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五篇
《三傻大闹宝莱坞》故事讲述的是法汉和拉朱寻他们的兄弟兰彻的事。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三傻大闹宝莱坞》原名为《3idiots》,片名虽然翻译的太烂了,但不影响其资料,这是一部印度题材的影片,一部关于教育题材的影片,很搞笑,但不要以为这就是纯粹的喜剧片,影片抨击的是印度的应试教育,把青年学生迫到自杀问题严重、扼杀年轻人的创意以及贫穷问题和社会发达令人与人之间为前途问题而成为奴隶的实况反应出来,发人深醒。能够说,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教育片,比起小时候学校家长组织要求看的影片不明白要强多少倍。
片中主要人物是兰彻、法涵、莱俱,三个男孩是印度一所皇家庭太多的期望。兰彻是花匠的儿子,从小聪明好学,善良调皮,他代替小主人来那里上大学,任务是四年以后为主人拿回一张光宗耀祖的文凭,但是对于传统的以分数论等级、以分数定前途的教育提出了不满和抵制,引来了众多教师的斥责和刁难。法涵是贫困人家的孩子,他来那里上学的目的就是有钱让爸爸治病、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让能够有出嫁的嫁妆,由
于压力太重,他胆小而谨慎,学习成绩一向垫底。而莱俱喜欢野外动物摄影,由于惧怕父亲的权威,选取了不喜欢的工程专业,学习成绩更是倒数。三个年轻人,各有自我的生活,各有自我的无奈,因有缘相逢在一所大学的屋檐下,共同分担着彼此的忧虑和不幸,笑中有泪,充满人情味,他们以各种方式排解着内心的压力和处境,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影片的主角兰切展现了一系列非传统教育下所培养出的令人折服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他提倡兴趣学习,他挑战传统教育,挑战权威,整个影片中他教育了同学,教育了老师,教育了校长,教育了整个教育。他用知识拯救了人的生命,使别人建立了人格,让别人到了梦想,同时成就了自我。这些知识是来源书本,但绝不来源于传统课堂。同时影片让你更加走进了自我,梦想不再是理想,生活不再是生存,学习不再是分数,人生就是你自我的人生。兰彻的一句话:“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法函说:“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说出了教育和学习的本质,如果不是为了应用,学习还有什么好处?而目前我们的教育又走到了哪里呢?中国的应试教育,成了孩子论资排辈的依据。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会决定孩子的一生。害苦了多少孩子啊!
而剧中的院长,总是教育学生们:生活是场比赛,当不了第一名就只能被人践踏。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下,像兰彻那样有创新思想的人总是受到抑制。影片多次描述院长边由专人刮胡子、边听歌剧午睡的一幕,配合着两个学生的自杀,而他却无动于衷,对这个体制的讽刺到达了顶峰。
最后结局一段众学生在学校抢救教授女儿的孩子时更有惊险而不失幽默,表现少年人的创意。结尾的那一幕,兰切在穷乡僻壤起学校去教小孩天然工程学。这反璞归真的好处﹐比较之前的学生在名校的读书苦况﹐反映政府不应扭曲少年的天性。。。。。。
这样的一部经典之作,作为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人们就应好好看这部电影,因为这部作品反映的现象和中国有些相似:分数决定一切,中国的创新体制受到各种思想和体制限制、崇拜权威、根据“钱”途决定事业而并非个人兴趣、成功的标志是财富和地位。。。。。。看完后细细咀嚼,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谨以此文献给发布这部电影的梦男孩,喜欢三傻的人。看过整套戏的,希望你们多看几次,更加明白个中意义,没看过,快去看。
个人认为一部好的电影,看一遍是不能完全了解当中的深层意义,所以这部电影下载以来的一星期里,断断续续快进看了五次,全部看完的都有四次。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能让我有这么深的感触,重看N遍之后有一种把感受写下跟大家分享的冲动。
现代人大多追求刺激视觉效果,忽略故事情节的重要性。热门如阿凡达,的确能带给人视觉上的震撼,只是
