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衍生注释:
1.“海上生明月”:描绘了明月从海上升起的宏大景象。“生”字写出明月仿佛从大海中孕育而生,富有动感。
2.“天涯共此时”: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共同望着这轮明月。
3.“情人怨遥夜”:有情人怨恨这漫长的夜晚。情人在这里可指思念亲人的人。
4.“竟夕起相思”:整夜都涌起思念之情。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5.“灭烛怜光满”:灭掉蜡烛,喜爱月光洒满房间。怜,爱。
6.“披衣觉露滋”:披上衣服,感觉到露水的滋生。
7.“不堪盈手赠”:不能把满手的月光赠送给远方的亲人。
8.“还寝梦佳期”:还是回到床上,希望在梦中与亲人相聚。
二、赏析:
这首诗意境雄浑阔大。首联就点明了主题,海上明月升起,亲人虽远在天涯,却在这一刻共享这明月。颔联中“怨遥夜”“起相思”直接表达出思念之情,长夜漫漫,思念绵绵。颈联通过描写诗人的动作“灭烛”“披衣”,细致地表现出他因思念而难以入眠,在月下徘徊的情景。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则是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想要把月光送给亲人却不能,只能期待梦中相见,充满了无奈与深情。
三、作者介绍:
写中秋的诗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是唐朝开元年间名相。他的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四、运用片段:
每当中秋之夜,我独自一人站在院子里,望着那轮皎洁的明月,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远方的家人啊,此刻是否也在看着这同一轮月亮呢?就像诗中的主人公一样,我也在这明月下,满怀着对家人的思念。明月啊,你能将我的思念传递给家人吗?我想这思念就如同那月光,洒向远方的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原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一、衍生注释:
1.“中庭地白”:庭院中地面雪白,这是月光洒下的结果。
2.“树栖鸦”:树上栖息着乌鸦,以鸦栖树的景象烘托出月夜的寂静。
3.“冷露无声湿桂花”: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桂花是中秋时节的典型花卉。
4.“今夜月明人尽望”:今夜明月当空,所有人都在仰望明月。
5.“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道这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里呢?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之情。
二、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中秋月夜图,地面雪白,鸦雀栖树,桂花被冷露打湿,营造出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后两句则
将视角从个人推向众人,人人都在望明月,可是这秋思到底在谁的心头最浓烈呢?这种写法既表现出中秋思念的普遍性,又有一种含蓄的美感,让人回味无穷。
三、作者介绍:
王建,字仲初,唐代诗人。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
四、运用片段:
中秋的夜晚,我走在小区的花园里,看到那棵桂花树下已经有了点点露珠,周围安静极了。我突然就想起了王建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我想,这时候大家肯定都在望着月亮吧,就像诗里说的“今夜月明人尽望”。我的家人是不是也在思念着我呢?这“秋思”啊,感觉就像那桂花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到处都是思念的味道。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衍生注释: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端起酒杯向苍天询问明月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这两句显示出诗人的豪迈气魄和对宇宙奥秘的好奇。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宫阙,宫殿。
3.“我欲乘风归去”:我想要乘着风回到天上去。归,回。
4.“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会经受不住寒冷。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起身舞蹈,与自己的影子嬉戏,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
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照进雕花的窗户里,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7.“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该有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变圆呢?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能一起看到明月。婵娟,这里指月
亮。
二、赏析:
这首词开篇就以把酒问月的奇特想象起笔,气势不凡。既有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又有对现实人间的眷恋。下阕由月写到人,以月的阴晴圆缺类比人的悲欢离合,富有哲理。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表达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情感真挚深沉,成为千古名句。
三、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其诗、文、书、画皆有很高的造诣,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运用片段:
中秋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我看着那又大又圆的月亮,我就想,苏轼当年也是这样对着月亮发问吧。我也想问问月亮,你怎么老是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呢?不过就像苏轼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只希望我的家人都能健健康康的,哪怕我们相隔千里,也能像诗里说的“千里共婵娟”,一起分享这美好的月光。
《月夜忆舍弟》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衍生注释:
1.“戍鼓断人行”:戍楼上的更鼓声响,禁止行人通行。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2.“边秋一雁声”:秋天的边境传来一只大雁的叫声。边秋,秋天的边地。
3.“露从今夜白”: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
4.“月是故乡明”: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这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5.“有弟皆分散”:兄弟都离散在各地。
6.“无家问死生”:家中无人,无法询问兄弟的生死情况。
7.“寄书长不达”:寄出去的书信常常不能到达。
8.“况乃未休兵”:何况现在战争还没有停止。
二、赏析:
诗的前两联写景,通过戍鼓、雁声、白露、明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其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以露白月明的秋夜之景,烘托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后两联则由写景转为抒情,兄弟离散,家书不达,再加上战争未休,更增添了对亲人的担忧与思念。
三、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
四、运用片段:
在这个中秋佳节,外面的世界看起来很热闹,可是我却开心不起来。因为我的家人都在外地,我特别想念他们。这时候我就想起了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想,杜甫当时也是怀着这样的思念之情吧。他的兄弟们都分散了,而我的家人也不在身边。虽然现在没有战争,但是这种思念家人的感觉还是很强烈。我真希望我的家人能快点回来,就像杜甫渴望兄弟团聚一样。
《中秋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