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光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
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心之_________________          (2)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
(3)信声无哀乐也__________________ (4)僧少可语耳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时踞石坐                学不思则罔
B.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己悲
C.山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而去
D.岸势犬牙差互            如土石何
19.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大 都 山 之 姿 态 得 树 而 妍 山 之 骨 格 得 石 而 苍
20.翻译下面句子。(8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益信声无哀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甲】文中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_____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的情绪。(4分)
课文文言文翻译
【乙】 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断,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17(1)以…为乐    (2)静止不动的样子(3)更加  (4)遗憾
18.B
小石潭记练习题A.句意为: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而:表修饰;句意为: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而:表转折; 
B.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句意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C.句意为: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之:的;句意为: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之:代词,当时的情景;
D.句意为:小潭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其:代词,小溪.句意为: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语气词.
19.大 都 山 之 姿 态 得 树 而 妍/ 山 之 骨 格 得 石 而 苍/ 山 之 营 卫 得 水 而 活
20.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21贬谪的悲凉(孤寂凄凉)      知音难觅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