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革命烈士经典诗词作品
缅怀革命烈士经典诗词篇1
  建党__周年纪念有感
  作者:佚名
  中华大地气氤氲,旷古欣迎马列魂。
  抗日除倭昭日月,改朝换代扭乾坤。缅怀先烈诗词
  寺僧惑问周期事,民主肓培万代根。
  寿诞九十歌凑唱,长生不老永年轻!
 
缅怀革命烈士经典诗词篇2
  《八声甘州》
  望茫茫朔北绪无缰,恍犹见烽烟。忆飘摇风雨,沦倾家国,壮士难眠。铁马冰河踏破,血染雪成丹。七载何堪苦,与寇周旋。履遍白山黑水,纵日倭若兽,士气仍坚。便咽棉嚼草,还毙敌千千。冽风吹、衣成冰甲,怒火烧、孤胆震凶顽。英魂绕、恁松江畔,叠嶂重峦。
 
缅怀革命烈士经典诗词篇3
  《梅岭三章·其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赏析
  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睛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个革命者面
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再说这一组诗主要在于抒写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胸怀,而不在于述说革命创业的艰难,所以这一提前又有侧重意义。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这个结句犹如空谷中一声惊天动地的长鸣,壮怀激烈,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缅怀革命烈士经典诗词篇4
  瞿秋白《江南第一燕》
  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上云梢。
  瞿秋白,1899年出生于江苏常州。1921年,他在莫斯科加入联共(布)党组织,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3年1月,瞿秋白担任《新青年》等刊物主编,他编译多部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并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论证中国革命问题,撰写发表大量政论*,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开创性贡献。瞿秋白主持召开了八七会议,后到上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
  这首诗是1924年瞿秋白写给当时妻子王剑虹的信中附有的,彰显了他的自信与抱负。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军逮捕。1935年6月18日,他一路慷慨演说,唱着《国际歌》坦然走向刑场。他席地而坐,挺直腰板,微笑着向刽子手点头道:“此地甚好!开吧!”而后从容就义,时年36岁。
 
缅怀革命烈士经典诗词篇5
  《题三义塔》
  鲁迅〔近现代〕
  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西村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在1933年6月21日写下的。在日军侵华时期,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博士为了救援战争中的受伤者,于1932年2月作为“服务团长”到中国。在上海郊外的三义里战乱的
废墟里,发现了因饥饿飞不动的鸽子,便带回日本,取名“三义”,精心喂养。为了表达两国人民的友善,他“期待生下小鸽子后,作为日中友好象征送回上海”。可惜这只带回日本的鸽子后来遭遇黄鼠狼的袭击死亡,博士及周围人在悲痛之余决定将其立冢掩埋。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景仰,西村博士修书一封细说原委,并将自己画的鸽子一并寄给在上海的鲁迅,表达了中日两国友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