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
 
 
(一)习作系统简介
 
三上的习作是二下写话训练的自然延伸,尽管二下没有提到“习作”这个名称。习作的编排是按照两个思路展开的,一是小练笔,一是大作文。小练笔共有4次(可参看《小摄影师》课后24页),主要是目的是使读写结合,力图增加学生习作的机会,通过多次训练学习习作的基本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因地制宜,安排一些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小连笔”。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有所涉及,这里不再赘述。
 
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一次大作文,共有8次: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身边熟悉的人、写一幅秋天的图画、写一则观察日记、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自己去过的地方、编一个童话故事、自由习作。这些内容的安排,一般考虑到和本组专题的联系,希望学生能够将课文的学习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知识能力迁移运用到习作之中,这样的安排,从一定意义上能够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能够较快地进入习作的角之中。八个单元的习作,在类型上兼顾了纪实与想象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三上教材安排了两次想象作文,一次是二组的描绘一幅图画,一组是七组的编写童话故事。纪实与想象作文的要求不完全一样。学生学习纪实作文,一般要求说清有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事件,随着年级的不同,有关这几个要素的具体要求也有一定的变化。譬如人物,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物都是立体的,他有自己的外貌、性格、品质等等特征,那么在习作中描绘、表达人物的哪个方面则需要选择。再如环境,无论哪一个事件的发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但是,却不是所有与环境有关的内容都会放入到作文之中,写什么与不写什么是要根据表达的目的确定。教材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作文要求有所提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训练应该能够记述实实在在发身的事件,并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这里特别强调“实实在在”和“真情实感”,就是要求记述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反映真实的生活,不能,不能瞎编。这样,既能切实
提高学生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记实的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良好的文风。对于想象作文来说,由于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事件都不是现实存在的,学生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编排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并将其用文字表达出来。相比较而言,想象作文比纪实作文要求更高,因为学生没有现实的东西可以记述,他首先要想象一些内容。三年级的孩子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想象不一定合理,所以在这方面的要求不能过高。学生只要敢于想象,并能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写下来就算达到了要求。那么,如何使学生具备这两种习作能力呢?
 
(二)作文策略与作文指导
 
1、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课程标准提出,“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法”,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教材首先对此做出了努力。在教材有关习作的提示中,没有为习作命题,只是提出
一个范围,而且所提的范围较为宽泛,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由。譬如,“语文园地一”中安排的习作,是这样引导的:“这次习作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而且提出“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都能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写,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创造条件。本组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它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多种选择,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习作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可以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习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首先,不要在习作之初过分渲染习作的规则与要求。其次,精心引导,为学生的习作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激发习作的欲望(写身边熟悉的人)。再次,心理学家建议,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作文目标,以此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譬如,可以通过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举办作文比赛、编写学生的文集、出版学生的优秀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章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明确习作不仅是个人的行为,它同时也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习作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内驱动力。
 
2、学好课文,为作文能力的迁移奠定基础。一般来说,作文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和专门能力。基本能力指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和想象力;专门能力指审题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运用表达方式能力、运用书面语言能力、修改能力和作文速度。这些能力的习得,不能采用直接呈现和灌输的形式,特别是习作的专门能力,即便是教师条分缕析地教给学生,学生也未必能够写出好的作文。我们认为,作文专门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在领会课文这些方面的特点之后,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逐步提升,并潜移默化地完成由课文到作文的迁移。因此,教师在课文的学习中,要不断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在内容、情感、表达等等方面的特点,能够做到这个要求,可以尽量扭转学生在习作时出现语言修辞问题、逻辑混乱、主题不明或偏离等等问题。对于习作的基本能力来说,诸如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则需要教师结合课文和日常生活,随时指点学生选择观察角度、掌握观察程序、学习观察方法(譬如观察角度:形、、味、量、质,人物、场景、事件),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避免学生的言之无物。
 
3、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在习作过程中,如果思维方式有问题,或者思维混乱,思考不够成熟,学生自然不会写出清晰流畅的文章。因此,在作文之前,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做好构思的工作,帮助他们澄清对所写事物的认识,明确作文构思的基本步骤,引导他们理清思路、克服思维定势,教会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思维方式。
 
4、重视习作的修改与评价。作文的修改,不只是修改的技巧和使用某些修改符号的问题,如果学生不愿意自我检查、也不知道作文有修改的必要时,那么,修改只是玩弄修改技巧,而对作文质量的提高毫无意义。那么,如何使学生认识到修改的必要呢?第一,需要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它有两方面的策略,一是外部提示策略,使用卡片训练学生,譬如,卡片上可以写“人们不明白我在说什么”“试着换一种说法”等等,用它们提醒学生和决定修改方式。二是自我提问策略。在写完初稿之后,教师应该提出一些问题:“你的读者知道你要表达的意思吗”“你想写的东西写完了吗”“你的读者还需要更多或更少的信息、其他的细节或例证吗”“你能否通过句子的删减组合或细节的增加使句子成熟吗”“如果你是读者你想读这篇作文吗”等等,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地提示学生进行修改。
小学三年级作文题目 
学生通过上面的提示也许能够到问题所在,但可能不知道如何修改。教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途径。第一,通过总结归纳,对学生常常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归纳,然后结合课文做专题辅导,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作文搁置。如果学生无法到习作中的问题,可以允许学生将作文搁置一段时间,然后再去认真修改。学生刚刚写完习作,还沉浸在表达的喜悦之中,往往对问题视而不见,等其心情平静下来之后再行修改,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三,组织学生将作文结集。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己拟定作文题目,动手写作。为了达到结集的要求,需要学生在完成习作之后,通过小组成员的帮助完善,通过讨论交流习得修改的方法促进习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