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协和小学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根据拼音,把词语工整地写在括号里。
对待困难,不同的人会表现出jié rán(      )不同的态度:弱者面对困难,会感到jīng huāng(      ),甚至kǒng jù(      ),在它面前pái huái(      )不前;强者面对困难,不会qīng yì(      )放弃,也不会因此有丝毫dān ge(      ),而是迎难而上,最终在自己擅长的lǐng yù(      )有所jiàn shù(      )。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zhènɡ)月          (sēnɡ)人          (pàn)乱
B.(piāo)缈            (chóu)怅          (zhēn)探
C.追(diào)            (xié)            (liáo)牙
D.(zhān)仰            (niǔ)            (qì)而不舍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伶俐      深奥    余音绕粱    天涯碧草
B.飞弛      眷恋    仙露琼浆    鸣钟击磬
C.蜷缩      烘烤    不假思索       热血沸腾
D.干躁      辨论    大步流星    技高一筹
深圳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曾经吸引了全国许多人才前往。今年春节刚过,深圳人才智力市场就门庭若市。如果给某报就此事写的一篇消息拟一个形象化的标题,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特区依然有魅力,孔雀仍向深圳飞    B.深圳依然有魅力,人才仍向特区飞
C.深圳依然有魅力,孔雀仍向东南飞    D.人才仍向东南飞,深圳依然有魅力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考试要求学生使用规范语言,对“我晕”、“我倒”、“酷说了”、“帅呆了”等词语能否住考试作文中使用,会不会影响得分,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B.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吿、早隔离,及时患者, 这样就诃以避免众乱投医、乱服药。
C.我国有近百分之六十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守信”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D.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尽一功力量解决免除农村小学、初中的学杂费。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很喜欢“正直是道德之本”这句名言。
B.“今天好热啊!——你书读得怎样了?”妈妈关心地问。
C.“五彩斑斓的花儿,翠欲流的草坡,还有……”说着说着,朋友醉了。
D.“你不能这样,”爸爸大声吼道:“再怎么说,它也是一个生命。”
下面名言不能作为读书活动的倡导语的一项是(       
A.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B.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C.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D.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欧文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路那样长,人那样多,
       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
A.②⑥①③⑤④    B.②④③⑤⑥①    C.④③⑤⑥①②    D.②④⑥①③⑤
按照要求写句子。
读句子,体会加点部分的特点,再根据括号里的词语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
(安静):_______
积累运用。
(1)古诗中,许多诗人借物抒怀,表达自己的志向。《马诗》中的“______,______”借马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石灰吟》中,于谦的“_________,__________”借石灰表明自己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的情操。
(2)时光昐逝,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感叹道:“在默默里算着,八千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________,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________。”我会用《长歌行》的“________,________”告诫自己不要虚度光阴。
(3)在即将离别之际,我要用“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表达我和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要用“_______,
润物细无声”感谢老师对我们默默无闻的培育。
(4)王强总是很乐意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有的同学不理解,王强说:“_________,忠言逆耳利于行。”学校食堂里张贴着“常将有日思无日,_________”的标语来教导大家要注意节约,不要浪费。
综合性学习。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每当此时,神州大地到处张灯结彩,迎春接福。让我们走进春节,看一看家乡“过年”的习俗吧!
(1)、选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是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请利用下列选项组合出一幅春联。(填序号)
一年四季春常在春回大地人间暖岁岁平安福寿多广州小升初福降神州喜临门福喜盈门万象更新喜迎新春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吃年菜。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_________________。
(3)、送祝福。拜年是春节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的开始,大家互相祝贺,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请在下列长辈中任选一人,给他们拜年,写出你对他们的祝福。
爷爷妈妈叔叔阿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楚庄王赐其臣酒。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烛灭,有牵王后衣者。后扢冠缨而绝之,言于王曰:“今烛灭,有牵妾衣者,妾扢其缨而绝之。愿趣火视绝缨者。”王曰:“止!”立出令曰:“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为乐也。”于是冠缨无完者,不知王后所绝冠缨者谁。于是,王乃遂与臣欢饮,乃罢。后吴兴师攻楚,有人常为应行合战者,五陷阵却敌,遂取大军之首而献之。王怪而问之曰:“寡人未尝有异于子,子何为于寡人厚也?”对曰:“臣,先殿上绝缨者也。当时宜以肝胆涂地;负日久矣,未有所效。今幸得用于臣之义,尚可为王破吴而强楚。”
1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愿火视绝缨者       催促    B.王而问之曰          感到奇怪
C.寡人未尝有于子   不同    D.今幸得用于臣之   按道理应该做的
13、下面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楚庄王赐臣酒               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妾扢其缨而绝                  学而时习
C.今幸得用于臣               禽兽变诈几何哉
D.是,王乃遂与臣欢饮,乃罢。        后扢冠缨而绝之,言王曰
1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后吴兴师攻楚,有人常为应行合战者,五陷阵却敌,遂取大军之首而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臣,先殿上绝缨者也。当时宜以肝胆涂地;负日久矣,未有所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你对文中的楚庄王和大臣分别从其值得学习的方面做出评价,并用文中语句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著”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篌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著”。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著”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尾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吃饭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筷子的使用则表达了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相比于西方用刀、叉等工具随意切割食物,让人感到一种暴虐和一种舞刀弄叉的张狂,那么东方人用筷子温文尔雅的夹取食物就显得更加内敛和含蓄了。
材料二:
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材料三:
咏竹箸
【明】程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
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
材料四:
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有效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坚决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浙江省余姚市文明办特此设计了此海报。
16、【材料一】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方面介绍了筷子。
17、【材料三】明代诗人程良规在《咏竹箸》这首诗中,热情歌颂了筷子的____________的精神,这与唐
代诗人罗隐《蜂》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18、【材料四】是一则宣传海报,此海报提出的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倡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材料中的信息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