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我的伙伴_500字
最近,我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记得有一次为了看这本书,我还被妈妈狠狠地骂了一顿,这件事至今还记忆犹新。
那是一次晚上,因为没看完那本书,所以我怎么也睡不着,我就在心里想:昨天我不是买来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吗?反正我也睡不着。
我踮起脚尖,偷偷地跑到客厅里,悄悄地那本书。咦,昨天不是放在这的吗?怎么不了?我东翻翻,西翻翻,哦!终于到了。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在我到书的那一瞬间,我听到了一个很熟悉的脚步声,不好妈妈出来了。我的心怦怦地跳。我马上躲到了桌子底下,注视着妈妈的一举一动。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偷看书的滋味儿。
妈妈终于回房了,我赶紧跑回房间,轻轻地把门关了,开开灯,坐在被窝下,津津有味地看起书来。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看着看着我又听见了那熟悉的脚步声,妈妈进来了,愤怒地说:“还不睡啊,都12点了。”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我和我的伙伴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妈妈走了之后,我又捧着书,我看得入了迷,随着作者的心情,一下哭,系下笑。现在的我,就连一根针插进我的皮肤里都没有感觉了。
不知怎么了,我看着看着竟然睡着了。
早上,妈妈说:“昨天肯定很晚吧,黑眼圈都出来了”。
我的心想着:“为了读书,有点黑眼圈没事,值得。”
自从这事我才明白凯勒说的一句话:“一本书想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