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南极板块(24)
胡经国
九、南极洲板块
㈠、范围及组成
南极洲板块(Antarctic Plate),简称南极板块,是一个包括南极大陆和周围海洋(南冰洋)的板块,是地球岩石圈6大板块之一。其面积大约为169000000平方公里。南极洲板块以南极大陆为主体,属于大陆性板块。
南极洲板块是由南极大陆板块与附近的海洋板块组成的。其中,海洋板块包括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一部分大洋地壳。(下图来源:网络)
㈡、边界及周边板块
1、概述
南极洲板块与纳斯卡板块、非洲板块、南美洲板块、斯科舍板块和印度-澳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并且正与之合并。
2、纳斯卡(纳兹卡)板块
⑴、概述
纳斯卡板块(Nazca Plate),又译作纳兹卡板块,以秘鲁南部的纳斯卡地区命名。它原本是太平洋板块的一部分;后来分裂成一个独立的小板块。它位于东太平洋赤道以南。它的东边与南美洲板块交界。在1968年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块中,它是南极洲板块的一部分。
根据板块学说,两个板块相撞会形成高大山脉,并且会经常引发地震以释放板块碰撞产生的能量。纳斯卡板块正是向东南方向移动,碰撞南美洲板块,从而形成了安第斯山脉;智利正位于安第斯山脉脚下,是一个地震多发区。
⑵、基本信息
另有资料显示,该板块是地球8大中型板块之一。
涵盖:东南太平洋。
边界:北界是巴拿马附近的科科斯海岭;南界是智利海岭;西界是东太平洋海岭(海隆);东界是秘鲁智利海沟。
边界类型:除了东界是消亡型边界以外,其他三边都是生长型边界。
运动方向:东部。
相对方向:相对于南美洲板块向东部移动,形成安第斯山脉。
⑶、边界、三联点与微板块
纳斯卡板块东界为一汇聚边界消减区,俯冲于南美洲板块和安第斯山脉之下,形成秘鲁-智利海沟。
其南界与南极洲板块形成离散边界,即智利海隆,在该处因为海底扩张,岩浆得以溢出。
其西界与太平洋板块形成离散边界,即东太平洋海隆。
而其北界则与科科斯板块形成离散边界,即加拉帕戈斯海隆。在纳斯卡板块的西北角,哥伦比亚海岸以外的太平洋中,它和科科斯板块、太平洋板块形成一个三联点。另一个三联点位于其西南角,智利海岸以外的太平洋中,是纳斯卡、太平洋和南极洲板块相会之处。这个三联点被认为和1960年的一次9.5级大逆冲地震“智利大地震”有关。
在这两个三联点处,各存在一个罕见的微板块,即北边的加拉帕戈斯微板块和南边的胡安·费尔南德斯
微板块。而复活节岛微板块则是又一个微板块,位于胡安·费尔南德斯微板块以北不远处,即复活节岛西边不远处。
⑷、地貌特征
卡内基海岭是纳斯卡板块北部的一处特征地貌。它长为1350千米,宽为300千米。加拉帕戈斯岛即位于其西部末端。它和纳斯卡板块的其余部分都消减于南美洲之下。
⑸、运动与平板消减
纳斯卡板块的绝对运动速度,经校准为  3.7厘米/年,方向为偏东(88°);在所有板块中它是绝对运动速度最快的之一。纳斯卡板块的消减是少见的平板消减。在发生消减的时候,变形和撕裂同时发生,并且持续不断地形成具有火山的安第斯山脉。纳斯卡板块的变形甚至还影响到了远在其东部的玻利维亚的地理。
纳斯卡板块和它北部科科斯板块的前身是法拉龙板块。在大约2280万年前的晚渐新世发生分裂;这一地质时间是通过对磁异常的解释而获知的。
3、斯科舍(斯科第亚)板块
⑴、概述
斯科舍板块(Skocia Plate),又叫做斯科第亚板块(Scotia Plate),是南美大陆南端与南极半岛之间的一个东西向小型大洋性板块。其南、北分别以两条大致平行的转换断层;北面的马尔维纳斯左行走滑断层和南面的南斯科舍脊右行走滑断层,与南美板块及南极洲板块分开;东界为向东突出的南桑德维奇岛弧;西界为北西向的转换断层带。
斯科舍板块的形态和生成方式,都和南美大陆北端的加勒比板块相似,是由于当南美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作反方向运动时拖曳而形成的,安第斯-科迪勒拉正是通过斯科舍板块的转换在南极半岛上再现的。
⑵、范围、边界与运动
资料显示,该板块是地球8大中型板块之一。其基本信息如下:
涵盖:南极洲和南美洲之间。
边界:东部是南桑威奇海沟;其他三面都是转换断层。
