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蕴含的符号表征意义
【摘 要】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现象的兴起,正逢资本主义后工业时期大众文化工业与娱乐文化市场盛行之际,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符号消费的扩大,人们的审美追求日益多元化娱乐化。进入消费社会后,商品不再是为实现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产生的,而是具有了一种独特的价值——符号价值,这样商品的附加值必然会集中于人们在消费商品中所获得的精神满足。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符号表征;符号消费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及其产生的语境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西方消费文化催生的产物,这一议题的讨论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美学界,是日常生活审美化1988年迈克·费瑟斯通在新奥尔良的“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讲演时提出的。并将此讲演稿作为《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的相关章节,其内容概括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界限的艺术亚文化,即对艺术权威的挑战,认为艺术可以出现在任何事物、任何地方上,也就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以20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及超现实主义为代表。二是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模板,也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三是指充斥于当代社会
的影像和符号。①中国学术界对此议题的广泛关注始自于2000年,当时是由首都师范大学陶东风教授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议题,由此引发学术界广泛争议.并成为近年中国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题。
日常审美化这一现象的兴起,正是发生西方文化从现代主义转入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后现代主义的诞生,正逢资本主义后工业时期大众文化工业与娱乐文化市场盛行之际,艺术的革命与大胆尝试,恰好成为大众文化补充自身文化资源库空缺的外来给养,它丰富并更新着大众文化时尚车轮不断翻新的要求。雅俗距离的消失,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难以辨别,艺术符号、彩、形式等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消费品,对于日常生活主体的大众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似乎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艺术彩及其艺术民主化的审美大众化。在文化产品的媒介化和文化产业的推动下.形成了当代社会独特的审美化的文化景观。
当下美的活动已经超出了所谓纯文学艺术的范围,文艺活动从贵族阶层的生活领域走向了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审美与现实的功利之问不再有道天然的鸿沟,而是相互融为体的现象,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之界限的消失,审美变得娱乐化和具有了普世感。审美需要能力与心境,在这个物化崇拜(拜物教)成为社会绝对主导意识形态(主宰性的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时代,在崇高、深层意义、终极追问与日常存在关怀等都遭受无期放逐的今天,这种审美只是对人感官上的刺激,远未达到促使人们精神上获得愉悦的作用。w·韦尔斯所指的“表层美化”也就是披着美学的外衣的感官愉悦也越来越肆行于世。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呈现的符号化趋势
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实现了由生产向消费的社会文化转型,在消费型社会里,消费行为已由简单的物质享受上升为一种符号意义的精神性体验。符号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把感性的具体内容抽象为某种普遍的形式,并且使之代表一定的意义,因此,符号这种构成物具有双重的本性:“它们与感性相结合,同时在其中又包含着脱离感性的倾向。”我们可以通过符号去直接认识事物的意义和内容,因为符号和语言并不是对感性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系统地阐述它们,使之呈现出固定的形式,从而使它们能够按本身的样子被我们所理解。现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符号化的倾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高档化、休闲化、娱乐化于一体的各种消费场所以其特有的娱乐方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切都被符号化了,人们在符号中得到愉悦。
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符号消费的扩大,人们的审美追求日益多元化,伴随而来的,从审美主客体两方面来看,审美客体虚拟化、审美主体非理性化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了越来越明显的特征。在资本主义文化产业中,美学无疑成为资本尚未开掘的最有利可图之地,然而,要想实现美学生产与商品生产的结合,则必须实现审美价值向商品价值的妥协与让渡。一方面,作为商品的美学产品须以标准化模式使其获得批量生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它还必须以大众化姿态,使其获有足够充裕的市场消费需求。而在这个美学生产向商品生产的联结之中,商品符号化生产方式的产生,无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注重感官的的感觉审美观。它不需要太多理智的参与,也无需静心凝视的审美心境,它是一种易知易感的常识化感官美,这也就表现为娱乐文化中审美浅层次感知的功能,即最终是对感觉的欣赏和对感官刺激的需要。这种情形就使得日常生活审美符号的泛化与视觉化、身体化、感官化,艺术审美作为一种常识性的的娱乐化的活动就更容易以商品的符号流入大众之列。因为科技的能力与日商生活用品的生产,艺术的东西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大众文化用品的符号生产过程中。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对感觉的重视取代了对艺术的内心深处感知的珍视。各种符号商品——图像、声音、数码等文化消费就是文化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文化商品符号趋势加强和扩大。
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诞生,正值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工业与娱乐文化市场盛行之际。以此流行文化将艺术形式作为商品的筹码,增加了商品的符号价值,也就消融了艺术的社会对抗性角,而成为一种与社会流行时尚同步的同质性文化,即艺术反映着市场的走向和价值观念并且吹捧消费的新理念。这种文化以艺术、文化的符号为标签,承载着商品本身的交换价值。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幌子来完成自身的利益获取。对符号价值的关注使商品以审美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对精神欲求的刺激则通常是通过商品的审美化来达到的。当然,强调商品符号的审美价值,并不是说商品的实用性可以完全让渡,对于精美绝伦的商品,消费者可能不是出于使用目的去购买它,但商品和纯粹的审美对象之间还是存在根本性差异的。
在文化领域,后工业时代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已经取消了雅和俗的差距与界限。流行文化消除了雅与俗的不同文化品味,它们以科技的制作方式、流水线式的生产以及商品化的包装与现代传媒的宣传等种种手段和方式培养着大众审美趣味的一致性。复制把同样的信息无限度地广泛蔓延,影像符号在当代条件下无穷增长和扩张,复制取代生产,意义被符号和代码的增值所取代。艺术的使命沦落为商业化的审美符号游戏与无限复制中,审美的东西向审美符号化的消费转化。艺术迎来了它不可抗拒的衰败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