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节选)》读后感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百年孤独》读后感8篇
    百年一孤寂,百年一参透 1
    愿做历史洪流下最不屈的灵魂 2
    孤独,由欲望铺就 3
    狂欢是一个家族的孤独 5
    深入骨髓的孤独 6
    生未百年,死不孤独 7
    我们一辈子的孤寂 8
    问世间情为何物 9
    【第1篇】
    百年一孤寂,百年一参透
    ——读《百年孤独》有感
    孤独是个顽疾,当死亡成为我们路之终点的时候,孤独也就随之而来,这世间有多少吵闹,就会有多少孤独。无疑,孤独本身就是一道枯涩而不可理解的背影,但马尔克斯的笔却是含笑的。他没有徒劳地去化解苦难,而是裹了一层糖衣在外面,那几欲和神话接壤的想象力,让每个冰冷的字都长了一双翅膀,也曾让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飞的冲动。
    我永远记得中考考完的那个夏天,每天下午,坐在屋顶上,低头,一页一页地欲罢不能地读。七代人每一个名字,迷宫般的血统都能以一张谱系表来区分。我一直惊异于作者想象力的无边无际,后来,看到一段话,说是每一个作者都只能描摹自己或者周围人的生活。我就在想,哥伦比亚,那个遥远的国度,究竟发生过什么,发生着什么。会不会有人,拥有像奥雷良诺上校一样的孤独神情?在大雨后,那轮新鲜的、砖末一样的红日,真的在大地上升起过么?
    真正的爱与了解,真的存在么?奥雷良诺上校在心底拼命搜寻,却不到与母亲之间真正的情感纽带,终于还是在孤独的硬壳中高傲的死去。他至死都披着毛毯,难以解脱的孤独和没有前途的高傲。高傲激起怒气,怒气让他去反抗,只是最终,他也没有学会,怎样去表达爱。
    喜欢雷蓓卡,这个被乌苏拉称为家族中唯一的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女人,在婚事被一再耽搁后,终于抛弃了虚荣,选择了踏实自在的生活,选择了自己的欲望所指的生活。花边和玩具,只是爱情的幻想而已。少女时代的爱情,都是可以为心爱的人退化吃土的。皮埃特罗`克雷斯庇在地球的另一端,精美的漆皮靴踩在潮湿的石径上,每一步都踩在爱人的心上。一个悲剧,这个怯懦的男人的两次爱情,最后只能以死结束。
    阿玛兰塔,家族历史上的最温柔最深沉的女人,却没有勇气去承受自己和另外任何人的命运;没有勇气去尝试接受爱的羞耻和绝望。一直在想,为什么她不能接受克里奈多.马尔克斯上校?为什么她明明爱着,却不能迈出那一步?直到后来的后来,才了解爱情的羞耻与绝望。才明白,原来那种不明所以的恐惧和怯懦真的存在。终于明白,她宁愿孤独终老,也不愿意伸出手去采摘的是什么。
    马贡多那与大地浑然一体的原始、未经开化的纯粹,仿佛让我看到了最初傍河而居的人类部落。那个时候他们是团结的,是大胆的,是赤诚的,也是智慧的。而后的故事就可以简单归结为外族和殖民者的入侵。马贡多的居民一步步由“愚昧"走向“文明”的长征中,历经了一次次冲击,精神的物质的,在蜕变为文明人之前,马贡多连同它的居民在飓风中消失了,如同从未存在过一般。
    在错乱的时空中,在亦真亦幻的马贡多,没有一样至真至贵的东西沿着慢慢难休的循环到达了孤独的背面。
    就像马尔克斯自己说的那样 “人的内心苦楚无法言说,人的很多举措无可奈何,百年一参透,百年一孤寂。"
    【第2篇】
    愿做历史洪流下最不屈的灵魂
    —— 《百年孤独》读后感
    简介: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通过描述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小说以“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荣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初识:
    第一次接触《百年孤独》还是在高中时期,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仅是书名令我震颤,心想“孤独便已是极可怕的了,还要有百年长的时间尺度,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孤独法”。于是,我便从第一句读起,“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就如莫言所说“只看了2页,便觉浑身发热,然后合上书后感叹‘原来书是这样写的’”。开篇第一句便将来式、进行式和过去式三种语态糅在一起,使人立即觉得这个故事在充满戏剧冲突的同时又带有一点儿亲切感,仿佛读者是家族的老熟人了,并且会以为奥雷里亚诺上校就是全文的主角。
