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诗仙
杜甫 诗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人们的印象中,杜甫是穷困潦倒的,落魄的,不堪的。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假象。
他有过四处流浪,身无分文的时刻。但更多时候,他都不缺钱。他出身官宦之家,人脉满天下,从来有田有地,有妻有儿。
他的人生,比李白过得要好得多。
穷困潦倒,是他的选择铸成的结果。
那就是,目光向下,看到这片土地上,最底层的人。看到他们的痛苦、哀痛与伤病,然后作成诗。
于是,便有了“诗圣”杜甫。
比较巧的是,杜甫出生那年,新皇登基了。
唐明皇,这个后来变昏庸的男人,曾是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开创了三十年的“开元盛世”,让大唐走向顶
峰。
杜甫,恰恰生在了这样一个好时代。不仅如此,他还生在了一个好家庭:
因此,杜甫其实是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但,这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
幸运的是,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家世,让他人生的前半段,无忧无虑。不幸的是,这是不属于杜甫的舞台。
十五岁时,李白已经萌生了匡扶天下的志向,杜甫的一门心思还全在爬树上。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十九岁,他开始游山玩水。河南、山西、浙江、江苏、山东......一年一个省,全国上下几乎被他走了个遍。
这时他写的诗,也并非”老杜“诗篇,而是大好河山、少年意气。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也是“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期间,他还遇见了李白。
此时,李白四十四岁,刚辞职离京,名闻天下;杜甫三十二岁,刚结过婚,充其量算得上在洛阳小有名气。
一个放荡不羁的富二代,一个游手好闲的官二代,互相看对了眼。
两人相伴出游,日日饮酒赋诗,好不畅意。
那时,李白已当得上“诗仙”之名,杜甫距离“诗圣”,还差十万八千里。
那是的杜甫,目光是朝上的。
他只看到大唐的盛世繁华,他的眼里,没有大唐的平民。
他只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官二代。
人们说时势造英雄。
但其实,时代只是提供了一个人成为英雄的可能。你是选择成为英雄,还是一个看客,全凭自己选择。
三十六岁那年,杜甫想当官了。
听说朝廷举办了一场全国招聘,于是匆匆赶去。但没人想到,这场招聘是一场闹剧——所有参加考试的人无一入选。
考试结束后,负责考试的宰相李林甫就告诉皇帝,您看,这场考试一个都没录取,说明天下间真正有用的人才早已被您纳入囊中了。
这只是一场专门用来拍皇帝马屁的表演。
杜甫第一次知道,原来表面光鲜的太平盛世下,是昏君、奸臣,与民不聊生。
然后,安史之乱就来了。
他从未见过这样的一幕:皇室被迫在凌晨仓皇出逃,士兵在马嵬坡哗变,杨贵妃被迫自缢,杨父被乱刀砍死。
他也没有见过这样一幕:太子自立为帝,宣布永王为叛贼,本该相亲相爱的两兄弟互相讨伐。
另一边,杜甫心中举世无双的大唐军队屡屡战败,京城长安皆被攻陷。而他自己,被困在长安八个月后才艰难逃出。
他看到了,安禄山的军队烧杀掳掠,原本过着安逸日子的大唐百姓沦为了鱼肉,任人宰割。
这片土地,满目疮痍。享受了几十年太平盛世的杜甫,从未见过这种场景。他曾目光向上所看到的,权贵、尊严,此刻不值一提。
这就是乱世,一个没有安全保障,到处皆是饥荒与死亡的人间地狱。
宁为太平盛世犬,不做流离乱世人。
此时,杜甫才读懂了这句话。
杜甫原本不可能成为“诗圣”。
因为一个圣人,需目光向下,关注这片土地上,最卑微又最不堪的那人。
但他是个富二代,不知人间疾苦。更何况,文人们写诗,都爱写得宏大:天下苍生、君王社稷。他们很少会写,悲剧的大时代下,一个个具体的小人物。
但杜甫做到了。
因为他亲眼看到了,与生俱来的悲悯,让他无法遗忘这一切,当一个看客。他选择将人们身上的苦难,放入
心,记入笔。
758年,杜甫被贬出京,从此一生未再回到朝堂。
他开始四处奔波,发现这个时代最残酷的真相:朝堂上的人们争权夺利,权贵们花天酒地。但乱世之下,皆是流离失所的普通人。
深夜,在一个小村,杜甫看到了一个艰难翻越围墙的老翁。屋子前方,是几个凶神恶煞的官兵,与白发苍苍的老妇。
官兵在怒吼,“你们家男人呢,快去当兵!”
老妇在哭诉:“我们家三个儿子死了两个,家里有个还在吃奶的小孙子,如果实在要抓人,那就抓我去!”哭声渐渐远去,老妇真的被带走了,杜甫一夜未眠。
这是《石壕吏》。
杜甫见过一个老兵。老兵人已见衰,在一片残垣断壁前,泪流满面。原来,这是他的家乡。
出征前,他的家、亲人、邻居,都还在。如今,只剩下杂草丛生的残骸了。老兵是个无家可归的人,他还能去哪呢?只能转身又去打仗了。
这是《无家别》。
一路上,杜甫写了六首诗,里面有新婚便要离别的夫妇、没有一个壮年的县城......这是这个时代,最渺小、悲痛而真实的记录。
“诗圣”意味着什么?
不谈风花雪月,只哀民生之多艰。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762年,杜甫的好朋友、一生潇洒的“诗仙”李白去世了。发起安史之乱的叛军,也即将被彻底歼灭。
晚年的杜甫,带着自己的妻儿,来到了成都。他在这里建了一座草堂,开始了一段平静的生活。
他去游玩成都的景点,朋友经常与他一起饮酒,这是久违的安逸生活。但他再也变不回那个碌碌无为的官二代了。
八月的一天,天空黑压压的一片乌云,狂风乱作,大雨顷刻而至。杜甫的屋子上的茅草被卷走,飞到了小河的对面。
他出门想看看茅草能不能捡回来,却发现附近的孩童把茅草全搬走了。
回到家,雨停了,天空还是黑漆漆的一片,而家里早已被雨水,一片狼藉。体弱病残的杜甫,只能在无可奈何之中,一声叹息。
但哀叹之余,他想到的却不是自己,而是全天下的人们。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之后的几年,他离开成都,在长江上的船只中生活过一段时间。此刻的杜甫,才终于符合了我们印象中,穷困潦倒的人设。
公元770年,他在一艘船上,带着病痛,带着世人的苦难离世。
他不仅目光朝下,他自己,也是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之一了。
前半生碌碌无为,后半生闪闪发光。
生是官二代,死是沦落人。人们总会说,杜甫是悲剧的。因为他的诗里满是苦难、悲痛,仿佛一生都不快乐。
但,并非悲剧看上了杜甫,而是杜甫选择了悲剧。
他本可像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保持自己的傲气。但他选择了放下,遵循自己内心的悲悯,把人们的苦难,当作了他自己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