若你们这帮军阀仍心怀叵测,那么只能重蹈安史之覆辙。诗人在警戒棒喝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另外如《八阵图》、《村殁口号二首》等,都是思理清俊、议论高绝而又唱叹有致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