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的历史故事
康熙御制诗《望祀长白山》与满族的萨满教圣山崇拜
夏宁 2012年05月28日
内容提要:
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第二次东巡时在吉林境内望祭长白山,写下了《望祀长白山》的诗歌,以“一代典仪尊”奠定了长白山凌驾五岳的崇高地位。在此以前康熙帝就派遣近臣觉罗武默讷等踏查长白山后,敕封长白山,使祭祀长白山提升为清朝的国家大典。而康熙帝的这首御制诗道出了清朝敕封长白山的精神基点。本文据相关的史料与田野调查资料,从满族先民的长白山崇拜、长白山的佛库伦神话、萨满教的圣山崇拜与长白山神系、满族文人心目中的长白山等视角,来探究康熙御制诗《望祀长白山》所寓含的满族长白山情结中的文化心理与历史价值。
关键词: 康熙帝 长白山 御制诗 萨满教 圣山情结
我国东北的名山长白山是满族先民的发祥地,是爱新觉罗皇室的龙兴之地,康熙帝在第二次东巡时,曾亲自
望祭长白山,并挥毫写下《望祀长白山》之诗,以示对此圣山的崇敬之情。在此以前康熙帝就派遣近臣觉罗武默讷等踏查长白山后,敕封长白山,使祭祀长白山提升为清朝的国家大典。而康熙帝的这首御制诗道出了清朝敕封长白山的精神基点。
本文据相关的史料与田野调查资料,从满族先民的长白山崇拜、长白山的佛库伦神话、满族萨满教的圣山崇拜与长白山神系、满族文人心目中的长白山等视角,来探究康熙御制诗《望祀长白山》所寓含的满族长白山情结中的文化心理与历史价值。
一、    康熙帝东巡与御制诗《望祀长白山》
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开始了第二次东巡之旅。此次东巡,目的有三,其一:谒拜祖宗陵寝,以平定三藩之功告祭列祖列宗;其二:会晤蒙古诸王台吉,巩固边防;其三:考察故乡风土人情,体会祖先创业之艰难。
他率众一路东来,先后拜祭了孝陵、福陵、永陵,三月二十五日,终于来到了长白山西麓的乌喇城,在那里举行了长白山望祭仪式,以示不忘根本之意。根据《康熙起居注》[1]:“二十五日癸酉。午时,上至乌喇吉临地方,乌喇将军、副都统以下武职官员跪迎。上率皇太子及扈从诸王、贝子、公等,蒙古诸王、台吉等,
内大臣、侍卫,京师、乌喇文武官员诣松花江岸,东南向,望秩长白山,行三跪九叩头礼,以系祖宗龙兴之地也。”康熙帝遥望这祖先发祥的神山,感感触万千,挥毫写下了这篇诗文《望祀长白山》,诗云:“名山钟灵秀,二水发真源。翠蔼笼天窟,红云拥地根。千秋佳兆启,一代典仪尊。翘首瞻灵昊,岧峣逼帝阍。[2]” 表达了他对根基之地的深情。
诗以“名山钟灵秀,二水发真源”二句开头,揭示了灵秀的长白山是孕育满族的两条母亲河的源头。据《东华录》、《大清一统志》等书,长白山当为三江之源,即混同、鸭绿、爱滹三江之源,混同即松花江,爱滹为图们江,诗中所说二水,当为滋润和孕育了满族及其先民的混同、鸭绿两江。
诗中“翠蔼笼天窟,红云拥地根”二句,极其传神,将长白山奇异多彩的自然景赋予一种神圣的意蕴。
史记中的故事诗中“千秋启佳兆”一句,即为上文《起居注》中所提“祖宗龙兴之地”,长白山满清皇朝肇基之始,《东华录》[3]载:“太祖高皇帝姓爱新觉罗氏,先世发祥于长白山。”《钦定满洲源流考》中也记曰:“我国家启宇辽东,于山则有长白、医巫闾之神瑞,于水则有混同、鸭绿之灵。”可见长白山是官方史书认定之满族发祥地,清朝所有官修史书,提到满洲肇兴之地,则必从长白山开始。满族勃兴,进而入主中原,为了不数典忘祖,他们始终崇敬着这座圣山。
诗中“一代典仪尊”一句,确定了长白山在国家礼仪中的崇高地位,也许是康熙帝暗指满族的先民金代女真人已有对这座圣山的崇高奠仪,也许是表达康熙帝再次敕封长白山的心愿,所以康熙帝亲祭时向长白山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诗中“翘首瞻灵昊,岧峣逼帝阍” 二句,表达了康熙帝的礼拜长白山时虔诚、崇仰的心情,实际上也道出敕封长白山与维护清朝基业的密切关系。
