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等生态文明国家
战略的逐步落实,生态对于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作为上海城市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南汇新城绿环规划将以生态融城的理念为先导,构建无界融合的“大生态”格局,推动城乡绿低碳发展,构筑海湖特鲜明的超绿新城。
2南汇:长江潮头、东海门户
2019年,中国(上海)自贸实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开启了临港新城从滴水湖畔到世界海岸的跨越征程。作为临港新片区主城区的南汇新城,提出以汇合为总体发展理念的城市设计,营造国际风、未来感、海湖韵的滨海未来城市意象。
南汇新城绿环位于新城集建区外围,由北护城河、沪芦高速公路、海堤以及外灶村、洋溢村等围合而成,总规划面积约36.46km 。绿环现状呈西耕东海的格局,由水、林、田、筑、村、路、堤等要素组成。西侧毗邻临港绿心,田园郊野特鲜明,有着壮美的农耕大地肌理。东侧临海,沿海界面滩涂、湿地、芦苇荡与水交织,是鸟类及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作为上海最年轻的热土,南汇新城的高速发展对新城现有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在新
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统筹城乡发展,解决新城意向不清晰、绿环可达性不佳、活力缺乏、配套不足等问题是本次绿环规划工作的重点。
3
概念规划
3.1
规划理念
基于对绿环现状的调研与分析,规划从多个维度对新城
绿环的内涵进行了思考。
从生态层面看,新城绿环地处上海东南主导风向前沿,是台风、风暴潮经常的登陆点,也是候鸟迁徙带上的重要节点,
【作者简介】包蓓蓓(1978~),女,上海人,高级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
师,从事景观规划研究。
生态融城无界共生——
—上海南汇新城绿环概念规划设计Symbiosis of Ecological and City Without Boundaries ———Planning and Design of
Green Ring Concept of Shanghai Nanhui New City
包蓓蓓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02)
BAO Bei-bei
(East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Shanghai 200002,China)
【摘要】南汇新城绿环是上海城市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也是展示新城形象的重要窗口。本次规划在落实生态优先、突出郊野特
、兼顾游憩需求的基础上,以构建田园相嵌、蓝绿交织、森林环绕、绿道贯通、功能融合的新城绿环体系为目标,通过整体规划、详细设计两个层次,打造具有标识度的新城绿环。同时,结合功能布局与
景观风貌,对水、林、田、路、村、设施配套等现状要素提出以GIOD 绿基础设施为引导的支撑体系。
【Abstract 】The green ring of Nanhui New Cit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hanghai ’s urban ecological network and an important window
to show the image of the new town.On the basis of “giving priority to ecology,highlighting rural characteristics,an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needs of recreation ”,this plan aims to build a new city green ring system featuring “pastoral integration,blue and green interweaving,forest surrounding,greenway connectivity,and functional integration ”.Through overall planning and detailed design,it aims to create a new city green ring with identity.At the same time,in combination with the functional layout and landscape features,a support system guided by GIOD green infrastructure is proposed for the current elements such as water,forest,farmland,roads,villages and facilities.
