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经典名⼈故事⼉童版_5位名⼈坚持不懈的故事
没有⽬标就没有动⼒,⼈能⾛多⾼⾸先取决于是否准⾃⼰的⽬标,有⽬标才可以成就成功。下⾯给⼤家带来⼀些关于中外经典名⼈故事⼉童版,供⼤家参考。
经典名⼈故事1
在柜台上起飞的孩⼦
华罗庚,著名科学家,1910年⽣,江苏⾦坛县⼈,长期从事数学研究和应⽤数学试验及推⼴⼯作,被称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
华罗庚的⽗亲在县城⽯拱桥边上开了⼀个⼩⼩的店铺,每年春蚕结茧的季节,代别⼈收购蚕丝,收⼊微薄。⾟亥⾰命的风暴,冲击到⾦坛县,华罗庚的⽗亲想改善⼀下⾃⼰的地位,也卷⼊这场风暴,可是风暴稍现即逝,⼩镇没有什么变化,贫穷的依然贫穷,愚昧的还是愚昧。华罗庚的⽗亲⼼灰意冷,成了⼀个因循守旧的宿命论者。
童年的华罗庚很贪玩,特别喜欢体育活动。⽗亲的⼩店⾥有⼀排柜台,被华罗庚看中了,他把柜台当作鞍马,常常跳来跳去,跳得全家⼈都头疼。他还喜欢看戏,当时农村唱戏,在⾕场上搭个台⼦,看戏不⽤花钱。华罗庚常常挤在前⾯,从开锣看到深夜散场。⼀年⼀度的灯节,更是他惬意的时刻。有⼀次,他在闹灯节的队伍⾥,看到⼀个⼈装扮成⼜⾼⼜⼤的“菩萨”,⼿舞⾜蹈,引起了他的好奇⼼。散戏后,他跟着这个“菩萨”⾛了好⼏⾥路,到城外⼀座古庙⾥,看见那个⼈脱去戏装,
摘掉道具,露出⼜瘦⼜⼩的原形,才⼼满意⾜地⾛回家去。他玩得如痴如呆,⽽功课常常不及格,有⼈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罗呆⼦”。母亲⽣⽓地说:“我们前世作了什么孽呀?⽣下这么⼀个呆⼦!”
其实华罗庚⼀点也不呆。他⼗分聪明,⽽且还很懂事,家庭⽣活不宽裕,他就帮助母亲缠纱换钱以维持家中的⽣活。
华罗庚刚上初中时,并没有显⽰出超众的才华。他对数学、语⽂课虽有兴趣,数学习题也做得快,可是字写得不太好,作业涂改⼜多,分数平常,并没有引起⽼师的注意。1923年,华罗庚上初中⼆年级时,来了⼀个教数学课的青年教师,叫王维克,很有学问,是意⼤利诗⼈但丁名著《神曲》的翻译者。这位多才博学的⽼师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天赋,就精⼼培养他,⿎励他勇敢攀登数学科学⾼峰。这对于华罗庚后来成长起了很⼤的作⽤。
想⼀想:呵呵!⼤数学家⼩时候竟也称为“呆⼦”,没听说过吧。还好,他遇到了“伯乐”王维克⽼师。⼩朋友,你的伯乐就在你的⾝边,只要你是⼀匹“千⾥马”啊。
经典名⼈故事2
被洋⼈和警察打骂的少年
李政道,著名科学家,1926年⽣,美籍华⼈,祖籍江苏苏州,与杨振宁⼀起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双双荣获诺贝尔奖⾦。
李政道是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他为世界科学事业做出了伟⼤贡献,也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既属于世界,也属于中国。他多次回到他出⽣的祖国,为加速祖国的科技发展⽽出谋划策,他还到各地科研单位和⾼等院校作学术报告。他治学严谨,知识渊博,善于表达,他的报告和讲学在各地都引起空前轰动,受到热烈欢迎。有⼀次,他在北京科学会堂作学术报告,连续讲了7个星期,天天座⽆虚席,盛况空前。
李政道少年时代随⽗母在上海读书。那时,中国政治腐败,列强为所欲为,上海成了典型的半殖民地和冒险家的乐园。公园门⼝,“华⼈与狗不准⼊内”的标牌赫然⼊⽬,这在李政道幼⼩的⼼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3岁那年,李政道乘电车,下车时不⼩⼼碰了⼀个外国⼈,下车后,那个外国⼈竟来⼀个巡警,凶狠地将他打了⼀顿。
1941年12⽉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军进⼊上海租界。李政道不愿受⽇本侵略者的统治,由上海取道杭州、富陽,穿过封锁线到⼤后⽅去求学。由于路途遥远,缺乏路费,⼀路上他过的⼏乎是流浪⽣活,⼤部分路程是步⾏的。经过艰难跋
涉,1943年才抵达贵陽。⼈们很难想像:⼀个⼗多岁的孩⼦,在那兵荒马乱、举⽬⽆亲、缺少盘缠的情况下,只⾝⼀⼈,千⾥迢迢到⼀个陌⽣的地⽅去所经历的各种艰⾟。在这两年近乎流浪的⽇⼦⾥,他得过恶性疟疾,经常⾼热不退,还⽣了⼀⾝疥疮,痛苦难⾔。然⽽,即使在极度困苦的环境下,他随⾝携带的课本书籍始终没有离开过他。
想⼀想:多么坚强的孩⼦!⼩朋友,当你听完这个故事后⼀定和我⼀样发出这样的感慨吧。⼀个⼗岁多⼀点的孩⼦,在外界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在病痛的折磨中始终没有放弃⾃⼰的梦想。真棒!