全诗是清朝敕封长白山的精神基点。
在此以前,康熙帝就开始了踏查长白山与敕封长白山的各项举措。如《清史稿.·觉罗武默讷列传》[4]载:“十六年,命偕侍卫费耀、塞护礼、索鼐瞻礼长白山,谕曰:'长白山祖宗发祥之地,尔等赴吉林,选识路之人,瞻视行礼,并巡视宁古塔诸处,于大暑前驰驿速往。……疏闻,封秩如五岳。十七年,命武默讷斋敕往封,岁时望祭如典礼’”这以后,长白山在清朝取得与五岳同尊的地位。
在敕封长白山之时,国家并不,三藩相继反叛,全国大半行省被卷入了此次动乱之中,康熙皇帝此时也顶着巨大的压力,亲自谋划,调兵遣将,日夜操劳,当此之时,皇帝亲自动问祖宗龙兴之地,其实是含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的,他需要营建一个民族血脉的强大根基和神话赋予的统治权威,为大清朝注入一种持久的文化力量和战斗的意志。所以,康熙帝的这首诗也表达了民族的意志。
根据《大清一统志》[5]的记载,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再次派遣驻防协领勒辄等相看长白山的地形,雍正十一年,建望祭殿于温德亨山,也就是小白山,岁时致祭。从此以后,历代清朝皇帝奉行祖宗家法,尊崇长白圣山。
康熙二十年,皇帝下令以长白山为中心,在长白山、图门江流域大约1000华里的地区设立封禁区,并插筑柳条为标志,因此,此地被称为柳条边,从此长白山地区成为了禁区,不光是汉人,就连普通满人也不可轻易进山,这山一封就是二百余年,直至光绪七年方才解禁,因此长白山在有清一朝,始终是一个神圣而又神秘的地方。
二、金代女真人的长白山崇拜
康熙御制诗《望祀长白山》不是偶兴之作,而是积淀了满族及其先民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凝聚而成的长白山崇仰情结。
长白山,坐落在我国的东北,古称不咸山,亦名太白山、白山、徒太山、太末山,从金开始被称为长白山,《东华录》[6]称其“山高二百余里,绵亘千余里,山之上有潭曰闼门,周八十里,源深流广,鸭绿、混同、爱滹三江出焉。……其山风劲气寒,奇木灵药应侯挺生。”长白山上终年积雪不化,远远望去犹如玉石雕成,
景奇绝,是我国名山之一。在我国,名山大川自来被赋予神性,岳镇海渎之神保佑四方安宁,长白山也不例外,历来被奉为神山,人们路经长白山,不敢亵渎神山,总是先摆下祭品祭拜山神,方才通过。长白山是女真人发祥地,他们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因此对于长白山更为尊崇,早在金大定十二年,长白山神被封为兴国应灵王,金人在其附近建庙致祭,这是长白山最早受到敕封。当时还在山的北侧建了庙宇。大定十五年三月,奏定封册仪物,每年春秋二仲择日致祭。明昌四年(1193年)十月,金章宗又封长白山为“开天弘圣帝”。在短短的二十一年里,又是封王又是封帝,说明女真人对长白山的敬仰。实际上从长白山的封号来讲,长白山被作为民族的守护神。
金亡之后,长白山神庙随之毁弃,历经几世几劫,但长白山崇拜没有断脉,蛰伏在其萨满教信仰中。明末,女真人再次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设立八旗制度。皇太极时代,改民族名“女真“为”满洲”,改国号“今”为“清”。顺治时代,八旗铁骑挥戈长驱直入山海关,统一天下,入主中原,建立大清王朝,清朝的肇基之地长白山,再一次受到了重视。康熙十六年诏封长白山神秩祀如五岳。自是岁时望祭无阙。”[7]由此,长白山取得了与五岳同尊同祀的地位。但在康熙帝心目中,这还不够,他要通过再次敕封长白山,来传承金代女真人长白山崇拜的文化精神,来提高民族部众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