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秋节的诗十句
《望月怀远》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衍生注释:
1. “海上生明月”: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生”字将明月拟人化,仿佛明月是从海中孕育而生的,生动地描绘出明月初升的景象。
2. “天涯共此时”: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朋友此时都共同沐浴着这同一轮明月。“天涯”形容距离遥远,表达出一
种空间上的辽阔感。
3. “情人怨遥夜”:有情之人怨恨这长夜漫漫。“情人”这里指多情的人,“遥夜”指长夜。
4. “竟夕起相思”:整夜都涌起思念之情。“竟夕”就是整夜的意思。
5. “灭烛怜光满”:熄灭蜡烛,喜爱那满屋的月光。“怜”是喜爱的意思。
6. “披衣觉露滋”:披上衣服,感觉到露水浓重。“滋”表示浓重、湿润。
7. “不堪盈手赠”: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送给远方的人。“不堪”是不能的意思。
8. “还寝梦佳期”:还是回到床上,在梦中与思念的人相会。“佳期”指美好的时光,这里指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时刻。
二、赏析:
这首诗开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营造出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明月从海上缓缓升起,那一瞬间,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月光照亮了,而无论距离多远的人都能共享这一时刻。这两句诗画面感极强,有一种宁静
而宏大的美。接下来诗人写情人在长夜中因思念而无法入眠,“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种思念之情非常浓烈。“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这两句细致地描写了主人公的动作和感受,灭掉蜡烛是因为喜爱月光,披上衣服又感觉到露水的浓重,从室内到室外,将思念之情融入到这些细微的动作和环境感受之中。最后“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人想要把月光赠送给远方的人,可是月光无法握住,只能寄希望于在梦中相见,这种无奈与思念交织的情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三、作者介绍: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名相。他的诗歌风格清淡,语言素练质朴,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他的政治生涯也比较坎坷,曾被李林甫排挤,罢相后被贬为荆州长史。但他在文学和政治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运用片段:
有一次我和朋友分隔两地,恰逢中秋佳节。夜晚我独自坐在院子里,望着天上的明月,突然就想起了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就想啊,虽然我们距离很远,但是这同一轮明月却能让我们在心灵上有那么一丝联系。我仿佛看到朋友也在某个地方,和我一样望着这月亮呢。这时候我就觉得这首诗写得真好,把
这种对远方之人的思念通过明月表达得那么深切。我当时就在想,要是能像诗里说的那样,把月光收集起来送给朋友就好了,可这毕竟是不可能的,就只能像诗的结尾那样,期待在梦中能与朋友相聚啦。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原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写中秋的诗
一、衍生注释:
1. “中庭地白树栖鸦”:庭院中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地白”是说月光洒在庭院的地面上,像铺了一层霜雪一样白。
2. “冷露无声湿桂花”: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桂花。“冷露”点明了秋夜的寒冷,桂花是中秋时节常见的花卉。
3. “今夜月明人尽望”:今天晚上明月当空,所有人都在仰望。
4. “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道这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里呢。“秋思”指秋天的情思,这里主要是思乡、思亲之情。
二、赏析:
诗的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描绘出一幅中秋月夜图。庭院中一片洁白,鸦雀栖息在树上,桂花被冷露打湿,这种清冷的氛围一下子就烘托出来了。画面很安静,却又充满了秋意。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则从写景转为抒情。明月当空,所有人都在仰望,可诗人却在思考这秋思会落在谁的身上呢?这是一种很巧妙的写法,把自己的秋思之情隐藏在这问句之中,看似是在问别人,实际上自己的思念之情已经满溢。这种含蓄的表达,让读者更能体会到那种思念的深沉与普遍。
三、作者介绍:
王建,字仲初,唐代诗人。他出身寒微,一生潦倒。他的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