边界类型:东面是南美洲板块的俯冲边界,其他三面是转换断层。
运动方向:自东向西。
安全告知书㈢、形成
什么字五行属金>我知女人心电影南极洲板块原来是古冈瓦纳大陆的核心部分。大约在1.85亿年前,古冈瓦纳大陆先后分裂为非洲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澳洲板块;并且,相继与之脱离。大约在1.35亿年前,非洲南美洲板块一分为二,形成了非洲板块和南美洲板块。大约在5500万年前,澳洲板块最后从古冈瓦纳大陆上断裂下来,飘然北上。于是,只剩下了南极洲板块。东南极与西南极在地质上截然不同。东南极是一个古老的地盾,其地质年龄为距今大约30亿年。而西南极则是由若干板块组成的,在地质年龄上远比东南极年轻。
㈣、三大板块分开原因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边千韬教授指出,大约在  1.5亿年到  1.3亿年前的一期超级地幔热柱活动,进一步导致了当时地球上两块大陆之一的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并且直接造成了印度板块、澳大利亚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分开,印度洋由此形成。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解释这三大板块从冈瓦纳古大陆分离出来的原因。边教授是中国喜马拉雅山南北坡国际综合科学考察队的队员之一。他在“喜马拉雅地区环境变化”论坛上说,在中国西藏羊卓雍错附近存在面积大约为1万平方公里的暗岩;这些暗岩是远古时代地幔热柱活动留下的遗迹。
据边教授介绍,羊卓雍错暗岩主要包括火山岩和侵入岩。侵入岩是由没有喷出地表的岩浆在地下冷
严格执法却结晶形成的。他指出,对羊卓雍错暗岩的分析显示,1.5亿年到1.3亿年前,这一地区的地幔热柱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地幔热柱活动,其热物质来源比较深,能量非常大,属于超级地幔热柱活动。
“在这一时期,地幔的热物质从地核与地幔的边界呈柱形往上升。热柱在上
升到冈瓦纳大陆岩石圈下部的时候,开始向四周流散。所以,地幔热柱活动产生了两股力量:一种是往上顶的力量,另一种是向外扩张的力量,”边教授说。
“超级地幔热柱活动产生的这两种力量导致了冈瓦纳大陆的裂解,使印度板块、澳大利亚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分开,印度洋由此形成。此后,间歇性的地幔热柱活动导致印度板块不断向北运动,最终于6500万年前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使青藏高原逐渐隆起。”
据边教授介绍,大约在  2.5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形成为潘基亚超大陆。在大约2亿年前,潘基亚超大陆又分解成为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和北方的劳亚大陆。后来,冈瓦纳大陆又进一步分解,这才最后形成了如今地球板块构造的基本格局。
兼容性视图设置
㈤、演化
1、恐龙化石及含煤地层的发现
长期以来,被厚厚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一直充满着神秘感,洁白纯净的世界吸引着越来越多“旅粉”的目光。
早期欧洲人的观念里,南极大陆是地球南极地地道道的“土著”板块。因此,在他们的联合超级古陆复原图里,南极板块一直位于南极,被南美洲、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亚板块包围。
然而,随着南极地质学、考古学的进展与发掘,南极大陆呈现给人们的冰雪下面的世界越来越颠覆人们的传统惯性思维。南极大陆发现了素食恐龙与肉食恐龙的化石;地层中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恐龙不可能在如此寒冷恶劣的南极环境中生存;含煤地层表明南极大陆曾经有过茂密的植被覆盖。种种迹象表明,南极板块具有鲜明的赤道区域热带亚热带地貌特征,因此,有灵感的专家大胆推测,南极洲板块是从赤道区域漂移到南极的。但是,如何漂移到南极的?单独自由漂移还是伴随其它板块漂移而来?为什么漂移到南极?有何象征意义?对于这些深层次问题,欧美地学界还处在无解的状态中。
