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骈丽文体中国独有
段玉裁在《说文》中对“骈”的阐释是:“骈,驾二马也。从马,并声。”意思是指两匹马并驾一车,对此引伸开来就是对偶之意。而以骈来对文体命名,也确实抓住了骈体文最基本最直觉的特点。一般来说,骈体文通篇的句式是两两相对,构成了对偶、或叫丽辞、对仗,如同两马并驾齐驱。
什么是骈文呢?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在其《经典常谈》中做了比较通俗明了的解释:“骈体出于辞赋,夹带着不少的抒情成分;而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可以悦目,声调和谐,又可悦耳,也帮助文章情韵。因此能够投人所好,成功了不废的体制。”
可以说,骈文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汉字单音只义,易于凝炼,便于对偶、双声、叠韵、重叠、复义,既可以加强语气,又能够使语言从容不迫,更有助于增加声情之美。中国文字的神奇韵味就在于语言功能的多样性,汉语言文字可以依靠自身调节组成千姿百态的句型,这就很容易创造整齐对偶的句子,为骈体文的产生提供了最重要的语言基础,经过酝酿和发展,加以作家的主观努力,最终形成骈文,一时间在文坛独领风骚。
从审美角度上看,中国古代哲学所推崇的儒家之说“中庸之道”是骈文形成
的理论基础。“中庸之道”的核心意旨即使万事万物能够阴阳互补,达到动态性的稳定平衡、协调谐和,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也左右着作家的创作思维,使他们在创作上追求中和之美、典雅之美、温柔之美和含蓄之美。而骈文这种文体可以明了地表达作家的这种美的追求。
此外,骈文的精美对偶、华丽藻饰能给人以美的联想和愉悦,读起来琅琅上口,引起人们在听觉上、视觉上的快意和美感;语言上的简洁和精练,便于人们交流思想,社会实用性很强,以至于封建统治阶层也对骈文情有独钟。虽然王朝频频更迭,唐以后各朝的诏书、奏表大都以骈体文为主,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清朝乾隆朝诏书目的。
骈文的历史流脉舒缓而漫长。先秦文学中的无数“骈丝和俪片”是骈文的滥觞。两汉盛行的赋体文学则使骈文进入了“汉赋骈始”阶段。文人自觉、文风通脱的魏晋时期是骈文的脱胎颖出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到了南北朝时,骈文走向成熟,并逐渐繁荣鼎盛,驰骋文坛,独领风骚,成为文章正宗,在“摈落六艺,吟咏情性”的文学潮流中骈文频出精品。唐宋之后,骈文几番风雨几度春秋,兴衰起伏,与散文竟相争长,又互为渗透,对后世各种文体的发展发挥了艺术上的影响。
骈文在其流行的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命名。
南北朝时期,骈文发展成熟,已经广泛应用到各种体类的文章中,这时期不少人将流行的骈文称为“今体”或“今文”,将从前不刻意追求骈句的文章称为“古体”。如《梁书》卷三十《裴子野传》记述裴子野在文章写作上“多法古,与今体异”。而在《周书》卷三十八《柳虬传》记载:“时人论文体者,有古今之异。虬又以为时有古今,非文有古今,乃为《文质论》。”这种文体名称划分后来
也被唐朝大骈文家李商隐所运用,他在《樊南甲集序》中,谈自己如何从古文转向骈文创作,就运用了“今体”概念,他说:“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后联为郓相、华太守所怜,居门下,时敕定奏记,始通今体。”
骈文兴盛于六朝,所以,后人又多以“六朝文”做为骈文的代名词。
用“今体”或“今文”、“六朝文”来给骈文命名,从中显示出较强的时代性。
后来还有人从骈文以四六字为主的句式角度,称其为“四六文”。
唐朝以后,又有一些文人从对偶角度命名骈文,如“骈俪体”、“骈俪”、“骈偶”、“骈语”、“俪语”、“俪体或丽体”等。
直到清代才叫做骈文。
骈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骈文可以包括所有以对仗、骈偶、用典为特征的文章;狭义上的骈文不包括辞赋。
有的学者将骈文具体划分为有韵的骈文、无韵的骈文。有韵、无韵,指的是句尾是否押韵。将骈赋、箴铭、颂赞、哀祭、连珠等归为有韵骈文;而将论辩、序跋、诏令、书牍、表启、传状、碑志等归入无韵骈文。
近代学者骆鸿凯在其著作《文选学》中说:“骈文之成,先之以调整句度,是曰裁对;继之以铺张典故,是曰隶事;进之以渲染泽,是曰敷藻;终之以协谐音律,是曰调声。”从中可以看出,这几个方面就是骈文的文体特征。
具体说来:
1 行文讲究对仗。对仗的本义是指古代帝王出行巡察时走在前面的仪仗,如武士所持的旗帜、矛戈、盾牌等,都是两两并列相互对称的。对仗也叫对偶和偶语,就是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者近似、音节数目完全相同的一对句子,来表
达一个互相对立或互相对称的意思。古人虽没有明确的语法概念,但却能分辨语词的虚实和句式的异同,讲究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句式要对称。两句组成一联,两句字数相等,上句为上联,下句
为下联。句子结构和词组结构必须一致,用现代汉语语法来说就是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动补对动补,并列对并列,偏正对偏正。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也必须相同。如“其中腾波触天,高浪灌日”(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风烟俱净,天山共”(吴均《与宁元思书》),“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萧统《文选序》),“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王勃《膝王阁序》),同样结构的词句两两并列,如骈之驾二马,给人以一种匀衡的对称美。
嗳气怎么行文中的对仗,早期的骈文只要求大体相对即可,而南北朝以后的骈文则要求越来越严格。字字相对叫工对,大体相对叫宽对。
中秋节简单的古诗大全时间长古代的对仗种类和方法很多,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篇指出:“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结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在刘勰看来,言对是指“双比空辞”,如“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司马相如《上林赋》)事对是指“并举人验”,如“毛嫱障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宋玉《神女赋》)反对是指“理殊趣合”,如“钟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王粲《登楼赋》)正对是指“事异义同”,如“披庄子之七篇,逍遥物外;玩老子之二卷,恍惚怀中。”(萧统《林钟六月启》)刘勰提出的“四对”方法显然是从句意上着眼的。
唐宋以后的骈文大师们还推崇出同类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联绵对等等,如“郑婉秦妍,燕姬
赵女。”(黄之隽《香屑集自序》)“递叶叶之花笺,花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欧阳炯《花间集序》)“声易凄迷,寡女千丝之泪;光何惨淡,贫家一碗之灯。”(吴锡麒《洪稚存同年机声灯影图序》)这电脑水平怎么填
些对仗是从词性着眼的。
此外,对仗以句法论,可分双句对、当句对、隔句对、回文对、流水对等等。
对仗成为骈文表现形式美的重要方法。
2 四六句式为主。骈文的句式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魏晋时代的骈文,句子的字数还没有太多的限制,一般以四字成一句为多。而四字和六字成为一联、隔句相对句式是到南朝宋时才兴起,齐梁以后,渐渐增多。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里说明了四六句式的长处:“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从理论上对四六句式加以肯定。唐代以后,四六句式成为定型。
四六句式的基本结构有以下六种形式:
cherry chen(1)四字句与四字句相对为四四,如:
常天有匝,横地无穷。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蛇胆明眸,虎须牢齿。
(李商隐《道士胡君新井碣铭》)
(2)六字句与六字句相对为六六,如:
蒙德重于丘山,论报亡于毫发。
(欧阳修《谢致仕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