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燃放“禁改限”年味回归了,环保发愁了
作者:***
来源:《科学大观园》2024年第03期
        按照规划,2025年更是要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绚烂过后,收拾空气污染的“烂摊子”主要留给
了生态环境部门。而“年味”与环保、健康、安全之间的矛盾,真的无法解决吗?
        兔年春节,人们燃放烟花的热情格外高涨,不少地方政府也“成人之美”,放松了对烟花爆竹的燃放管制。而李天信,华东一个地级市生态环境局的局长,听着外面的鞭炮声,没怎么睡过好觉。
        夜空中绽放的烟花驱散了疫情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但同时也给蓝天罩上了灰霾。“蔚蓝地图”APP呈现的全国环境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月,除夕夜污染骤然升高,至大年初一期间,全国多地空气质量指数(AQI, Air Quality Index)“爆表”。
        地方政府承担着空气质量考核的重压,按照规划,2025年更是要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绚烂过后,收拾空气污染的“烂摊子”主要留给了生态环境部门。而“年味”与环保、健康、安全之间的矛盾,真的无法解决吗?
        虽然家里的小超市销售烟花,但蔡颖兔年居然没放烟花。因为到了腊月二十八,存货已基本售罄,本要自家留存的鞭炮也拿出来卖光了。
        家住郑州的农村,蔡颖家的小超市从2022年8、9月份进货价格最低时,就开始陆续储备烟花爆竹。当时他们并不知道2023年春节让不让放,如果依旧和前几年一样,不让放,“进的货卖不完,大概率会继续囤
着,因为烟花爆竹的保质期有三年”。
        往年虽有禁燃令,但蔡颖观察,村里人尤其老年人有一种执念,总觉得只有放鞭炮才算真正过年。除夕前10天左右,当地还未放开“禁燃令”,伴着村里大喇叭高喊着“不要燃放”的背景音,来买烟花爆竹的人已经开始多了起来。
放烟火        没想到,腊月二十六,郑州政府发布了文件,规定烟花爆竹的燃放时间和区域,原《郑州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同时暂时停止实施。网友评价“烟火气的大郑州回来了”,一位郑州市民回忆,鞭炮声从大年三十晚上8点起就没停过,差不多到凌晨两点才结束。好久没有经历过这么吵闹的除夕了,“确实很有过年的氛围,但半夜多次被炮声吵醒也很无奈”。
        河南省内的洛阳、南阳、信阳、新密等城市也纷纷效仿,允许中心城区在限定时段内燃放烟花爆竹。
        以往市民在禁放区偷偷燃放烟花,并不是新鲜事,但2023年春节似乎有点“失控”。陈晨在安徽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他发现,虽然本省基本延续了前几年的“禁放”和“限放”政策,但在火热的舆论氛围下,放鞭炮的人非常多,“几乎控制不住了”。
        “加特林”“水母”等烟花在兔年春节成为全国网红,烟花企业也迎来了近几年生意最好的一年。浏阳市烟
花爆竹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明福告诉记者:“往年本地烟花企业年后还会有点库存,但2023年卖到零库存,为元宵节备的货在除夕前就卖完了,现在卖的是初八开工后现做的。”
        不只是民间,政府组织的烟花表演也火爆。“浏阳可外出放烟花的人、产品、器材全部出去了。”张明福估计,从除夕到元宵节,浏阳市的烟花从业者承办了全国的数百场烟花表演。
        除夕夜,重庆舉行首届都市艺术节跨年焰火表演,辞旧迎新。元宵节,杭州时隔11年再次举行烟花表演,“迎亚运、庆元宵”的烟花灯光秀吸引了大量市民,堵车、人潮和美丽焰火一起登上了热搜。
        根据“九派新闻”的统计,在3700条微博评论中,有96%的人赞成2023年春节燃放烟花。网友给出的前三大理由是:捍卫文化传统(43%)、有助于年味回归(36%)和有助于赶走疫情(14%)。
        烟花散尽,老百姓心满意足,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却愁眉苦脸。
        在提心吊胆了一周后,李天信的心放下了一点,市里的空气质量跟2022年同期相比,虽然指标有所上升,但还是处于优良范围。
        但并非所有城市都可以松口气。根据蔚蓝地图的数据,郑州的AQI从除夕19时起迅速攀升,由轻度污染
进入严重污染,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一凌晨5时,当天其他时段空气质量基本处于中度或重度污染范围。除夕夜有烟花秀的西安, PM2.5浓度在大年初一凌晨1时达到417μg/m3。
        这些新年空气质量“开门红”下,是“压力山大”的考核。
