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 12中古调式融入其中,形成的一种彩丰富的多调式手法。整首作品在宏观的调式调性布局上,采用b B 宫-g 羽-d 羽-g 羽-b E 羽的构建,通过调性彩变化,将“水流”曲折蜿蜒、渭渭溪流、虚实相生的变换状态描绘出来;在微观方面,则巧妙地运用了西洋的多利亚调式和利底亚调式。例如,在乐曲开始的1-4小节中,主要是b B 宫调式,但其中融以b B 利底亚的形态特征,给人一种模糊的、双调性的感觉;在4-5小节的音乐进行中,作曲家综合山东民歌的风格特征,形成d 羽-F 利底亚的横向对比,其中第5小节处左手低音声部长时值的d 2音,巧妙地避免了调式主音的出现,并在第6小节开始转调进行到a 角。这一短小音乐片段调性布局呈现出b B 宫-d 羽-F 利底亚-a 角的进行,所塑造水流的形象也是生动鲜明、斑斓多彩。
(三)作品中的“水”元素
自我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到多元化风格的阶段以来,作曲家们的创作理念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更加注重对情感的抒发、民族情韵的刻画以及民族精神的表达。在题材方面,选择极具中国传统人文艺术特
的“水”“太极”“书法”“古琴”,其中代表性的“水”作品有陈培勋的钢琴曲《流水》、崔世光的钢琴作品《山泉》、谭盾的《水乐》等。在这些“水”元素的作品中,作曲家模仿水流飞泻、水流冲击、细流汇集、细流潺潺等多种多样的形态,从而展现出“水”雄厚磅礴、纤细平缓、灵动跳跃的形象。在崔世光创作的这首钢琴作品《山泉》中,作曲家运用民族调式、和声、优美的旋律线条刻画出崂山秀丽的山水风光,并且通过大量连续分解和弦的形式,将山涧涓涓溪流的画面与虚实相生的山水意境凸显出来。可以说,《山泉》这部当代“水”元素代表的钢琴作品,作曲家融合中国传统民族音律特点塑造“水”形象的同时,表达出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浓厚的中国情韵与美学观点,表达出中国作曲家对于“山水意蕴、天地合一”这一艺术理念的追求。
(四)印象派的风格特征
《山泉》是作曲家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音阶与西方印象派音乐创作手法结合的一首钢琴作品,用音乐写景的手法表达对自己家乡的思念之情。④在《山泉》中,崔世光通过水的形态和音响的彩变化,营造出安静、朦胧、缥缈、静谧、模糊的意境,通过对“水”某一时刻形态与特征的刻画,传达出水转瞬即逝的变化,给人一种幻意的画面感。在乐曲1-4小节的低音声部中,是
一个g 羽六声调式(加变徴)的音阶,结构为g-b B-c-d-e-f-g;5-6小节的高音声部中,是一个F 宫五声音阶(加变徴)的重复模进;在35-44小节中多次出现连续的大二度,呈现出印象派全音阶的效果特。
而在33小节处,旋律声部三度音程与四度音程上行半音的交替进行,以及第40小节处旋律声部的平行四度与低音旋律声部的再现,很好地表现出印象派风格的特。与此同时,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多运用了平行进行、非功能行的线性进行,以此突出“山泉”的景特征。
三、民族化的音乐形态
中国钢琴作品的创编是作曲家们基于中国本土文化发展、创新而来的,有着丰厚、浓郁的民族文化彩与底蕴。作曲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为能够传递与表达出作品独特的东方艺韵,往往会将本民族的调式调性、旋律形态与音进行融合,并通过演奏技巧模仿中国传统特的乐器。在《山泉》这首钢琴作品中,崔世光通过传统民族五声调式的游离变化以及平行进行的叠置和声,借助钢琴丰富的表现力,用音乐语言与彩符号模仿古筝的音效,勾勒、描绘出一幅虚实结合、明暗交替的美妙山水画卷。
(一)民族音乐的审美思想
作曲家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与演奏上,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融入鲜明民族音乐旋律彩中突出传统民族音乐的审美思想与内涵。在题材的选择上,作曲家选取“水”这一自然景进行描绘,通过自我内心的体验与感受,自然含蓄地表现出艺术与自然的融合,传达出“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在钢琴演奏中运用民族化的音乐表达手法,通过钢琴丰富的演奏技巧与表现张力,模仿出民族乐器音和音响的特点,在激发听众的民族情感的同时,促使他们感受民族文化的意境。《山泉》这部以自然山水为灵感创
作的钢琴作品,作曲家通过民族民间小调与西方作曲技法的结合,不仅丰富了钢琴的表达形式、提升了演奏的效果,而且用音乐将自然界瀑布、潺潺小溪等的形象描绘出来,在表达传统写意的审美特征中为观众留有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民族音乐意蕴
