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鉴赏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5年第16
        背景介绍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曾考取北洋政府教育部派送生,到英国人办的香港大学学教育。19181922年学习了英语、文学、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课程,奠定了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基础。入香港大学后不久,国内便爆发五四运动,朱光潜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胡适提倡白话文的文章,深受震撼,毅然放弃古文和文言,改写白话文,后用白话文发表美学处女作《无言之美》。后又考取安徽官费留学,留学英、法等国,对巴黎大学文学院院长德拉库瓦讲授的《艺术心理学》很感兴趣,同时受黑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影响,写下了意义深远的《谈美》这本巨作。这些美学作品多以中国传统思想和美学精神为底蕴,以立足本国为我所用的学术立场来接受和消化西方美学和文艺学理论,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主题浏览
        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思想评价
        朱光潜的《谈美》比较系统地表述了他初期的美学思想,给予人们美的启示,让人们逐步地认识美,理解美,掌握美的体系。作品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不希望某一种特殊趣味或风格成为正统’”,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悦性情的功用,维护文学的独立自主性。其中,尤其是对人生与艺术的论述更发人深省——一方面让人以入世的心态认真投入地领会生命带给人的各种遭遇,并以艺术化的美感将其升华;另一方面,让人又以出世的心态来观摩、把玩这种艺术化的人生,获得对宇宙生命的感悟和理解。整个思想具有幽默感,论述也显得更为本真,抛却很多意识形态上的彩,因而也更通俗易懂。
        选段赏析一
        学会生活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其区别全在成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字误印为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作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选自《谈美》第十五章《慢慢走,欣赏啊!》)
        赏析
        选段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品味:
        一是比喻论证,深入浅出。如何理解人生的艺术?如何学会生活?是一个极其抽象而又难以理解的事理。作者为了论述这一抽象事理,巧用了比喻论证,将抽象的人生艺术浅显地比作一篇文章,可感,可知,易于理解。
        二是总分结构,条理清晰。文章先总写,提出观点——人生是一种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过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然后分别从文章的一字一句即人格”“文章的修辞即情趣两个层面加以论述,行文条理清晰,一气呵成,是篇精美的论述文范例。
        三是语言淡雅,轻松活泼。本文虽是篇精深的美学文章,但读起来并不觉得晦涩难懂,大量引用名家的逸事、诗句,使语言读起来雅致而又轻松。
        选段赏析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画家朋友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选自《谈美》第一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赏析
        为了论述美的深刻内涵,作者引用了古树的事例来说理。同一棵古树,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个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各不相同,三个人都带有几分主观的彩。木商看重的是古树的实用性,植物学家看重的是古树的科学生长,画家看重的是古树的美感。从而顺势得出观点——美也是如此,美也是实用的、科学的、富有美感的。说理亲切自然,不做作,让人容易接受,在作者娓娓的论述中,我们明晰了一个深刻的美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