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吏三别看杜甫的爱国情怀
作者:钱英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4
        摘要: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总是关注民间的疾苦,同时也充满着无限的爱国情怀,对现实生活进行最为真实的呈现。通过那些那沉郁顿挫的语言,蕴含的是其现实、真实、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诗歌的海洋中荡漾这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条大船,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顶峰。在其现实主义代表作三吏三别中,其深沉忧民意识以及爱国情怀更能打动我们,其作品值得炎黄子孙进行虔诚的品读。本文主要探讨杜甫爱国情怀的形成以及其爱国情怀的具体内涵,在此基础上品析其三吏三别中所蕴含的悠悠爱国情怀。
        关键词:杜甫 现实主义三吏” “三别爱国情怀
        杜甫是我国唐代、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他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是根植于唐代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总是关注着民间的疾苦,总是在还原百姓的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在诗歌中充斥着对贫苦大众的怜悯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人通过沉郁
顿挫的诗句传递着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洋溢着非常真挚、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也是杜甫的诗歌达到现实主义顶峰的一个重要因素,后人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
        安史之乱中,杜甫辗转流离,与社会有了更深层的接触,对水深火热中的贫苦民众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观察和认识。公元759 年,杜甫的主要代表作品《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以及《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相继问世,这些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吏三别。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了五年,杜甫看到的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而杜甫从华州逃亡向洛阳,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他看得到是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是刻在其心间的道道苦难,看到的老翁的愁眉苦脸,是中男人的叹息无奈,看到的是新娘的悲泣哀叹等等。在这些作品中除了有这些栩栩如生的面孔外,还激荡着诗人对民众的怜悯,荡漾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杜甫爱国情怀的形成
        杜甫的诗歌充斥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也荡漾这真切的人道主义精神。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诗人的生活经历,在动荡的社会中他接触到的下层贫苦民众,看到的是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等社会的不公和黑暗。同时,杜甫也深受孟子仁爱思想的熏陶,受到屈原等爱国诗人的影响等,共同熔铸了杜甫爱国情怀和忧国思想。而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杜甫的生活经历了。
        杜甫的一生整体上可以划分为成长及南北漫游时期、长安觅官时期、离乱为官时期、蜀相漂泊时期等共四个时期。而在其南北漫游时期中,他的作品并不多。到了长安觅官这第二时期,他看到的是玄宗的昏溃以及朝臣弄权,看到的是外戚骄奢以及边将骄纵等等。而在这一时期,安史之乱这场对唐朝国势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也蠢蠢欲动,这也是国家民族的一个大的灾难。同时,杜甫在政治上也是抑郁不得志,而他的生活在这一时期也是日益窘迫。仕途受挫、报国无门,生活不幸、四处漂泊,这些都让诗人产生了深入的思考,而之后他的作品也就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他的代表作品也多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
        尤其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在逃亡中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忍,真切的感受到了百姓的离乱之苦,而自己也时刻面临着死亡,这是这九死一生的人生经历给了诗人更多的创造灵感。诗人报国无门,济事不能,其痛苦可想而知,同时也郁结在其心中,这时期他的诗感情更加沉郁,用以控诉和批判。在途经石壕村、新安道,杜甫目睹了官府抓丁的场面,也聆听
了新婚少妇送丈夫出征时的哀挽地哭诉。其诗情澎湃,感情真挚、动人肺腑的爱国诗篇也就自然诞生了。诗人长安十载乞食,加上大半生的流离颠沛,使得他的儒家忠君济事思想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体味,其忧民意识和爱国情怀也有了更沉郁而深刻的体现。
        二、杜甫爱国情怀的内涵
        杜甫生于仕宦之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思想的熏陶,而其人生愿望是出仕报国,儒家思想支配着他的出仕,大济苍生,同时也希望统治阶级能以德治国,最终实现国泰民安。他曾幻想着自己能兼济天下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这也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在青年时期,杜甫虽信心满怀,并不懈努力,但是仍然在两次应试中名落孙山。但是,杜甫并未沉沦,而是继续留在长安,寻机会,请求举荐。这一时期,他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终,通过向皇帝和贵人的献赋、投赠才得到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的小官。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潜逃到凤翔,出任左拾遗。在这一过程中,杜甫虽仕途坎坷,官运不通,并且其生命中最重要的二十多年也随之而去,但是他仍然在寻报国之坦途,仍没有放弃出仕大济苍生的理想,报国之志仍存贮于胸间。
        然而,杜甫虽有远大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黑暗的朝廷,残酷的战争,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其一生壮志未酬。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健儿宁可死,壮士耻为生诗句也都体现了杜甫的壮志难酬,但是,杜甫虽壮志未酬,但是其情绪仍高昂,其爱国情怀仍普照人间,而没有选择沉沦。