        “非环保部门的政府工作人员和普通老百姓有时不理解,不就春节放个鞭炮,即便影响了两天空气质量,又能怎么样呢?为什么你们环保部门紧盯这件事不放,不给大家两天快活的时间呢?”李天信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有苦衷,从省里到市里,空气质量考核任务层层下发,其中一项指标是优良天数比例,一旦年初的春节出现污染天气,全年的“余额”减少,完成考核任务的压力骤然上升。
        李天信称,虽然全省总考核每年只进行一次,但省内每天都在统计空气质量数据,通报到当天为止各个市空气质量超标多少天,以及各市在省内的排名。
        烟花政策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应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烟花安全生产,市场监管部门主要负责烟花经营,制止烟花不合规燃放的责任主要在公安和城管部门,牵头制定烟花燃放政策的也在其他部门,生态环境部门没有太大话语权。
        “考核是以天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年。每一天的空气质量结果都至关重要,不仅影响人民众的健康,还直接关系到官员的政绩评分。”陈晨说。
        想完成考核任务,有时不仅是人为努力就能实现的,还要靠气象条件帮忙。“皖北地区扩散条件差,春节期间随便放一放烟花就成污染天数了,之后要想赚回来这一天,老天爷不一定给你这个机会。”陈晨表示。
        烟花政策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应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烟花安全生产,市场监管部门主要负责烟花经营,制止烟花不合规燃放的责任主要在公安和城管部门,牵头制定烟花燃放政策的也在其他部门,生态环境部门没有太大话语权。
        一位环保工作人员写了一首打油诗概括基层环保部门的尴尬处境:销售环节,层层失守;燃放点位,防不胜防;劝阻制止,众不解;数据爆表,环保背锅。
        在城市里,近几年春节静悄悄,过年不放烟花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一直跟踪烟花燃放影响,他发现,1990年代,主要城市曾实施“禁燃”,SARS疫情之后的春节,政策松绑为“禁改限”,2018年前后,许多大城市又再度禁止。
        呼唤燃放的建议也不断。2022年,31位全国人大代表就提出了“关于保留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习俗的建议”。当年9月,生态环境部在公开答复建议时表示:历史监测数据表明,每年春节期间集中燃放烟花爆竹都会引发重污染天气。在城市建成区人口密集、大气扩散条件不利情况下会加剧空气污染,损害众身体健康。
        记者收集的21篇英文论文、5篇中文论文研究显示,烟花燃放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对空气甚至水体造成污染。这些论文覆盖了全球各地节日或庆典,如中国春节、元宵节,美国独立日庆典,印度排灯节以及意大利米兰世界杯等。
        早在1974年,夏威夷瓦胡岛新年烟花表演的研究就发现:悬浮颗粒物的水平比烟花前增加3倍。在烟花表演期间,接受的呼吸道疾病增加了113%。噪声水平达到117分贝,超过所有的噪声法规。
        禁燃令下,一項研究表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2018年的春节与2017年同期相比,14个城市
烟花燃放对PM2.5平均贡献量呈下降趋势,其中淄博市、济南市、北京市降幅最大,分别下降了85.2%、74.6%和65.2%。
        通过追踪2013年至2017年数据,一项在上海的研究发现,春节期间有12%~52%的PM2.5可以归因到烟花燃放上,如果减少这部分污染,2013—2017年每年可避免居民死亡人数分别为75人、92人、55人、49人和31人。“除了环保和健康,安全因素也不容忽视。”论文作者之一、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阚海东对记者说,由于烟花燃放导致的意外伤害是另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2023年1月21日,农历大年三十,因为邻居扔出的一个炮仗,江西一位7岁男孩被炸伤导致截肢。
        我国此前已制定2025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的目标,但近几年除夕、初一、元宵节等节日燃放烟花后,许多城市都出现重污染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