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永生的眼睛
教学目标:
2、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学习难点:
领悟温迪的话的含义,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从故事中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赠的正确观念。
教学过程:
一、课题质疑
1、师: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是心灵的窗户,我们拥有它就拥有光明,拥有美好的人生。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永生的眼睛》。
2、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预设:眼睛随着人体的死亡,也跟着消失了,怎么会永生呢?
3、带着疑问,我们一同走进课文。
二、学习新课
1、阅读导语,明确学习目标。
2、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正确地读课文。
3、读词语:
突如其来 不由自主 不假思索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重见天日 夺眶而出
4、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解决导语中的问题)
5、同在14岁这个年龄,琳达和温迪对待死后捐赠眼睛角膜这件事的态度一样吗?分别从课文中一她们的态度。
四、深入探究:
(一)、琳达的态度:(第四自然段)
1、读,关键词,(不明白,无法明白,痛苦难忍,冲进房间,冲着哭喊)说说自己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我不明白那些医生为什么要将母亲的角膜给予他人,更让我无法明白的是,爸爸居然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读出对于捐献眼睛角膜的不理解)
3、有感情地读琳达的话。
(二)、温迪的态度:(第九自然段)
1、对比手法。
2、读,关键词。(骄傲)
3、理解“骄傲”在这段话中的意思。
4、用“骄傲”两种不同的意思进行说话训练。
5、读温达的话,解读温迪的内心世界: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6、小结:课文就是通过人物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7、有感情地朗读琳达和温迪的对话。
(三)、理解: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的含义。
(四)读父亲的活: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五、理解课题中“永生”的含义。
六、总结全文
你学习了这篇文章,有哪些收获?
七、作业: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身边的人听。
(2)替重见光明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
永生的眼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