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的老爸阅读答案
【篇一:《让父亲不再辛酸》阅读附答案】
父亲,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个英雄,我们敬仰过他,也崇拜过他。但随着岁月流逝我们渐渐长大时,却很少有人计算过这位英雄在我们的成长中作出多少牺牲。我们不知道父亲脊背何时开始不再挺拔,不知道父亲为何低下他那颗饱经沧桑的头,更不知道眼角的泪珠为何爬上父亲那满是皱纹的脸?
直到读了胡德斌的微型小说《父亲》后,我才明白了那么多的“不知道”,原来父亲在用他的沧桑让我们体味爱的深沉,亲情的炽热,让我们感受世界的风风雨雨和千沟万壑。《父亲》讲述的是一个被儿子嫌弃的老父亲迫于生计的无奈在街上做起了油果生意。一天他遇上了一个为毕业作品犯愁的女孩,他就以让女孩买下他的全部油果作为答应女孩为他画像的条件。两个月后当他在美术馆里看到那幅画着他并署名“父亲”的画时,他深感内疚,也感动得老泪纵横。从此以后他每天都蹲
在美术馆前手里捏着皱巴巴的钱说是要给“女儿”的。老人之所以如此感动,我想是因为当“父
亲”这个称谓离他越来越远时,却是一个陌生的女孩让他寻回了那失落的父爱。在他看到画并吃力地读出画题后,他痛苦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像虫一样爬出眼眶。这或许就是情感表达的极致。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老人却用那“浑浊的老泪”表达一位风烛残年父亲的伤痛。他和儿子也曾其乐融融,而如今却渐行渐远。或许更多的是表达对一个陌生女孩让他重新回作为父亲的欣慰的感激。不管这泪是为什么而流,但这样一个父亲的眼泪,一个男人的眼泪,足以让我们深思。
《父亲》中的“父亲是苍老而落寞的。我相信,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这样的父亲,在风雨的侵蚀中日渐苍老,在爱的失落中日渐落寞。父亲作为一个男人,用他的脊梁肩负着妻儿所有的重托,生活的重荷不允许他们倒下,只能为一个千金重的“爱”字奋斗、拼搏,直至流尽他身上最后一滴血。在我们成长的同时,父亲也在逐渐苍老。我们延续了父亲的生命,却残酷地挥霍了他的青春。我们常认为父亲是最高大、最坚强的男人也会脆弱。更甚的是,当有的人发现父亲那被生活压弯了的脊梁再也无法承受他成长的重量时,他就冷落了父亲,甚至抛弃了父亲。
在南京大家宣传板上张贴一封“伤心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曾轰动一时,而刊登于《经济日报》
的农民父亲来信《儿子在大学怎没学到良心》更是震撼人心。同样辛酸的父亲声泪俱下的倾诉无不让人为之动容。父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换来的却是孩子在外的灯红酒绿,父亲的泪与汗换来的是孩子的奢与骗。这样的做法算不算是对父爱的一种挥霍和践踏呢?羊尚有跪乳之恩,鸦且有反哺之义。兽犹如此,人何以堪?让我们都来呼吁:让父亲不再辛酸。
1、给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注音。①皱纹(
老爸与女儿
)②侵蚀(
5、关爱父
亲议论6、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典型的农民形象。他幼黑的脸,深深的纹,粗糙
的手.显示他辛勤劳苦的一生;他慈祥的面容,挺直的鼻粱,厚厚的嘴唇,透露出他的善良和质朴;他缠裹的白头巾.手捧的粗瓷大碗及碗中的稀饭.又说明了他生活的贫困。
【篇二:《亲爱的爸爸妈妈》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他们全是南
斯拉夫著名的演员和音乐家。”莫马指着几个走向扩音器的人对我说。雨下得更大了。乐队奏
起了音乐。一位女演员朗诵南斯拉夫著名女诗人迪桑卡的诗:??他们坐在书桌前就在那要
命时刻前55分钟小小的人儿,急切地回答艰难的问题:假若一个人步行,结果是多少??许
许多多这类问题。小脑子充满了数字,书包装满了练习簿,打的分数有好也有坏;兜儿还塞
一把梦想和秘密,是爱和盟誓。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很久,很久直到任务了结
时。??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
在我们眼前。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
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 )和对自由的( )——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
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天地亦与人同哀。南
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
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我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南
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馆外一大片石子,每颗
石子象征一位牺牲者。馆内陈列着日军屠杀的证物、文件、照片、报纸。这是历史事实。但
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18.填充文中空缺的四个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19.作者
反复地写“雨”,作用是什么? 2分
20.演员和音乐家很多,怀念的方式也多样,为什么单独提到女演员朗诵迪桑卡的诗 2分
21.作者为什么会不由地想起南京大屠杀?2分
22.结尾段的含义是什么?2分
