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比较
【形式上】两文都是记叙游宴盛会、即席赋诗的诗序,语言都讲究辞采与对仗。但两者相比,《兰亭集序》整散结合,《滕王陶序》则更讲究形式上的华美,逢句必对,辞藻华丽,因过分追求形式、堆砌典故而带来了意思晦涩的毛病。
【内容上】两文都从眼前的欢宴之事写起,然后触景生情,因事伤怀,抒发感慨,而后又由低沉逐渐转向高昂,表现得积极向上。最后又都收笔于眼前之事。两文相比,《滕王阁序》所写之景更壮美,更绚丽,更丰富,所抒之情也更直露更酣畅。另外两文抒情的内容也不一样,《兰亭集序》抒发的是人生短暂的感慨,《滕王阁序》抒发的则是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思想内容】答:这两篇文章都是序文,也都是骈文。句式整齐,言辞华丽。都是先记叙了聚会的盛况,描写了美丽的景,而后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乡镇代理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王勃的《滕王阁序》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二文在许多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文试某某某从抒情的角度作一比较。文
学抒情是自我与社会的统一、个性自我的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为基础的,所以作品抒情既是个性情感的自然流露,又同时表现人类情感的本质。情感的.抒发与个人的身世经历以及现实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广州北京路商业步行街(一)东晋的王羲之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王正为朝廷尚书郎,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其本人也官至右某某某将某某某、会稽内史(写《兰亭集序》时还在任),在仕途上颇为得意。当时的“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极为盛行的崇尚虚无、空谈玄理的风气对文学的影响颇大,玄言文学占了文坛的统治地位。同时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骈文也渐渐充塞文坛。他不满于当时的现实,虽宦途未失意,但不能实现自己“济苍生”的抱负,因而心情矛盾痛苦,便想纵情山水,“放浪形骸”。兰亭盛会就是在这样的心境观照下举行的,继承汉魏散文遗风的《兰亭集序》也随之诞生。
(二)唐代的王勃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隋唐之交的著名儒学思想家王通是他的祖父,初唐的著名诗人王绩是他的叔祖。他本人天资聪颖,胸怀大志,“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工诗能文的他在创作上努力摆脱当时占文坛统治地位的
骈文的消极影响,提出了轻“绮碎”、重“肾气”的主张。他自视甚高,然而仕途险恶:先是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后又因杀官奴而被革职。两次因事废官,身处下位,长才难伸,他深感委屈,因而在诗文中时常流露出一种愤世疾俗、叫屈鸣冤、怀才不遇的忧郁愤慨之情。骈文中的翘楚之作,《滕王阁序》正是这种感情的倾泻。
书法然而难能可贵的是,王勃并没有一味地消沉感伤,正值英壮之年的他对前途并未完全丧失信心,因而感情上又表现出乐观向上不甘沉沦的壮志豪情,一方面他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之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他又认为即使在“圣主”当某某某的“明时”,也会有人才被埋没、被委屈的现象,并以此自我排谴,自我安慰。另一方面王勃又发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泽以犹欢”的呐喊,这表明他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具备了积极进取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开朗的情怀和洁身自好的品质。这种胸襟抱负正和他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诗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化悲凉为豪放旷达。这是一种催人奋进、昂扬向上的情感,是具有崇高美的人生境界。
《滕王阁序》谈论人生际遇,“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开始的那句话
相同点
《滕王阁序》中,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从“豫章故郡”到“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主要是写景;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从“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怀才不遇之感;
从“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到“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可谓一扫之前的颓势,变得对未来充满希望。山东考试招生院
王勃的情绪变动比王羲之更大了,是由“兴尽悲来”再到悲去。
但总得来说一个讨论的是生死(王羲之),跟苏轼《前赤壁赋》讨论的是一个话题;另一个讨论的是人生发展(王勃),跟李白《大鹏赋》讨论的是一个话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