        此外,他的作品有很多也是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穷兵黩武的揭露谴责,如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等。还体现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关怀,对百姓悲苦生活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爱国情怀的抒发等。尤其是在其组诗代表作三吏三别中有清晰的体现,而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杜甫诗歌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的内涵。
        杜诗共留存诗歌共计一千四百余首,在这众多的诗歌中,诗人总是能真实的再现其所生活的时代环境,总是能呈现其自身的遭遇。在所有的这些作品中,有的是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的,也有的表达了对人民悲苦生活的深切同情,还有的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及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等。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在这些作品中的一个共同点——都真切的体现了杜甫忧民意识和爱国情怀,向世人昭示的是其赤诚的爱国之心,是其伟大高尚的灵魂和纯洁无比的思想。
        三、杜甫爱国情怀在三吏三别中的体现
        杜甫组诗代表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以及《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吏三别,这些作品都集中再现了安史之乱中百姓的悲苦生活,呈现了诗人对其的同情与怜悯,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国家命运的真切的担忧,对国势、国家安危的牵挂等。体现了诗人对贫苦百姓、对国家利益的关注,呈现了其忧民意识和爱国情怀。如杜甫的《新安吏》中所写: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以及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而在《石壕吏》中,诗人写道了老妪一家的悲惨际遇,读来也让人心酸哀痛。如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得知一男暂且生还,而二男却刚刚战死,该喜抑或该悲啊?真实的再现了诗人所见,呈现出诗人对百姓悲惨际遇的同情。在本这首作品中,诗人流露出来的更多的是忧民,相对来说爱国情怀暂时收敛。但是,杜甫在这里虽然同情这家人的悲惨际遇,但是整体上也认同石壕吏捉人的,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他的忠君爱国思想。也可以这样来看,《石壕吏》这部作品的主观思想情感并不算强烈。而在《潼关吏》中,诗人先是整体上介绍并概括了唐军加紧修筑潼关的景象,之后在与潼关吏问答中,指出了修关还备胡,暗示了三年前的潼关失守一事,写出了诗人对战势的不可预料的担忧。
但是,潼关吏却对所筑工事充满信心,并为诗人指点有利的地势,表现了其坚决自守,保卫长安的决心。其语调相对来说也很轻松、自豪。同时为了消除诗人的忧虑,舒展其紧锁的眉头,指出了这里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潼关吏的胡来但自守的决心以及艰难奋长戟的英雄气概,也呈现了潼关将士的报国情怀。但是诗人,没有忘记前车之覆。三年前,安禄山曾派兵攻破潼关,无数将士战死沙场。所以杜甫又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希望潼关吏能汲取教训,表现了诗人的沉痛抑或是悲愤之感。而这些情节和诗人情绪、情感的变化都能向我们呈现诗人对战势的关心,对国势的担忧,呈现了其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
        另外,杜甫在《新婚别》中赞扬了新婚之妇的深明大义,出到了新娘鼓励爱人参军,她说: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戌行。这里就真切的呈现了诗人的一种认识,新婚固然可喜、可贵,然而在与国家利益相冲突时,还是应该舍小家,而保大家,不只是顾念小家的欢乐,更应该认识到爱国主义的诗句有国才有家。而这也正是杜甫的伟大爱国情怀的真实的再现。正如研究者所说,热爱祖国使得杜甫虽同情人民的兵役之苦,但是仍含着眼泪去劝勉人民摒弃这些痛苦,去承担兵役、效命疆场。再如《垂老别》中,老战士子孙阵亡殆尽,而老妻又缺衣少食。老战士并没有因此而选择退却或是逃避,而是愤然投军。这一个老翁是多么的个正直豁
达,又是多么的大度、爱国啊。杜甫借助这一形象来呈现其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保家卫国,人人有责。这也使得三吏三别中不知是对战争的厌恶,不只是对民众生活的同情,更主要的是赞颂,是宣扬爱国情怀。诗人颂扬了为国而战的人或事,进而体现出作为爱国主义诗人的正切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情怀是那么的浓厚,几乎在三吏”“三别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诗句。再如《垂老别》中的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诗人对战争造成的国家的破败是多么的痛心疾首,这种情怀是多么的难以自抑。再如《无家别》中,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战后的乡村是多么的荒凉,又是多么的凄惨,而可以想象战前这里又是多么的其乐融融,又是多么的富有生机。这些诗句都能侧面的呈现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国势的担忧,都是其爱国情怀的真切再现。
        总之,杜甫的诗是诗史,是对当时生活的真实再现,诗人通过其作品,尤其是三吏三别表露了其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怜悯,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更为主要的是表达了希望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愿望,是其深沉、可贵的忧民之情以及爱国情怀。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浓浓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敬仰、继承。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P113
        [2]付庚生、付光.杜甫论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P261
        [3]曾永成.“诗性历史的最充分而绚丽的文学形态——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诗史”[A].杜甫研究学刊,2009
        [4]程诗惠.三吏三别的诗史含义的重新解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
        [5]赵海菱.论杜诗的史学底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6]周振甫.陶渊明和他的诗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7]胡大雷.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M].上海:中华书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