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标】
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学习难点】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1.[宋词的风格流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体裁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 [作者简介]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湖南211大学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 )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3.[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  柳宗元 (宋)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诗——“苏黄”    苏轼  黄庭坚
词——“苏辛”    北宋词人苏轼、南宋词人辛弃疾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fú)
二、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      )  樯橹(      )(      )  一尊还酹江月(      )同行(    )  吟啸(    )  一蓑烟雨(    )    料峭(      )
三、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故垒:                雄姿英发:
樯橹:              一尊:                酹:
已而:          芒鞋:            吟啸:                料峭:
补充注释:
    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如“失向来之烟霞”。
四、填空。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          、          、          。
韶钢集团    苏轼(1036—1101),字      ,号        ,四川眉山人,    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      派词。文学史上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 、“苏辛”(辛弃疾)”之说。
【课内学习】
一、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请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2)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问答题 
(3)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4)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 
德云四少(5)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二、诵读《定风波》,思考
  (1)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该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
 
简单的手工作品  (3)“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5)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课后检测】
1、判断下面各项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称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阕、下阕,因为一曲便是一阕。(  )
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  )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规定的。(  )
2、“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有(  )
A、故作不良计          B、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C、池鱼思故渊          D、故国神游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3、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4、默写。
(1)乱石穿空,          ,              。江山如画,              。
(2)大江东去,浪淘尽,                      。
(3)莫听            ,何妨吟啸且徐行。
(4)回首向来萧瑟处,                  。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答案
                                    课内学习
一、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3)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
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