经典名⼈故事3
从⼩就迷上计算机的⽐尔·盖茨
⽐尔·盖茨,著名企业家,1955年⽣,美国⼈。他第⼀个发明了ms-dos软件和视窗软件,被称为“软件⼤王”,他创办的微软公司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效益最好的公司。
世界上所有会操作或是知道计算机的⼈,⽆⼈不知道“软件⼤王”⽐尔·盖茨。是他最先把计算机软件产业化。他创造出了从系统软件到应⽤软件,从计算机的简单功能到多媒体技术,从单机应⽤到信息⾼速公路等⼀个⼜⼀个技术奇迹。他⽩⼿起家,利⽤⾼科技成为世界级的巨富。他的财产已经⾼达数百亿美元。
学龄前的盖茨,不喜欢和同龄的孩⼦在⼀起玩耍,也不愿意看⼉童们喜欢看的童话故事和连环画,⽽是愿意钻进⽗亲的书房翻那些供成⼈使⽤的书。到了7岁,他就在这些⼤书中到了⾃⼰真正喜欢的书籍——《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他常常⼀个⼈抱着这本书,⼀读就是⼏个⼩时。当有⼈⽤怀疑的⼝⽓问他,能读懂书中的内容吗?盖茨不予理睬,继续专⼼地阅读。
上学以后,盖茨执著的个性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了。这种个性与他那事事想出⼈头地的追求结合在⼀起,就表现为,⼲什么事情,都要⼲到最好。
盖茨是⼀个精⼒旺盛、⾮常好动的孩⼦。孩⼦为什么会有多动症,医学界说法不⼀,有的说是母亲在怀孕期间服⽤过药⽚,也有的说是长期喂⽜奶⽽缺乏锌元素的缘故。盖茨的多动症主要表现在喜欢摇摆,他在⼉时喜欢在摇篮⾥摇摆,他后来当了微软公司总裁以后坐在办公室的靠椅上也喜欢摇摆。
盖茨12岁上了湖滨中学,湖滨中学是⼀所富有的私⼈学校,很早就购进了当时⼗分昂贵的终端设备。盖茨很快就成了学校知名的计算机迷。
盖茨和他的⼩伙伴⼀起,整夜把⾃⼰关在计算机房⾥,在⾥⾯反复拨弄,操作机器,⼀⼲就是好⼏个⼩时,真是如痴如醉,欣喜若狂。完全忘记了外⾯的世界。
外国名人故事
凡是能弄到⼿的关于计算机⽅⾯的资料和书籍,盖茨总是百读不厌,并且能够举⼀反三,把所学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客观地讲,盖茨不是玩计算机的计算机迷,⽽是研究计算机的计算机迷。他将书上或⽂章⾥提到的计算机程序编制⽅法和提出的各种问题,⼀⼀拿到计算机上去检验。他将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从操作中得来的经验联系在⼀起,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这使他常常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那时候的电脑就是⼀台pdp8型的⼩型机,学⽣们可以在⼀些相连的终端上,通过纸带打字机玩游戏,也能编⼀些⼩软件,诸如排座位之类的,盖茨玩起来得⼼应⼿,在程序上略施⼩计,就使⾃⼰座位的前后左右都是⼥⽣。不久,盖茨就被⼩伙伴们公认为“数学家”、“计算机权威”。
1975年1⽉份的《⼤众电⼦学》杂志,封⾯上的⼀台8080型计算机的图⽚⼀下⼦点燃了盖茨和好友保罗·艾伦的电脑梦。当时盖茨还在哈佛⼤学上学,他似乎意识到商机来临,他打电话表⽰要给这台计算机研制⼀种编程⽤的basic语⾔。盖茨
和艾伦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没⽇没夜地⼲了8周,完成了此前从未有过的微机basic程序。盖茨和艾伦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奠定了软件标准化⽣产的基础。
想⼀想:⼀个世界级别的⼈物就这样诞⽣了,“软件⼤王”,⼀个集现代科学与商业头脑于⼀⾝的巨富,⾃幼有多动症倾向,可⼜有谁能在当时想到捧着《世界图书百科全书》的孩⼦多年后成了世界级别的巨富了呢?
