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阅读专题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课外阅读。
纸船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一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倘若——(___________)惊讶——(___________)悲哀——
浙江菜十大代表菜
(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B.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C.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D.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3]“我”叠纸船时为什么流着泪?为什么悲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抒发了___________母亲、___________母亲的情感,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____________。
[5]本诗用“纸船”做题目的好处不正确的是()
A.以“纸船”为题,借物抒情,用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
B.表达出诗人对母亲的思念。
C.抒发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D.表达诗人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恋之情。
2. 课内阅读。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1]这两节诗选自《____》,作者是苏联的____。
[2]这两节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从描写了白桦的美丽。( )
A.比喻局部
B.比喻整体
C.拟人整体
[3]请续写第二节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课外诗歌,完成练习。
我们去看海
走啊,一起走,我们去看海我们在海的怀抱里跳跃
海风已吹进我们的心中歌声笑声溅起鲜亮的花朵
耳边已响起潮声澎湃海在我们的怀抱里欢笑
走啊,去看海,海是我们的梦潮起潮落都有动听的歌
海的胸怀如此的宽大去看海,一路唱着热情的歌曲
海的家园如此的富足去看海,有读不完的生命启迪
海是我们的另一个家
看见海,就像走进了宝库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胸怀——(_________)富足——(_________)
动听——(_________)启迪——(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我们”对大海的()
A.向往和追求
B.启迪与智慧
[3]从“海的胸怀如此的宽大”这一句你想到的是()
A.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4]大海给我们的启迪不包括()
A.海纳百川,胸怀宽大。
B.海蕴藏着财富,我们可以尽情地拿取。
C.海跃动着鲜活的生命,海永远不会停止呼吸。
D.海是生命的起源之地。
4.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牛肉干做法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全诗四句共两层意义,前两句为第一层,着重写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后两句为第二层,“两岸青山相对出”,一个
“_____________”字,逼真地写出了天门山夹江对峙,而且由两岸伸向江心的态势,给人以_____________态美的感受;“孤帆一片日边来”是
_____________望,一个“_____________”字,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一片”由远及近,由大而小的情景。
[2]“天门中断楚江开”既是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想象的虚景。说它是实景,理由是_____________,说它是虚景,理由是________。
[3]对本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碧水东流至此回”意思是长江流往此处因天门山的阻挡被迫改变了流向,折而向东。
B.这首诗的整个画面显得彩缤纷,最能表现彩的词语有“碧水”中的“碧”,“青山”中的“青”,另外“日”和“帆”虽不直接表现彩,但也隐含了这一方面的内容。
C.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D.这是一首写景诗,作者没有直接阐发哲理或抒写情怀,但从其呈现出来的山水意境中,我们能感受到他那豪迈奔放的情感。
5. 课外阅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作者苏轼和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态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动态的景物有________和________。
[3]这是一首题画诗,诗歌的第1-3句主要写________,第4句则写
________。
m的写法[4]从物候角度看,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诗中哪些意象能够表明这一时令特征?(列举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蓬头:____________  稚子:____________
遥:____________    应:____________
[3]古诗后两句表现出儿童。
A. 可爱与机灵
B. 不懂礼貌
[4]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短文。
妈妈的爱
有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
我从梦中醒来,
妈妈正给我扇着扇子,
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有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
妈妈到学校接我,
一把伞遮在我的头顶,
雨水却打在妈妈的身上。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回我病了,
妈妈抱我去医院。
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
妈妈着急地哭了。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
[1]给带点的字注音。
妈妈给我扇(_______)着扇(_______)子。
[2]填空:
妈妈的爱是(_____),是(_____),是(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宝宝为什么经常吐奶清凉 -(_______)着急 -(_____)责备 -(____)
[4]根据文章内容,用'因为……所以……'写句子。至少写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一写。你能模仿上面几个诗节的格式来写一段诗节,舒发你对妈妈的爱吗?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8. 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识”的意思是_____,“缘”的意思是_____。我能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
[2]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可以用俗语概括为()。
A.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B.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C.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3]这两句诗给我们的启发是()
A. 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 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 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多方面调查,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9. 课外阅读。
秋天向我们微笑(节选)
玉米举着红缨乐了,
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高梁红着脸儿笑了,
一曲酒歌在心窝酿造。
几只小小的鸟,
把快活的音符一路轻抛。
觅食的小蚂蚁看见了,
数学新课程标准
衔入小小蚁巢。
满树的黄叶,
飘进大地妈妈的怀抱。
它们好像在对我们诉说——
明年春天,我们会重新长满树梢。
走在秋天,
头顶有明丽的阳光照耀。
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
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
[1]第一节作者运用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派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满树的黄叶,飘进大地妈妈的怀抱”,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写秋天来了。(______)
(2)从“我们会重新长满树梢”这一句,我仿佛看到落光叶子的树木又重新长出新叶。(______)
[3]这首诗通过描写____________的成熟、____________的活动、
____________的飘落和捡起黄叶悄悄珍藏,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多彩和迷人,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之情。
[4]雨过天晴,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都变得生动起来,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具体描写它的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快乐阅读。
菊花
________________似陶家,________________日渐斜。
________________偏爱菊,________________更无花。
[1]把诗句补充完整。
猜字谜语大全[2]“似陶家”中的“陶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具体描写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更无花”中的“更”是________的意思。
[5]诗的前两句是________(写景抒情),后两句是________(写景抒情)。整首诗通过对________的歌咏,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