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语文四班级下册教案:《永生的眼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忙他人而感到愉快和自负。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佩服之情。
  3、能够领悟有肯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捉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而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本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铺垫情感
  1、出示眼角膜的图片,让学生认得到眼角膜的紧要性。
  2、出示资料:我国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有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严重缺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等待。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谁让你感到自负?
  2、再读,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画出与琳达三代对捐赠眼角膜的不同态度有关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三、读中品味,领悟情感。
  1、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回到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日。那时候琳达只有14岁,母亲就不幸去世了,当警
官来访,为了医院要取用母亲的自动脉瓣膜和角膜而征求父亲的看法时,琳达和父亲的表现截然不同。快速的一相关的句子,用”――”画出琳达的表现,“浪线”画出父亲的表现。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汇报:读琳达的表现。
  3、重点理解“哭喊”,体会琳达那时候哀痛而又气愤的心情,引导学生朗读。
  4、出示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重点研读:
  (1)你能予以他人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假如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也是有心义的。
永生的眼睛  ①一读,自由谈感受,再用“安静”的语气有感情地读。
  ②二读,体会父亲的哀痛,引导学生带着“哀痛”的感情读父亲的话。
  ③再读,对比琳达和父亲不同的爱,体会父亲的无私奉献。
  (2)“假如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忙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另
一对父母,假如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骄傲。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又会多么自负!”
  ①从这两句话中又能体会到什么?
  A盲童重见光明很美妙。
  B盲童的家人感到骄傲。
  C捐赠者的家人感到自负。
  ②假如你是那个接受眼角膜的盲童,在他们的帮忙下重见光明,见到了世界、见到了阳光,见到了梦中的亲人……你最想跟温迪的外公,那个无私捐献眼角膜将你从黑暗带向光明的人说些什么呢?
  5、感受温迪的话
  “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①播放几张盲童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看不见”的痛苦。
  ②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盲童,你最想说什么?
  ③引导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温迪的话。
  6、在深入理解温迪的话后,再一次感悟父亲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死才是有心义的?
  7、学生沟通“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留下的是——————。”
  8、老师次配乐讲课文结尾,激发出学生对温迪更深的敬意和对“永生的眼睛”的内涵的更深的理解。
  9、学生轻轻地读信。
  10、透过那双闪亮着自负光芒的眼睛,让我们瞧到了一个充分爱的家庭。外公曾经说过(带学生说):假如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死也是有心义的。这不但是温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就连14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他们的眼睛仍活着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所以说他们的眼睛就是――齐读课题。
  11、你认为这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眼睛吗?12.这是爱的永生,是奉献精神的永生。他们这样做有助于别人,有助于人类,有助于世界。这是多么令人自负呀!孩子们,再来读读课题,信任你们的感受会更深刻。――齐读(饱含着浓浓的爱意!)再读课题。
  四、升华“感动”,延长课外
  老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琳达、温迪以及琳达的父母都是值得我们牢记的,其实在我们的四周也有这样的人。”
  1、呈现资料,学生默读。
  2、此时现在,信任你们肯定会有很多的话想说,把你最想说的一两句话写下来,好吗?――(把想要说的话读给大家听)
  五、总结升华: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