经典名⼈故事4
打猎的男孩⼦
林肯,著名政治家,1809年⽣,是美国第16届总统。他任总统期间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解放了⿊⼈,废除了奴⾪制度,被称为“伟⼤的解放战⼠”,马克思说他是“出类拔萃和道德⾼尚的⼈”。
林肯是以解放奴⾪、维护联邦统⼀的实际⾏动被看成是杰出的⾰命家和政治家。他抹掉了美国奴⾪制的耻辱,他⽤最为雄辩的语⾔阐述了⼈道主义的理想,解释了南北战争的意义,并激励后代⼈民。
林肯7岁那年,全家遭到⼀个种植园奴⾪主的恫吓与迫害。在⼀个严寒的冬季,他们被迫历经艰⾟,长途跋涉,迁移到印第安纳州俄亥俄河以北18英⾥的鸽⼦河。他们就在那⽚熊、豹经常出没的荒野⼟地上,重新搭起简陋的⽊屋,开垦荒地。林肯虽然年龄⼩,但长得结实,经常跟⽗亲⼀同去打猎、伐⽊、耕地。⽗亲常教育他要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民。富饶的⼤⾃然以及艰苦的劳动⽣活,使林肯的⾝⼼得到健康的发展。由于经常同淳朴的农民交往,也使他学到了不少知
识。
林肯9岁那年,慈爱的母亲去世了,他感到⽆限悲痛。过了⼀年,⽗亲⼜娶了⼀位妻⼦。她是⼀个已有3个孩⼦的寡妇,名叫萨拉。但她对孩⼦们倍加爱护,也重视他们的学习,常常利⽤空暇时间教他们语⽂和算术。不久,林肯的继母⼜送林肯进学校读书。
林肯每天放学回家后,还要帮助⽗亲劳动。他是⼀个坚强、沉静、吃苦耐劳的孩⼦,虽然每天劳动占去了不少时间,但他能抓紧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具,⽊板就是他学习算术的“练习板”、⽊炭就是“⽯笔”,板上写满时,擦了再写。他还⽤⽕鸡的⽻⽑⾻尖蘸着⾃制的“⿊⽔”练习写字。夜晚,家⾥没有蜡烛,只好利⽤炉⾥射出来的亮光看书。没有书,他想尽⼀切办法,甚⾄⾛⼗⼏英⾥路,去向别⼈借。有⼀次,他从邻村的⼀名叫克劳福德的⼤叔那⼉借来了⼀本带画的《华盛顿传》,他没有地⽅放书,只好放在屋壁的⽊缝⾥,恰好夜间下⾬,屋⼦漏⾬了,这书给淋湿了。第⼆天早上,林肯到克劳福德⼤叔那⼉,⽼⽼实实地认错、道歉,并卖劲地帮着克劳福德⼤叔⼲了三天活。克劳福德⼤叔很是感动,当即把这本书送给了林肯。
有⼀天,⼀个同学捉到⼀只乌龟,把它放在雪地上,爬来爬去,⼩伙伴都在围观。这时,⼀个淘⽓的同学⽤棍夹来⼀块烧红的⽊炭,放在⼩乌龟的背上,⼩乌龟被烧得疼痛可怜的样⼦,引起⼀些⼈的哄笑。
⼼地善良的林肯,⼼⾥却⼗分难受,他央求伙伴们说:
“求求你们,别这样,饶了这个⼩⽣命吧!”