在钢琴作品《山泉》的创作中,作曲家运用节奏、音区、织体、速度、旋律等的变换,将“水”的各种不同形象表现出来,通过民族音调与旋律特传达出民族音乐的审美思想,而且突出和渗透了道家主张无为的思想观念,并通过水流细腻起伏的形态营造出独特的音乐
94
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
意境与审美趣味。钢琴曲《山泉》所呈现的是山间泉水的景象,是道家朴素美学思想的体现,是作曲家内心深处对于静谧、安逸、纯美之情以及精神上超脱自我的追求。可以说,作品叙事性的音乐手法,流动性的音符以及节奏与和弦上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音响效果,在突出和彰显民族特性的音调中,
让听众感受其中丰富的情感、美景及意境,达到“忘我”的一种精神境界。《山泉》这首钢琴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鲜明的中国音乐韵味,而且作曲家通过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在描绘山水写意之美景的同时,也向大众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悠远的审美意蕴。
(三)民族音乐元素1、旋律
在钢琴作品《山泉》中,作曲家对于乐曲旋律的构建也是非常的独特,连续流动的三连音旋律形态,为作品水形象意境的确立提供了素材。整部作品的音乐旋律是基于民族调式调性发展、陈述而来的,装饰音与琶音形式的运用模仿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古筝。例如,在乐曲的第77小节处,是一个无小节线的段落,旋律声部连续十连音的下行,很好地模拟了古筝乐器演奏中的“刮奏”,给人一种流动、自由的艺术美感,也将全曲的情绪推到了最高潮。作曲家在作品的整体把握与构建中,运用音阶式的旋律线条手法发展全曲,注重各小节、各段落之间的自然过渡,通过长短旋律线条的结合描绘出崂山“山水”的美景,从而表现出“水”细流潺潺的形象。
2、和弦
在钢琴作品《山泉》的和声进行与和弦纵向叠置方面,作曲家对其进行了巧妙的设计与安排。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呈示部A ”以单旋律声部进入,后逐渐增加乐曲的织体层次,形成多声部旋律对位的形态。在乐曲开始的5-7小节中,旋律声部的单线条律动中包含了四度音程的横向进行;在乐曲的30-36小
节处,作曲家再次运用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特的四五度音程,低音伴奏声部形成连续平行的五度进行,而纵向则是七和弦的形式,并在32小节的旋律弱拍声部出现平行四度的音程,使音乐呈现出空旷和神秘感;在第40小节处,左手低音声部再次出现四度的音程。与此同时,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也运用了协和的三度音程,例如在乐曲的第54小节中运用B-D-F 三度叠置的减三和弦;55小节处则是G-B-D 三度叠置构成的大三和弦。作曲家也创新性的使
用了二度音程、附加四度音、省略三音等特殊结构的和弦,例如在乐曲的第63小节处,左手低音声部是G-A-C-D 的纵向叠置,G-A 和C-D 的二度结构形式也突出强调了水流撞击的声响,其中63小节的第二拍点处,是附加四度音“G”的D-F-A 小三和弦。总而言之,作品中作曲家对于和弦的独特运用,很好地塑造和描绘了水的各种形象。
3、织体形式
织体形式作为构建“水乐”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钢琴曲《山泉》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作曲家通过织体形式的变化,营造出“水”在某一时刻的瞬间形象。在《山泉》的1-4小节中,崔世光运用了单音式的分解和弦形式,通过四个小节连续12/8拍的运用,表现出“水流”纤细、静谧的一种流动形态;在5-6小节中,低音声部的d 2音与高音声部其他音符八度音域内的律动构成织体的两个层次,描绘出“水流”逐渐浑厚的一个形象。可以说,八分音符律动的两个声部,在音上形成一个明暗的对比;在乐曲的33-35水之旋律
小节中,作曲家运用了大量音程交替式的分解和弦形式,很好地描绘出“水珠”这一形态滴落的情景;在52小节处,高音声部与低音声部形成一个“三对二”的节奏型,低声部的二连音是流速较缓的“水流”的象征,高音声部的三连音则代表的是向前奋进、快速的“泉水”。这种“三对二”的节奏型,将两者相互交融、碰撞的画面生动地表现出来;在76-77小节处,作曲家通过单音式分解和弦的下行,表现出水流自高而落的形态。由此可见,作曲家通过发展、运用多种不同的织体形式来塑造不同的“水”形象。
4、节奏节拍