【关键词】绿生态;无界共生;城乡融合;绿环;规划设计
【Keywords 】green ecology;symbiosis without boundaries;urban-rural integration;green ring;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98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467(2023)03-0071-03
【DOI 】
10.jsysj.2023.03.222
71
这些特点使该区域具有复杂、开放的生态系统特征以及较强的生态敏感性。同时,作为“十四五”造林专项规划的重要组成,新城绿环承担着重要的抵御自然灾害侵袭的生态屏障功能。
从风貌层面看,新城绿环地处城乡交错带,具有独特的风、土、历、人、文等资源。基本农田保护、空间管制等要求决定了新城绿环将以低密度、低强度的郊野特建设模式为主,低碳将成为绿环建设的关键词。
此外,绿环的规划将充分考虑城乡之间的融合,通过乡村环境改善、绿产业导入等措施进一步促进、带动乡村的发展,提升乡村活力与品质。满足不同年龄民众以及当地居民的游憩、生产、生活需求[1]。
综上所述,南汇新城绿环应当是一个融合生态、景观、游憩等多元功能的绿智慧复合体,她将是展现新城形象的重要载体,更是人类与生物能够共生共栖的理想乐园。因此,规划提出了无界共生的新城绿环整体设计理念,通过无界融合的手法将有界的绿环与新城双环、绿楔、走廊绿地系统结合,以涟漪状的碧道网络系统,构筑林田景、海湖、居游乐特鲜明、令人心生向往的绿生态、生活、生产空间,促进产城人乡、田林湖海之间的无界融合,塑造临港魅力独具的超绿新城。
3.2规划策略
针对现状生态屏障薄弱,城市意向不清晰,高速建设带来
的大量碳排放等问题,规划提出护绿、筑绿、焕绿、慧绿四大策略引领绿环未来图景。3.2.1
护绿:锚固生态基底,增强生态韧性
南汇新城绿环规划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指导,力求在尊重、顺应、保护的基础上发挥绿环的绿经济价值,打造可持续、生态、韧性的复合生态空间。
为增强绿环规划的合理性,规划对绿环资源现状以及周
边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了生态敏感性分析和开发影响分析,从受干扰程度大小和保护需求等方面出发,将
绿环的建设适宜性进行分级。其中,高敏感的自然区域以保护为主,严格限制开发;中低度敏感的半自然区作为保护区与开发区之间的缓冲,允许适度的低影响开发;自然条件一般且受周边建设影响较大的半人工和人工区域,则可考虑设置完善的慢行系统及服务配套设施。
通过分级控制引导,最大限度地保留绿环的自然原真性及生物栖息地,结合生态修复、植树造林等措施,增强绿环生态基底与生态韧性,通过环楔实现生态向新城的进一步渗透融合。3.2.2
筑绿:明晰新城意向,强化地域特
基于绿环丰富的蓝绿基底,规划提出了以空间连通、多维尺度、多样技术运用场景、多样服务功能、多系统融合的绿基础设施(GIOD )为引导的特要素设计(见图1),在充分保留利用绿环原生郊野风貌和自然肌理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理水、整田、育林、通路、兴村、筑堤等七大类23种典型改造模式,通过不同模式的组合,打造具有南汇特的新城绿环空间。如育林策略,依托新城森林绕城的格局,构建大规模、多层级、防风防洪的森林体系,地标性的环状季相林带景观将成为新城独特的标志之一。东部沿海以堆山造林为主,防风固堤;西侧田园见缝插绿,营造林带环村美景。理水策略着重加强村落污染防控,提升水质环境,局部优化水体形态,为多样化的人水互动提供条件。整田策略将农地整治与生态农业发展结合,引入特作物,通过果林花卉等多样化的种植方式,塑造具有特的田园大地景观。
此外,标识性的打造也是塑造新城意向的重要内容,在主要的门户节点以及重要的空间轴线端点,通过
公共艺术、地形塑造等手法增强新城标识度,提升人们对新城的感知印象。
图1特支持体系———绿基础设施(GIOD )要素导览
连通性
Connectivity 多尺度Multiscale 多样性
Diversity 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 互动性Integration 生态系统服务
技术运用场景
绿空间网络
技术运用尺度
多系统融合
技术运用场景的多样化
与城市其他各功能相辅相成
与城市其他系统融合并产生交互
通过绿空间网络撂建联通系统
多尺度的技术技术手段
绿地空间系统/交通及活动走廊建筑/街区/廊道/区域
公共活动中心/公园及其他公共空间/水域及水利设施/林地/田
社会功能/生态功能/经济功能
文化设施布局/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布局/河流系统
72
3.2.3焕绿:提升空间品质,激发片区活力
结合片区不同功能及特要素的分布,绿环以蓝绿为底,综合考虑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形成特鲜明、体验多元的一环五区多点的空间布局,讲述人、海、湖、城与生态的故事。