2、中大西洋海脊发现的启示
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总是充满了有趣的曲折经历。正如大西洋海底中部山脉(中大西洋海脊)的发现过程一样。
最先关注大西洋、征服大西洋的早期欧洲人始终认为,大西洋海底是锅底形状的,越往中间越深。这
或许符合一般人的常识性规律认识。很久以来,欧洲人坚信大西洋是他们的“母亲河”,海底跟普通河流没有差别。
然而,一次偶然的事件才真正揭开了大西洋海底的面纱。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败的德国需要筹集钱款偿付债务。一位从海水中提炼黄金的欧洲著名的大化学家,德国人佛里茨·哈勃建议,到大西洋中寻含金浓度高的海水区域,以便在短时间内提炼较多的黄金。在该建议得到政府批准以后,这位化学家带领十几个人的队伍,登上“流星号”调查船。从北大西洋最北端开始,一路向南,一直到南大西洋的最南端,耗时一年多。可是,目标海水区域没有到,却意外地发现,大西洋海底地形与人们的常识出入很大。这引起了佛里茨·哈勃极大的兴趣。在回去匆匆交差以后,他决定不
务正业、半路出家,筹备起了勘探大西洋海底地形的工作。利用最新的声纳技术(回声探测仪),历经3年多的艰苦勘探,终于,大西洋海底一条S型巨龙般的海底山脉呈现在人们面前。它北起冰岛,南至布维岛,长度达15000公里。至此,欧洲人对大西洋的认识彻底被颠覆了。真正的大西洋海底地形与人类本能的惯性思维大相径庭,令许多专业的海洋地质学家“大跌眼镜”。仙源湖
在后续地质学家的努力下,现在我们知道,大西洋海底中部山脉存在着一条大裂缝,不断地有地幔岩浆缓慢溢出,促使大西洋处在膨胀扩张的状态中。
以上事实提醒我们,地球的演化有出乎我们感性思维的地方,南极洲板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板块前身“古鲸洲板块”
从“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角度解析地球史前联合超级古陆的演化过程,得出南极洲板块确实是由赤道区域漂移而来的,联合超级古陆的复原与西方完全不同。
史前联合超级古陆具有明显的象形性特征,类似蝌蚪形。
在“蝌蚪形”联合超级古陆中,南极洲板块的前身“古鲸洲板块”与古亚洲板块、古南美洲板块相连,加上古北美洲板块,形成“四合一”结构,包围着核心古甲洲板块。所以,南极洲板块的前身曾经与古甲洲板块、古亚洲板块以及古南美洲板块为邻,与西方冈瓦纳古陆中的状况完全不同。
位于赤道附近区域的南极洲板块的前身古鲸洲板块,曾经覆盖着茂密的植被,是恐龙家族涉足的领地,也是鲸鱼的祖先等远古动物的乐园。
4、联合超级古陆解体漂移
在6500万年前,在关键性外来天体“(画龙)点睛”与“蝌蚪形”联合超级古陆“亲密接触”之后,联合超级古陆解体漂移;在古鲸洲板块与古亚洲板块分离以后,与古美洲板块一起以类似钟摆方式向南漂移;
当其漂移到南极圈附近时,古鲸洲板块与南美洲古陆板块撕裂分离以后,独自滑入南极,逐渐被冰雪覆盖而演化为今天孤岛、荒凉的南极洲板块。
岛上的原土著哺乳动物,鲸鱼的祖先面对恶化的冰雪严寒环境,在绝望中下海求生,改吃海鲜。没想到柳暗花明,深邃的海洋,温暖的海水,食物极其多样、营养丰富,它们的肠胃完全适应。至此,它们畅游大洋,巡弋大海,自由自在,体型呈几何级数暴增,逐渐演化成为今天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哺乳动物鲸鱼。
从对比今天的古陆板块分布来看,在联合超级古陆中,除了古鲸洲板块“叛逆”南下漂移到南极以外,其余古陆板块均北上漂移(北漂),围绕着西北太平洋海底古陆板块逆时针旋转,向北半球高纬度漂移。联合超级古陆中曾经互为邻居的古鲸洲板块与古甲洲板块,前者“叛逆”南下演化为今天被冰雪覆盖的南极洲板块;后者沉入海底,部分被动着逆时针旋转漂移,继续北上的旅程。
5、“古鲸洲板块”从赤道区域漂移到南极
联合超级古陆呈现南北“两极分化式”的演化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即“叛逆”的南极洲板块象征着曾经的联合超级古陆,仿佛是它的影子或后代,蕴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