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摔倒我扶起》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帮助他人的重要性。要安慰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恰当的语言去安慰和帮助别人。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
2. 学会用恰当的语言去安慰和帮助别人。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2. 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去安慰和帮助别人。
四、教学准备:
1. 故事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组长。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1 教师出示课件或黑板,展示故事《妹妹摔倒我扶起》。
1.2 学生齐读故事,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这个故事会讲些什么呢?”
1.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主题——帮助他人。
2. 讲述故事:
2.1 教师有声有地讲述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情境。
2.2 故事过程中,教师提问:“哥哥看到妹妹摔倒后,是怎么做的?”
2.3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哥哥的关爱行为。
3. 分组讨论:
3.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哥哥,你会怎么帮助摔倒的妹妹?”
3.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提出具体的帮助方法。
3.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关键词:“关爱、帮助、安慰”。
4. 角扮演:
4.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关爱和帮助他人的过程。
4.2 学生表演,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关注表演中的语言、表情和动作。
5. 总结提升:
5.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内容和角扮演,提问:“我们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5.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5.3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帮助他人的日记。
六、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发言、主动帮助同伴。
2. 评估学生在角扮演中的表现,是否能准确地运用所学语言表达关爱和帮助。
3.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作业布置:
1. 写一篇日记,记录一次自己帮助他人的经历,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
2. 回家后,向家长讲述故事《妹妹摔倒我扶起》的内容,并与家长讨论关爱和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
教师在课后应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帮助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变化,确保他们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九、教学拓展:
1. 组织一次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帮助他人的经历,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2. 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去附近的养老院或孤儿院,让学生亲身体验关爱和帮助他人的意义。
十、课程资源:
1. 故事《妹妹摔倒我扶起》的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分组所需的小道具,如椅子、纸牌等。
3. 学生作业评价标准。
4. 与课程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如其他关于关爱和帮助他人的故事书籍。
十一、教学延伸活动:
11.1 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课堂外的延伸活动,如社区服务日,让学生在社区中实际参与帮助他人的活动。
11.2 学生可以组成小组,策划一次帮助当地老年人的活动,如探访、帮忙做家务等。
11.3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关爱和帮助他人的理念付诸实践。
十二、家庭作业设计:
12.1 学生回家后,可以与家长一起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关爱和帮助他人的行为。
12.2 学生可以记录一周内自己在家庭、学校中的帮助他人行为,写成一篇报告。
12.3 家长在作业反馈中,可以重点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爱行为。
十三、教学反馈与调整:
13.1 教师应在课后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
13.2 根据反馈,教师可以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13.3 教师应持续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关爱行为,鼓励他们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价值观应用到生活中。
十四、教学评价方法:
1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互动和角扮演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