    然而,继续往后读你就会发现性格比上校怪异的角有很多,叫“奥雷里亚诺"的人也很多。尽管故事情节新奇大胆:总是带来新奇玩意儿的吉普赛人、向往科学又沉迷炼金的老何塞,以及男性人物的俄狄甫斯情结...但冗长又重复的名字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使我在第一次没能将其完整读下来。
    重逢:
    上大学后,无意在上看到了《百年孤独》的书评,当即下单了一本实体书,准备继续高中时未完的阅读。
    这次我将其完整地读下来了,并且有了新的理解,尤其是在读完书的最后一句:“因为可以预料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原来整个家族7代人固执地为后代取着祖先的重复的名字是作者有意而为之:“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彩";原来这本书中没有谁是主角,所有人都是羊皮卷上事先写好的角,无论有多少伟绩,无论有多么怪异,最终都会溺死在孤独的大海;原来一个家族不论其存在时有多浩大瑰丽,也终会有其结束的那一刻;原来那些残暴骇人的历史经过时光大浪淘洗后也终将成为后人茶余饭后轻描淡写的谈资,而那些执着于去铭记的人却会显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就像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他明明看到3000多具罢工工人的尸体像一串串香蕉似的码在一列长得望不尽头的沉寂火车上,但回到马孔多后却被回复:“这儿没有人死去”。
    这不禁令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写下《南京大屠杀》而最终因不堪尽显人性恶劣、残忍血腥的历史开自杀的张纯如。
    从宏观视角看整本书确实有些宿命论的意味,但聚焦到个人,我还是渴望成为那位平凡又不屈的家族支柱“乌尔苏拉"的。她勤勉、实干、有活力、有主见,始终是整个家族的维系者和奉献者。
    虽然她同样孤独:丈夫沉迷于炼金而发疯,儿子沉迷于制作小金鱼、女儿则将葬衣缝了又拆拆了又缝...
    但她并没有向孤独屈服。
    她用极致的生命力抗衡孤独。她经营糖果小动物生意,为家族带来财富,她扩建家族的房屋好让子孙后代可以安居乐业,期盼着布恩迪亚家族可以生生不息,她积极养育后辈企图将家族凝聚起来,而孤僻自闭、荒淫无度的子孙让家族似一盘散沙,她仍然独自一人用旺盛的精力和最淳朴的生活方式建立起家族秩序,捍卫着布恩迪亚家族,这些积极向上,永不被命运打败,永不向光阴顺服的精神延续了百年,直到她死去的那一刻。
    【第3篇】
    孤独,由欲望铺就
    ——读《百年孤独》有感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百年孤独》
    一本书,诉说了一个家族百年的兴衰;一本书,表达了一个作家内心的愤懑;一本书,控诉了一个时代血腥的历史。它,就是《百年孤独》。
    初读这本书时,我并没有被这本书所吸引,它似乎只是在简单地记叙着一个家族的历史,没有惊心动魄的描写,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
    家族开始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他们为了躲避亡魂而来到了一片滩涂,并在那里建立了小镇马孔多。起初小镇是美好的、单纯的:人们生活美满,村庄欣欣向荣,没有纷争,没有灾难,甚至“没有人死去”。但从第一批吉普赛人到来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不再忙于治理村庄,利益、暴力、征服等欲望一点点显露出来:买磁铁、买放大镜、买六分仪……。从吉普赛人和意大利人的到来,再到香蕉公司的建立,最后外来的所有都在大雨中化作一片沼泽,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