23.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2分  参考答案:18.融合 呈现 反抗 执著19.天地与人同哀。 用“雨”来表达对南斯拉夫这个小
城被残杀的7000多人的哀悼。20.突出被杀的是一求知欲旺盛,充满幻想的孩子,表现了
女演员对他们的怀念和哀悼。21.日军发动的南京大屠杀使我30万同胞被杀害。 作者想到自
己对受害者的感情,也就能完全理解南斯拉夫人对受害者的怀念之情。22.我们可以不记仇,
但是不能忘记惨痛的历史事实,不能忘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不能忘记死于非命的孩子,不
能忘记起来反抗的民族的英勇。要记住历史,珍惜和平。23.通过音乐会,重现残酷而沉重的
历史,表达了人民的哀悼之情。
【篇三:2015年高三语文一模答案合集】
s=txt>(一)《僻字的文化意义》(17分)
1、看到、关注(2分) 2、d(3分) 3、b(3分)
4、不能轻易作价值判断;将僻字换成容易写错读错或互相混淆的常用词对规范汉字更有帮助。(3分) 5、产生之早,存而不用。(2分)
6、有些僻字由于偶然的因素重新回到我们的语言生活中,这是文化发展的独特魅力。(4分)
(二)《父亲的歌》(21分)
7、把风声比作魔鬼的吼叫,把雷声比作鞭炮的震响,突出了风狂雷猛,令人可怖。(而且这一组比喻贴近儿童心理,更真切可信。)(3分)
8、写父亲不懂音乐、不识乐谱、歌声嘶哑,欲扬先抑,更能反衬出父亲喜爱音乐,善于聆听自己内心的歌。(3分)
9、(1)父亲以自己的行为告诉我,听自己的歌出自对音乐的热爱,与掌握的乐理知识与实践技能无关;(2)教会我用心聆听溪流声,从中听出别样的音乐。(3)告诉我宇宙间充满音乐的道理,教给我顺其自然听到自己的歌的方法。(3分)
10、c(3分)
11、如:文章开头以“父亲教我听歌那个晚上”引出回忆,随后第⑨段“我父亲教会了我如何欣赏自己的歌”、第○12段“父亲教我的歌也帮我渡过难关”等句子都与前后呼应,照应题目,“父亲教我的歌”(或者“父亲的歌”)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自然衔接起一个个人生的片段,使文意层层拓展,脉络清楚,条理井然。(也可以以“骑上音乐的脊背”为例)(4分)
12、(1)父亲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2)表现父女深情(父亲对女儿的爱,饱含了女儿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与热爱);(3)凝聚了父亲对生命的深切认识(人生智慧),体现父亲直面人生困境的勇气与力量。(5分)
(三)默写。(6分)
13、(1)遥岑远目  (2)独自怎生得黑  (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 香雾云鬟湿  (5)水借月精神  (6) 曾经沧海难为水  (7)不能(为)瓦全  (8)鸡犬之声相闻
(四)《蒲剑》(8分)
14、b(2分) 15、c(3分)
16、前三联以铺陈手法,层层渲染蒲剑的锋利神威,尾联陡然一转,写出蒲剑受到西风摧折的悲惨命运,前后对比,卒章显志,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凄凉身世)的感叹。(将“铺陈”、“对比”理解为“铺垫”、“反衬”也可)(3分)
(五)《独孤生吹笛》(16分)
17、(1)轮流,替换  (2)轻视鄙薄  (3)道歉,谢罪  (4)看望,拜访(4分) 18、b(2分)
19、那位邀请他参与这次聚会的邻居感到很羞愧,告诉众人说:“独孤老人常年居住在偏远的乡村,很少进城,对音乐之类,全都一窍不通。” (5分)
20、公 亦 甚 能 妙 / 然 声 调 杂 夷 乐 / 得 无 有 龟 兹 之 侣 乎(2分)
21、(1)听出李生笛声中杂有龟兹之调;(2)指出第十三迭误入《水调》;(3)不满意李生提供的笛子质量(入破后如他预料那样笛子震裂);(4)独孤生吹笛响遏行云(声震入云)。(3分)
(六)《杂说》(12分)
22、心(意愿、情感)  行(行为、动作)(2分) 23、c(2分)
24、上文分析踏草折花者情感与行为的背道而驰,并分析其出自私心的动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纵欲的本质,是议论的深入。(3分)
25、都是名为爱心实质上摧残草木;前者源于对草木生长天性的无知,后者出于自私贪婪。(2分) 26、本文借事喻理(借题发挥),借踏草折花自私纵欲行为,抨击外国入侵者与国内当权者疯狂攫取民物的强盗行径。(3分)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阅读 80分
一、1.a
2.手舞足蹈、诗以言志
3.该句将“诗”比喻为“一缕不灭的曙光”,以看似微弱却能破除黑暗的“一缕曙光”来体现诗对文明的启蒙,以曙光的“不灭”来强调诗贯穿整个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化抽象为形象,用物
象鲜明而又意味崇高的喻体展现出作者对诗歌价值的推崇。 4.(1)帮助人类释放焦虑,摆脱蒙昧 (2)帮助诗人宣泄情绪,超越世俗 (3)面对脆弱的个体自我 5.d 6.c
7.对画线句的理解1分,调动积累1分,具体分析2分。  8.(1)陶渊明 (2)a
(3)角度选择1分,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2分,评价1分。
二、9.名画本该为公众欣赏,《向日葵》却归为私人所藏,令人遗憾。 10.c
11.答案示例:作者从形态、调、布局、位置等多方面入手,描摹生动,尤重神韵。文中反复突现画面的主调,即明亮的黄,写向日葵时用比喻表现其“耀人眼目”,之后一再强调明亮的黄花又“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阳光里”,调之浓烈跃然纸上。此外,作者还反复描述自己对画面的主观感受,将向日葵“孤零零”的形态置于“空荡荡”的背景中,渲染出“凄凉”、“孤清”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