如果这是一部普通2D的电影,故事及阵容并不能吸引我进场,相对来说我还是喜欢泰坦尼克号多一些。最近看安吉丽娜的SALT,完全是冲着她来看的,动作场面很多,剧情次要,看完不知所云。 三傻大闹宝莱坞这样的一个译名,的确会令很多人与这部难得的好电影擦身而过。没看过印度电影,无感,只是简介里的几个字吸引了我。
‘以无聊抵抗无聊’是烈日当空下的香港学生采取的生存态度,远在印度的年轻学生竟是同道中人,实质上以嬉闹行为抵抗印度填鸭式的教育谬况。
说一下个人背景,小妹在香港读过书,对于填鸭式教育,深深体会过。片中用戏剧搞笑的手法来叙述,有些小夸张,但反映现实,这些问题确切存在。 “生活是场赛跑,跑快点,不然你就被别人踩倒。”这句话在整部电影中出现过很多次,我明白这是事实。 我的学校是区里最好的中学,每一级考试前四十名都编在A班里,所谓的精英班。班里有80%像Chatur的消音器,生怕被别班的人追上,一天学习N小时,我的老师跟virus一样,什么都要争第一,甚至连运动会,就算运动不行(班里大多书呆子),啦啦队什么的都要拿个第一名,我们每天都在竞赛中渡过。6 d$ b& |1 }# G- d& F
小测,默书,中英读书报告,演讲,专题研习,一大堆做几天都做不完的作业,特别是星期一,压力大得想用死来逃避(年少又反叛的时期,自杀过,后悔ing)。
Joy的死,我印象特别深刻。那个装在直升机上的镜头,我相信应该拍到他又惊又喜的表情,只是万万没有想到,会是他整个人被一根绳子悬在空中,上吊自尽。
Rancho,Farhan,Raju跑上楼,镜头清晰地显示了Joy悬在半空的脚,模糊了墙上的字,然后字清晰了,写着I QUIT。.
这一幕带给我很大震撼,quit这个字,我从一个朋友身上学来的。他是一个很热爱打篮球的男生,学校篮球队的队员,在这个制度下,升到中五以后根本就不能有“课外活动”。在家人和老师的劝戒下,他退出了,然后他发了一个短讯给我,就三个字,我quit了。 我急忙打电话给他,另一边传来他难过的哭声,我心里揪的厉害。. w3 P: F; o0 C! n
Joy用上吊来自杀,是为了给Rancho跟virus在坟场里说的话铺路。现实里,一根小小的绳子,勒在喉咙产生的压力就能把人杀死。于是我想,一个人累积的精神压力,变成实物的话,大概够我们死多少次了?
心很容易害怕,你得哄哄它。如果逃避问题人们,看过这部电影后,不管遇到多大的问题,把手放在心上,说句aal izz well,就有面对的勇气,那该有多好。
正如Rancho说的那样,上课的时候,我从来没有为将学到新的东西感到激动。填鸭式教育,就把我们教育
成像Chatur一样的背书机器。一段课文,完全不用理解它的意思,只需要背下来就好,背下来考试就有好成绩。
Chatur图书馆长写的演说,那个馆长跟他解释“服务”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他说“别管什么意思,我会背下来的”。看到这一段我就想起我们的英语默书,甚至连标点都要背下来,那些满分的人,不一定全部都能理解内容,不及格的人,也不代表他不明白课文,只是没背好而已。
某一些科目,考试前老师在黑板抄了十几条问题和答案。答案长篇大论,把简单的事复杂化(就像那教授问什么是机器之类的问题和Chatur“完美”的答案)。然后叫我们一定要背下来,不然会不及格。那些知识我们根本没有学会,真正明白不用背也会记在心里,背书是短暂记忆,考试过后没有几个人还会记得。
小学的时候,尤其害怕上英文课,老师又凶又严格,上课时静得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听到(其他课还有机会和邻桌说废话和偷吃糖)。天天背课本后的verb table,背不熟就罚抄。有时候有人犯校规什么的就全班一齐罚,我小时候特别的乖,有一次抄了一整晚都抄不完,都急得哭了,现在一听到verb table都心有余悸。
阿凡达观后感离开学校以后才发现自己其实对英语很感兴趣,只是以前像Raju一样懦弱,害怕将来,都活在恐惧和阴影里,自然学不好。很喜欢Rancho说的那句“这么怕明天,今天怎么活?”现在总算明白过来。
把你的热情所在作为职业,在我们身处的物质世界里,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即使我们能够说服父母,但又怕自己会后悔而却步,永远踏不出第一步。
我在这里劝谕一下大家,趁着年轻就去追求梦想吧,要不然临终的时候一定会后悔。我记得看过一个银行的广告,人的生活应该要这样规划,年轻的时候就去打拚赚钱,到年老就去环游世界享福。这个观点我非常不同意,我有一叔伯,八十岁才第一次去北京,看一看长城,只是年纪大,上不了去,只能在山下看,很可惜。我觉得人需要及时行乐,钱永远赚不完,但岁月用钱买不到,要是年老的时候才去环游世界,身心都早已不同以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