在钢琴曲《山泉》中,作曲家对节奏节拍也进行了巧妙的安排与布局设计。整首钢琴作品从一个细腻的中板开始,为乐曲的整体情绪奠定了基础。其中切分节奏、弱起节奏、重音节奏等的运用,在确保音乐节奏能够在渐强渐弱中自由衔接转化的同时,生动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水的各种形象和声响特点。《山泉》这幅作品的拍号为12/8,在1-6小节是八分音符旋律声部的连续流动,描绘出平稳的流水声,给人一种从泉水从山间缓缓流出的感觉;而后作曲家通过运用连续的八分音符表现出水面波光粼粼的彩感,并且高低音声部紧密的结合再次将清澈水流的景象呈现在演奏者和观众面前。从51-86小节,节奏节拍的变化以及织体层次的增多,表现出水流时而缓慢、时而湍急的状态,其中有潺潺的流淌声、
95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 12雄厚磅礴的湍急声。
四、作品塑造的“水”形象
在钢琴曲《山泉》中,作曲家通过旋律、织体形式以及节奏节拍,呈现出“水”的各种不同想象。因而,对于准确把握作品的音乐形态、节奏律动,是塑造具象“水”形象的关键。在这首作品中,随着逻辑结构的推进、织体形态与层次的变化,作曲家塑造出“水”的两个主要形象,并且其表达的山水意境也有所不同。通过对全曲的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崔世光通过不同声部的对比表现出“水”从细流潺潺到逐渐汇集的雄厚磅礴;通过节奏节拍的变化描绘出水流冲击和碰撞的声响;通过对古筝技法的模仿表现出水流飞泻的场景;通过印象派音乐风格元素的运用,表现出太阳下水面波光粼粼的彩与画面。
(一)“水”细流潺潺的形象
在乐曲开始处的1-4小节中,作品以Moderato delicato 的速度开始,a 主题是一个连续流动的单音式织体形式,呈现出一个舒缓、细腻、优美的艺术风格,其中pp 的力度配以八分音符的连奏,描绘出“水流”流动微弱、静谧、朦胧的形象。在这一部分中,作曲家以c 1音为中心音,通过上下行旋律的回环缠绕,描绘出“水”细流潺潺的形象;而其中12-13小节的音乐再次回到a 主题,传神地刻画出山泉水涌出汇
入到水流中的情景。因而,演奏者在弹奏这一音乐片段时,要连贯地演奏,确保旋律曲调自由地流动、完整以及节奏的统一。在乐曲的16小节处,出现了乐曲的第二个主题b,代表、象征着“生机”,高低音声部增加了织体的厚度,且八分音符的连续律动表现出溪流的汇聚与融合。在38-47小节处再次出现主题a,在表现“水”对新鲜事物包含、融合的同时,也生动地诠释了中国传统人文中“兼收并蓄”的精神与理念。因此,在演奏时演奏者的力度要稍强一些,但是切分音的弹奏要避免力度过重。
(二)“水”雄厚磅礴的形象
从乐曲中部B 开始,作曲家所塑造“水”由细流潺潺变化为雄厚磅礴的形象。例如,在51-52小节处,通过“三对二”节奏型使各声部的音量与律动形成不稳定感,描绘出“水流冲击”“水石相撞”的景象,刻画出两股流速具有明显差异水流撞击的动态。所以,演奏者在演奏这一片段时,要借助手臂的力量,通过强力度突出强拍的五度音程,在演奏分解和弦时则要运用指尖的力量快速触键,表现出水流明亮清透的彩效果。在
76-77小节处,速度加紧的术语标记,配以连续下行的连音渲染出水流飞泻奔腾的状态,因而在演奏这一片段时要确保连音的颗粒性、乐句之间的连贯与衔接,并通过颤动踏板的使用,营造出水流一泻千里的气势。在乐曲的结尾部分,作曲家运用6/4拍的行板、舒缓的节奏,表现水流最后的平静。
结  语
作为我国传统文人精神代表之一的“水”,是古代文人墨客写意和抒情的重要方式。《山泉》这部标志性的标题钢琴作品,作曲家开门见山地标定了“水”的基本形象。在这部作品中,崔世光通过将中国音乐元素与西方印象派创作手法进行巧妙的结合,创新性地表现了我国崂山地区自然的山水风光与壮丽美景,呈现出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山水画。作品中各具特的“水”元素、“水”形象,在表现出对祖国壮美山河热爱之情的同时,给人一种具象的形态美与意象美。因而,作为一名演奏者,在演奏该作品之前不仅要对作品的音乐意境、音乐形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且也要能够对速度、力度、触键以及踏板等进行良好的控制,从而更加准确地演奏好这部钢琴作品。■
注释:
① 李雪纯.李斯特《台斯特庄园的喷泉》与拉威尔《水的嬉戏》钢琴作品中“水”形象的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② 帅梦.崔世光钢琴曲《山泉》民族化创作特征及演奏分析[J].黄河之声,2021,(22):129.
③ 郭益欣.论崔世光《山泉》中的“气”与“韵”[D].福建师范大学,2014.
④ 王亚萌.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7.
参考文献
[1] 申伟宁,何茜.浅析钢琴曲《山泉》的民族元素与演奏技巧[J].黄河之声,2021,(23):110-112.
[2] 陈晓卉.崔世光钢琴作品《山东风俗组曲》的民族化特征[J].艺术研究,2015,(04):26-27.
[3] 李志.浅析崔世光钢琴曲《山泉》的创作特征与审美价值[J].音乐时空,2015,(14):61-62.
[4] 卞萌.向盛世奉献音乐之光──为《崔世光钢琴作品选集》的出版与作曲家访谈录[J].钢琴艺术, 2000,(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