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1
人教版四下教材中略读课文的篇目明显增多,于是我选择了《永生的眼睛》一文进行了略读教学的尝试。可能过于追求教学的完整性,教学设计的量有些过大。课后听了张老师评点,顿时茅塞顿开。如果把学习比作吃饭,那么略读课文就属于自助餐的类型了。爱吃什么,自己选,教师就当个服务生,在一旁添加些客人爱吃的东东。因此,在略读教学的课堂上,更多的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自读自悟,教师敢于放手,重在加强学习方法的引领和思维的启迪。
很明显,这节课在这一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如课伊始对“永生的眼睛”初次解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后,放手交流主要内容,了解大意。然后学生对“‘永生的眼睛’在文中指的是把眼睛角膜捐赠给了需要帮助的人,眼睛角膜在别人的生命中得到了永生”这一浅层的含义理解就更为自然。又如,关于“眼睛角膜”的资料补充,虽然及时有效,但毕竟授予学生的仅是“鱼”,而非“渔”。以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知识盲点,难道都等着老师一一解答?当然不行。因此,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等)尤为重要。一旦养成习惯,终生受益。
当然,这一课教学流程框架欠大、学生静心思考的时间不够充裕等问题同时存在,有待认真改正。敬请指教,谢谢!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2
《永生的眼睛》向我们展示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地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所有的读者,宣扬了“一个人不但自己要热爱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__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在学习《永生的眼睛》一课时,出现了几处亮点。
一、抓住题目,展开教学
题目往往是__的眼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课题,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如课初引导学生理解“永生”的意思,多数同学都能说到“永远都活着”或“永远都生存”等,那么自然他们也将文题理解成“永远都活着的
眼睛”。对于学生的理解我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当学完课文后,再读课题,再去理解课题的含义,此时,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而是有了一个提升,温迪死后,她的眼睛角膜成功为两个盲人做了角膜移植,她的眼睛仍然焕发着光彩,同时,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还有父亲和母亲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必将世世代代永远传承下去。
二、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
这是一篇教育性很强的__,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并唤醒学生要有爱心,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如:在交流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时,一个学生谈到母亲去逝时,父亲表现出的态度让“我”感动。“当母亲去逝时,不仅是‘我’悲痛万分,对于父亲也是十分难受。但当医生问他是否捐献角膜时,他却‘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而且还‘平静’地对‘我’说,可见父亲和母亲想到的更多的是他人,而不是自己,多么了不起呀!”有的同学说:“最令我感动的是女儿温迪,她只有十四岁,对于外公捐献角膜的事,她没有不理解,而是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并说如果她死后也学外公捐献自己的眼睛角膜。这是多么了不起啊!”这些都是外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十四岁的温迪。
永生的眼睛 三、注重课外延伸,提升情感
这篇__很感人,课外延伸的部分更是让人黯然泪下,为之动容。所以在学完课文后,我补充了课外的内容——是关于温迪死后捐献眼睛角膜的故事,我饱含深情地朗读了这部分内容。然后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练习:你想对文中的谁说些什么?我觉得在这样的情感熏陶下,学生才能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3
备这节课,上这节课,我自己学到了很多。
收获之一是课堂上有了“自己”。记得三年前,我初上《一夜的工作》。教学路线走的是诗意语文的路子。教师诗情涌动,语言也颇为煽情。那时,站在讲台上的是我,可是站在背后的是于永正、王崧舟、张祖庆、薛法根等一些名家的影子——借鉴之处甚多。三年过去了,我自我感觉课堂中有了“自己”。这个“自己”很关键,这是我登上讲台来,敢于说我能讲课的底气所在——以前我都是对人讲上课是我的硬伤的。现在人家要听课,已经是颇有信心了——昨天有老师要听课,我上《“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一课时就是读书。学生读,
读完评议。老师范读——读到动情处,师生为哈尔威船长所感动,真是热泪盈眶!这是一种不期而至的高峰体验。以前这种高峰体验几周不见得体味一次,现在每天基本上都能享受这种快感——这就是收获、进步吧。
收获之二是解读教材有了新的路径。以往解读教材多是借鉴别人的思想成果,综合别人对这一课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解读,再形成教学预案。备这一课,自我感觉超越了网络上所能到的其他解读路径所能达到的解读深度和广度:哭喊和平静的对比,哭喊和骄傲的对比,这是我自己的见解;琳达爱母亲,父亲爱妻子,两者都是爱,为何会有天壤之别,这是我自己的见解;抓角膜银行给琳达一家的信中的“分享”,这是我自己的见解;在反复解读中确定以“天壤之别”为抓手从而使全文教学呈块状推进,这是我自己的见解……
收获之三是理解了正确把握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首要的。从教学内容入手,不是不注重教学方法,是因为教学方法最终是为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而服务的。目前情况下,关注“教什么”我以为很重要。主要原因就是目今语文教学内容存在着不少问题。教学方法再灵活,再有艺术性,再有表演性,如果教学内容不正确,其最终的价值是很有限的。教学内容除了文本外,还应该有承担“语文”的东西在里面,比如语文知识。而单纯的教授语文知识显然是不适合小学的实际的,所以,最理想的状态是做到“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合。在这节课上,我依稀看到了这样的曙光。我是把知识掰碎然后整合尽量融进整个课堂的情感线中去。从效果上来看,这一点还是成功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