那个淘⽓的同学,平时仗着⾃⼰个⼦⾼,⼒⽓⼤,常常欺负⼩同学。这时他⾮但不停⽌残害⼩⽣命,反⽽嘲笑林肯是“胆⼩⿁”、“⼤笨蛋”。
林肯⽓坏了,脸涨得通红。他不顾⾃⼰⾚着脚,上去⼀脚把⽕红的⽊炭踢开了。
那个淘⽓的⼤个⼦被林肯的勇敢⾏动给镇住了。许多平时受⼤个⼦欺负的⼩伙伴也为林肯的举动⼤声叫好。
想⼀想:⼀个从⼩就热爱劳动和学习的穷苦孩⼦,环境使他拥有⼀颗博爱之⼼,使他宁愿为⼀只⼩动物的⽣命去发怒。看来,培养孩⼦的爱⼼是⾮常重要的。
经典名⼈故事5
从排字⼯到作家
马克·吐温,著名作家,1835年⽣,美国⼈。他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学的杰出代表,⼈们称赞他“成就伟⼤,⼈格伟⼤!”
马克·吐温出⽣在⼀个穷法官的家庭,家中只有⼀栋两间房的⼩⽊屋,⽗亲收⼊微薄,家庭负担繁重。马克·吐温出⽣不久,全家迁居到密西西⽐河畔的汉尼堡。4岁半时,他进了附近的⼀所⼩学,启蒙教师霍尔太太是来⾃新苏格兰的中年妇⼥,是⼀位虔诚徒,⼒图⽤圣经塑造孩⼦的⼼灵。可是天性活泼的马克·吐温对喋喋不休的祈祷、晦涩难懂的《新约全书》毫⽆兴趣,⽽是渴望投⼊⼤⾃然的怀抱。距他家不远的伯⽗家的农场,是个环境幽美、风景秀丽的庄园。浓郁的果
林把起伏的⼩丘装扮得葱茏苍翠,溪⽔潺潺流淌,树林深处不时传来动听的鸟鸣声,草丛之中常有野⽣动物跳来跳去。马克·吐温常常来到伯⽗家的庄园,同⽩⼈⼩伙伴和⿊⼈孩⼦⼀起游泳、捕捉响尾蛇、采集⼭莓。明⽉⾼悬的夜晚,孩⼦们围坐在中年⿊奴丹尼尔⼤叔⾝边,⼊神地听他讲故事,那些神奇的传说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着他。这位⾯孔黝⿊、满头卷发的丹尼尔⼤叔,以⾃⼰聪明、智慧和⾼尚的品格赢得了马克·吐温的信赖。正是从这个⿊奴⾝上,他发现了⿊⼈的许多优秀品质,进⽽对⿊⼈及其不幸遭遇产⽣了深刻同情。丹尼尔⼤叔后来成为马克·吐温⼀些作品中可爱的⿊⼈形象的原型。
1847年,马克·吐温11岁时,⽗亲骑马到12英⾥外的巴美拉镇办事,由于途中受了风寒,⼀病不起,于当年3⽉24⽇离开了⼈世。⾃此以后,⼀家⼈⽣活陷⼊困境。为了糊⼝,马克·吐温到《佛罗⾥达⽇报》当杂差,半⽇学习,半⽇⼯作。第⼆年,12岁的马克·吐温辍学到汉尼堡《信使报》印刷所当学徒。每天,他很早被⽼板叫起来⽣⽕、打扫房间、整理铅字。然后在微亮的烛光下排字、折叠报纸。每逢周⽇,更是紧张。他要在黎明时分将报纸分送到每个订户那⾥。就这样,马克·吐温熬过了两年多的学徒⽣活,成了⼀名熟练的排字⼯⼈。后来,哥哥奥⾥昂借了500美元,买下了《汉尼堡周刊》报馆,他把马克·吐温从《信使报》印刷所要出来,以每周3美元的薪⾦雇⽤了弟弟。贫困的⽣活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童年,他从14岁时起就过着⾃⾷其⼒的⽣活。哥哥的⽣意很不景⽓,甚⾄连房租也付不起,只好将印刷所搬到⾃⼰家⾥。经过⼀年的实践,马克·吐温对哥哥的事业丧失了信⼼。⼀天晚上,他悄悄地离开家,⼏天后,他在圣·路易斯被⼀家《晚报》雇⽤,当了排字⼯⼈。不久,哥哥奥⾥昂破产,将报馆移交给债主约翰先⽣,也离家出⾛,到⾐阿华州谋⽣去了。
马克·吐温除了在排字车间勤勉⼯作以外,将其余的时间⽤在读书上。他从图书馆借来了许多⽂学作品,⼀本⼀本地读着。书籍开阔了他的视野,为他以后的写作⽣涯奠定了基础。
想⼀想:这个故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马克·吐温从⼩就⾃⽴了,⽽且还读了很多书。你现在看了多少书?听过了多少故事?你会讲多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