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生活在“此世界”,只是,这个世界已不是他的唯一。智慧的他,在“此世界”和“彼世界”穿梭往来,生活得丰富多姿。他又是如何做到的?
突围了小,突围了政治,突围了自我,在一次又一次的突围中,他参透了“安”与“命”,明悟了“取”与“舍”。
豇豆的功效与作用
什么是“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告诉我们,天地万物,物各有主,有的物是自己的,有的物是别人的,能分辨清自己的和别人的,就是明了了“命”。
什么是“安”?不是自己的取一毫都难安,取一毫都会嫁祸于身,取一毫,人家的“主”都要你麻烦的,此难安,为痛苦之源。若是属于自己的,取多少都会“永安”,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如此就得了幸福。
懂了自己的和别人的,就明白了“该取的”和“该舍的”。做了正确的“取舍”,就是“达天知命”。从某种意义
上讲,所谓的“安命”实是与环境达成和解,与自己达成和解,与现实达成和解。“和”即为“安”。所以说,苏轼不是“乐天派”,只是彻悟了“取舍”之道,通透了人生奥秘。
理解了苏轼的“突围”,也就理解了苏轼的“取舍”,此为大智慧,此中有真意。
★作者通联:陕西神木中学。
诗意地栖居洒脱地生存——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作品管窥其
人生
林庆丁
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苏轼,在
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因上
男生帅气动漫头像书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下御史狱,多次遭贬。林语堂曾
说过:“苏东坡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
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北宋学者
胡寅说苏轼作品洗却绮罗香泽之风,摆脱绸缪宛转之
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
之外。
一、远大的理想,坎坷的人生
学富五车造句苏轼从小立下远大志向,据传曾在自己书房门前
写了一副对联:立志读尽人间书,发愤识遍天下字。但事物加颜的词语
是苏轼的人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时代原因,时值
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为关注百姓疾苦,反对变法,因而
卷入新旧党争,并屡次遭贬,长期流放,在乌台莫须有
的诗案中差点搭上性命。他在《行香子》词中感叹一切
功名利禄都是虚无缥缈的,人生又是变幻无常的,徒然
劳心劳力,费心费神。人的一生只不过像马驹过隙,像
击石迸出火花一闪即灭,像是梦境中短暂的经历,真想
做个闲人。《行香子》固然表现了苏轼的消极思想,但是
也客观地反映了他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产生的苦闷
情绪。
二、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也成就了苏轼
苏东坡历经人世沧桑,生活经常给他开了不少的
玩笑考验他的意志和耐心,在“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之
后,他的心性发生很大的变化,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一
诗中曾自我表明心绪:“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
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心灰意冷,无
法驾驭自己的生命之舟,一生功业无成,经常被贬偏远
幽僻之地。
在他四十三岁那年,因为写诗讥讽朝廷新法,被政
敌诬陷下狱,文学史上称之为“乌台诗案”,苏轼因“乌
台诗案”贬官黄州,开始了他人生的突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给
皇帝写了《湖州谢表》,但由于奏表内容带有鲜明的感
情彩“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
小民”,被新党盯了缝子,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对
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于是被谏官李
定、舒童等人弹劾而被捕入狱,苏轼游街示众,押解京
师,入狱一共一百零三天,险遭杀身之祸,后因众人求
情得以从轻发落,被贬黄州,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
诗案”。谁曾料到一篇献于神宗的《湖州谢表》将苏轼
官运基本葬送,他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至七年
(1084)四月在黄州度过了四年多的漫漫岁月。
1.被贬黄州第一年,孤独寂寞
苏东坡在黄州的日常生活情况,可以从他寄给李
之仪的书信中看得一清二楚。书信中说:得罪以来,深
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
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
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而他的词作《卜
光怪陆离造句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就是此种心态最典型的体
现。“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
栖,寂寞沙洲冷。”词中以孤鸿自比,抒发自己见谗被瑜伽坐姿
疏、无端遭难的寂寞和孤独,流露出无依无靠的凄凉。
2.被贬黄州第二年,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
据洪柏昭《三苏传》推断:这一年中秋,苏轼写了首
《西江月·黄州中秋》词《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世事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
·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