1)滨海湿地公园——
—低干预生态栖息地样板
南汇大学城滨海湿地公园位于新城东北角,以东滩湿地为主体,是候鸟迁徙带上的重要节点,其沿海界面滩涂、湿地、水塘与芦苇荡交织,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
由于毗邻中央TOD商务区,未来高强度的开发将对其现有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干扰。规划提出该片区以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为主,通过堆山造林,在商务区与湿地之间构筑生态缓冲带,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通过地形堆叠而成的海浪公园如波浪般起伏成为片区独特的风景。山体顶部的观景平台,可实现湖海相望,也成为鸟类爱好者的最佳观赏点。
2)滨海文化公园——
—世界级滨海城市名片
滨海文化公园位于滨海中央活力区,未来480m的地标建筑及文化演艺中心建筑将构筑上海标志性的滨海天际线,成为区域活力的中心。
针对现状城海割裂、活力不足等问题,设计通过在堤内侧填方,消除高差联动城海,使堤内堤上无缝衔接,与建筑二层平台相接的景观桥可使人便捷地直达堤上。音乐草坪、城市沙滩,雕塑公园等开放空间进一步丰富了游人的滨海游憩体验。景观水系采用生态水岸形式,满足多种生物的栖息需求。
3)美丽乡村——
—新田园智慧生活示范
绿环西侧毗邻临港绿心,为大面积的农林复合村落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景观基底。该片区以水质提升、林地补植、交通及乡村服务配套完善等措施为基础,将景观提升与田林水等自然要素结合,强化乡村旅游休闲产业,激活空间改善民生。注重乡村建筑风貌的延续,将当地风、土、历、人、文要素与节点更新结合。同时发挥新城科创优势,将智慧理念融入乡村,打造临港智慧乡村生活实验地,引领绿低碳新生活。
4)南北垂海廊道——
—滨水游憩体验新空间
作为新城重要的垂海生态通廊,芦潮引河及北护城河一南一北,串联沿海至内陆空间。
南侧利用芦潮引河入海口二级湿地保护区打造科教公园,成为湿地科普,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展示窗口。向西建议将顶科社区,临港大学城的滨水空间开放给大众,实现服务设施的分时共享,打造无界校园与社区。
北护城河两岸未来以研发、居住用地为主,在这里通过滨河漫步道及亲水平台等节点打造水绿连城、活力缤纷的景观空间,满足人们休憩、生活、交流的需求。横跨于水上的特人行景观天桥,提供便捷的两岸通行。
3.2.4慧绿:绿低碳智慧,创新引领未来
作为国家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森林在碳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植树造林既是“十四五”期间生态环保的工作目标,又是科学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减缓城市负面效应的有效途径。同时在造林过程中,通过品质的选择和组合,形成大地尺度的景观效果,实现景观与生态的双重功能。
新城高速的建设产生大量的土方,通过筑堤、大地艺术地形设计等途径营造地形,实现新城渣土消纳和土方的就地平衡。地形的营建不仅可以丰富新城的空间层次,也提供了更多样的景观视野。
同时在绿环的设计中引入绿低碳循环、节能环保、原生态游憩文化等理念,进一步增强绿环的吸引力。
3.2.5慢行系统规划
为实现新城绿环看得见、进得去300m进园,1.5km进林的目标,规划提出以绿低碳为导向的特慢行
系统设计,以新城内外路网、园路为骨架,整合现状乡村道路,通断点、补空白,完善整体慢行系统,增强城乡联动,提升区域可达性。通过因地制宜的分类分级,沿绿环全线打造湿地体验、海岸观光、水岸游憩、森林漫游、都市休闲五大特慢行游径,基本实现慢行、骑行的全线贯通。
同时,盘活利用道路沿线存量建设用地以及林下空间,设置以人为本的分级配套服务设施,结合文化元素、低碳技术,形成与环境特性相匹配的郊野风格,打造人性化的体验空间,满足人游憩需求。通过结合文旅开发、节庆活动组织策划等进一步丰富绿环功能及内涵。
4结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南汇新城建设的终极理想,规划希望通过生态融城,无界共生的整体理念,构筑城市意向鲜明,慢行网络便捷,空间活力多元的新城绿环,提升新城的形象与吸引力,使新城绿环成为受百姓喜爱,人民安居乐业的绿之环,幸福之环;成为展现新城海湖韵味未来气质的形象名片、生态名片
。
【参考文献】
[1]旷鹏,白少元.生态城市建设:以桂林为例[J].环境与发展,2018(12): 200-201.
【收稿日期】
2023-02-03
7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