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古诗立秋古诗词五首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在中国古代,立秋这一节气常常引发文人墨客的无限感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以下为您带来五首立秋古诗词,一同领略古人眼中的立秋之美。
《立秋》 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立秋之夜的宁静画面。乌鸦的啼叫声渐渐散去,玉屏也显得空空荡荡。睡在枕上,感受着新秋的凉意,仿佛每扇一下风都带着秋的气息。醒来想要寻觅秋声,却不知何处可寻,只见满阶的梧桐叶在明月的映照下。诗人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将立秋之夜的凉爽、寂静与月光下的梧桐叶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丝丝秋意。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于立秋日漫步在曲江之畔,心中思念着远方的友人元稹。他独自下马在柳阴下,沿着堤岸前行。故人远在千万里之外,耳畔只有新蝉的三两鸣声。城中是曲江水悠悠流淌,江上是江陵城屹立远方。尽管身处两地,但在这新秋时节,两人的秋思应是相同的。诗人借景抒情,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牵挂和对秋景的感触,那份思念在秋意的烘托下更显真挚深沉。
《立秋前一日览镜》 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李益在立秋前一日对着镜子感慨万千。世间万事都已置之身外,而自己的一生仿佛都映照在这镜子之中。如今只有两鬓的如雪白发,明日就要面对秋风的吹拂。这首诗充满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以镜中白发为切入点,将岁月的沧桑与立秋的到来相联系,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悲哀的心境,令人心生唏嘘。
《立秋夕有怀梦得》 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
此诗展现了立秋夕时的清凉景象。竹席与荻草散发着清新之气,蒲葵扇轻轻摇动带来微风。与故人分别之后,
再次听到新蝉的鸣叫。就在这个夜晚,凉风吹起,让人的心境变得清幽。回头看见栖息的仙鹤,隔着竹林听到吹笙之声。喝上一两杓夜茶,发出几声秋之吟唱。心中所思念的人在千里之外,那云外的长洲城。白居易通过对环境、声音的描绘,以及自身的行为和思绪,营造出一种悠远、宁静又略带思念的氛围,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他在立秋之夜的种种感受。
《新秋》 齐己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
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
诗人齐己在这首诗中,先是惊讶三伏天已尽,接着又迎来了立秋。早晨的露水带着寒意,傍晚的云峰更为奇特。田垄间的禾稻已半熟,原野远处的草微微衰败。好在这清朗的月光之中,不必像潘岳那样徒然悲伤。诗中既有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又有对自然景的细腻描绘,同时也表达了一种顺应时节、不必过度悲伤的达观态度。
这五首立秋古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古人对立秋这一节气的感受和思考。有的描绘秋景,有的抒发思念,有的感慨时光,有的表达达观。它们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古人情感世界的重要窗口。让我们在这些优美的诗句中,感受立秋的韵味,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