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梧叶一声秋——古诗词秋之意象四:梧桐
声梧叶一声秋
——古诗词秋之意象四:梧桐
川  雪
阅读古典诗词,我们会发现,在古人行走的路上总不断地有梧桐悄然出现。这种落叶乔木身上到底具有怎样的特质,竟能引发人们如此丰富的联想与感情?
由于梧桐高大挺拔,为树木中之佼佼者自古就被看重而且常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凤凰是鸟中之王,而凤凰最乐于栖在梧桐之上,可见梧桐地高贵在古诗中有象征品格高洁美好之意。最早在《诗经》里就有关于梧桐的记载。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生长茂盛,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庄子·秋水篇里,也说到梧桐。文中写庄子见惠子时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这里的“鹓雏“就是凤凰的一种。他说凤凰从南海飞到北海,只有遇见梧
桐才降落到上面。可见梧桐的高贵。再如唐代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以高大挺拔,绿叶疏朗的梧桐为蝉的栖身之处,写出了蝉的高洁,暗喻自己品格的美好。宋代王安石更是借梧桐言志,表达自己高尚的品格与节操: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孤桐》)
诗的前三联描写孤桐的形象特征:第一联写孤桐靠环境和自己的努力,长得高大挺拔;第二
联写孤桐正直伟岸,中间虚心;第三联写孤桐在阳光照射下,更茂盛强壮,树阴更浓。第四联则是写孤桐的理想和抱负,在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明间疾苦,想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王安石任北宋神宗的宰相,力主改革,推行新法,虽遭遇到很大的阻力,仍然锐意改革,毫不犹豫,坚决推行新法。在这种背景下,王安石在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表现了诗人正直的品格、推行新法的坚定的决心和意志,以及要通过变法革新帮助皇帝消除民众的不满情绪,创造一个较为和谐的社会的愿望和理想。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是诗人表明立志改革决心的宣言书。以孤桐的形象自喻,给人以坚定亲近之感,令人赞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梧桐落叶早,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广芳谱·木谱六桐》) 的说法。古人素有悲秋的情结,见叶落觉秋至,不免睹物伤怀。于是梧桐这一意象就成了人们传达主观情意的一种符号,而这种符号因其“知秋”而常蕴含一种愁苦:乡愁、客愁或离愁。当然,秋至而叶陨的树
很多,但梧桐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是很多树不可比的;而且梧桐树叶阔大,树干高耸,树冠广覆,而落叶后的萧瑟、稀疏给人以触目惊心的视觉感受,古人借此悲秋抒怀就不难理解了。
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使梧桐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再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位亡国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里的落魄相。囚禁中的李后主,自是有一番愁苦,而清冷的月光照着光秃的梧桐树,愈加增添了院中人的愁怨。梧桐所传递出的这种情愫一旦和“雨”相遇,则更被烘托、渲染得无以复加。重门深锁,顾影徘徊,只有清冷的月光从梧桐枝叶的缝隙中洒下来,好不凄凉!过去是居万民之上的君主,而今已成阶下囚,万千愁绪,满腔幽愤,尽在其中。亡国之恨何时了?
又如元代徐再思的《【双调】水仙子·夜雨 》: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      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开头三句写诗人在雨夜借宿他乡,半夜三更听到外边风吹梧桐叶,雨打芭蕉声,不禁愁肠百结,夜不能寐。诗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这里的雨滴梧桐,渲染了因绵绵的乡思、悠悠的乡情所带给作者的无穷的愁苦和悲哀。
第四句“落灯花棋未收”,写归梦忽醒,回到了独宿客舍的现实情景。梦醒后,首先看到一盏残灯,由灯光看到凌乱的棋局,由棋局而想到自己的处境。残棋未收,灯花已落,从侧面刻画思乡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百无聊赖的神态。第五句“叹新丰孤馆人留”,联想到唐初大臣马周的遭遇。马周年轻时,生活潦倒,外出时曾宿新丰旅舍,店主人见他贫穷,供应其他客商饭食,独不招待他,马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这里暗示了诗人百无聊赖、备受冷落的情怀,抒发了对穷愁潦倒生活的不满。
最后三句写雨夜梦醒,勾起作者无限的愁思。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时涌上心头,回想平生成败的经历,他仿佛看到和妻子在枕上喁喁细语的景象,看到双亲在家里为他担惊受怕的面容。作者心潮澎湃,再也不能入睡。这里诗人用了传统诗词中从对面落笔的手法(虚写),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双亲,而写二老为游子担心,于是使文意更加婉曲,读来令人回肠荡气,“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含无限愤慨,令人回味无穷
散曲开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这三句,连用几个相同的数词和量词,音调错落和谐,正好表现忐忑难安的心情;说一声桐叶,一点芭蕉,即意味着一声秋意,一点愁思,而桐叶声声,蕉雨滴淅,则秋意无边,愁思无限的意蕴可以想见。曲中以最少的数词包涵着最大的容量,细腻真切地道出了作者因思乡而断肠的情怀。
深秋孤夜,夜雨滴打着梧桐和芭蕉,每一声都引起相思之人的阵阵秋思和缕缕愁绪。这既是一首雨夜相思曲,又是一幅凄风苦雨的秋夜图!面对此景,相思之苦便从词人心底涌起。作者对雨打梧桐和芭蕉的描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凄婉惶惑,意境深远。
在唐宋诗词中,梧桐作离情别恨的意象和寓意是最多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诗人以昔日的盛况和眼前的凄凉作对比,描写了唐明皇因安史之乱失去了杨贵妃后的凄凉境况。唐明皇回宫后,目睹旧物,触景生情,昔日的美人何在?诗人以春秋两季景物相对比,暗讽了这位重轻国的君主与美人儿缠绵缱绻带来的终生悔恨。
如“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秋夜三更,冷雨滴在梧桐叶上,一位独处秋闺的女子,脆弱敏感的心已无法承载离情别绪的痛苦,缠绵悱恻,幽怨伤怀,彻夜不眠。其意蕴深厚,令人回味无穷。再如“梧桐更
秋之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丈夫去世,独守空房的李清照,遭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此时,女词人独立窗前,雨打梧桐,声声凄凉,孤独无助的她,在深切地怀念着自己的丈夫。这哀痛欲绝的词句,催人泪下,堪称写愁之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