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古诗文
桃花源记
1.常识概要
(1)本文作者是 (朝代)诗人 ,又名 ,字元亮。本文选自《 》。
(2)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在写法上大多以 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如陶渊明的 。
2.重点实词
(1)落英缤纷( )
(2)渔人甚异之( )
(3)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5)悉如外人( )
(6)具答之( )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
(8)无论魏晋( )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10)便扶向路( )( )
(11)处处志之( )
(12)诣太守( )
(13)欣然规往( )
(14)未果,寻病终( )
( )
(15)后遂无问津者( )
(16)便要还家( )
3.一词多义
(1)舍
(2)志
(3)寻
(4)为
(5)之
(6)其
(7)遂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1.(2019湘潭)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
2.阡陌交通, 。
3.土地平旷, , 。
4.问今是何世, , 。
5.黄发垂髫, 。
1.“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
3.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时间:20分钟 满分:38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A.欲穷其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停数日,辞去 蒙辞以军中多务
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花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花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二、阅读《桃花源记》,完成4~7题。(12分)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处处志之( )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
小石潭记练习题
6.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先写渔人如何发现桃花源,再写 ,最后写 。(2分)
7.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4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8.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释。(3分)
示例:
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着、顺着”的意思。
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
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10.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出。(2分)
11.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四、名句默写。(6分)
12.《桃花源记》一文中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
13.《桃花源记》一文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 , 。
14.《桃花源记》中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是: , 。
小石潭记
1.常识概要
(1)本文作者是 , (朝代)文学家,“ ”之一,本文选自《 》。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属于 的范畴。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柳宗元的《 》。
2.重点实词
(1)心乐之( )
(2)水尤清冽( )
(3)潭中鱼可百许头( )
( )
(4)日光下澈( )
(5)佁然不动( )
(6)往来翕忽( )
(7)悄怆幽邃( )
(8)斗折蛇行( )
(9)犬牙差互( )
(10)以其境过清( )
3.一词多义
(1)清
(2)可
(3)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