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1、两首诗准备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准备采用传统的方法上,提出学习古诗的要求,然后一步步过关,而《送元二使安西》则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抓住诗眼,以情切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课堂洋溢诗的味道。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采用想象、等方法激发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进行感情的交流。
3、以“送别”为主题,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拓展学习《别董大》,自主诵读相关“送别”内容的古诗,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加强语言的积累。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感受朋友情,离别愁;并会背诵。
2、拓展学习《别董大》,在对比中体会《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情在眼中,《送元二使安西》是情在酒中,《别董大》情在话中。前两者是喜景衬悲,后者是悲景砺志,体会一种情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3、激发学生的情感,诵读送别的诗,感受友情的可贵,展示学生积累的诗篇。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诗中描述的意境“美”,朋友情。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准备:先把两首古诗抄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老师唱《送别》一曲。
是啊,漫漫人生路,友情必不可少,它宝贵而真挚,所谓“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然而世事无常,有重逢便有离别,所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加上古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落后,好朋友之间“相见时难别亦难”常事,因此,送别就成了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组送别诗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自己先读读两首古诗,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自己读课文,两首诗一起正音,在对比中理解诗题。(明白题目的意思吗?谁送谁,在哪儿送,到什么地方去,干什么?
二、根据要求闯关,学习第一首古诗。
1、总结学习古诗的要求:
初读破题,了解诗人;
再度感悟‘理解诗意;
深读想象,体会诗情;
熟读成诵,渐入诗境。
2、进入第二关,引导学生根据注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情:古诗往往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而这首诗前两行是叙事,后两行是写景,情在何处?自己轻声第古诗,细细品味。抓住“孤”“尽”“唯”等词理解(板书:情在眼中,难分难舍)
4、激情渲染,进入诗境。
是啊,孟浩然坐的小船已经越走越远了,李白依然站在长江边,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行诗(学生读):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小船已经成了一点小影子了,李白还是舍不得离开,还在望啊,望啊。心中默默地念着两行诗(学生读):
那小船已经完全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依然久久地伫立在江边,想起昔日老朋友之间的相知相惜,他不禁心潮澎湃,高声吟诵那两行诗(学生读):
4、熟读成诵:这首诗会背吗?自己先练习两分钟。会背诵的起立,为李白和孟浩然的千古友情送上我们深深的祝福。
三、学习的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1、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我们接下去体会另一著名诗人王维和元二之间的友情。
2、王维不仅使唐朝著名诗人,而且使出名的画家,苏东坡曾经这样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你们自己读一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画中有哪些景物?请用“——”划出。分析:
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
客舍:旅店,客中送客
柳:“留”
人:
酒:
好一幅清新悦目的画啊!你能把渭城宁静清新的美读出来吗?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新——
3、自己再轻声读古诗,诗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维和元二是好朋友?
学生自主寻答案。
4、拓展,说话训练:
你们注意到三个地点没有?用“――”划出。
用简笔画画出他们各自的位置。
从渭城到安西,中间整整相距了三千多公里啊,横穿了大半个中国。阳关以西那可是除了荒漠还是荒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满眼的荒野,满野的凄凉,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
骑马,也得走整整半年啊。而我的好朋友元二就要到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去了,这一去,也许几年,也许十几年,你有什么话要叮嘱元二呢?
学生回答.
师:王维惆怅百转,千言万语化作了一句话(学生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这是怎样的一杯酒啊!(学生回答:祝福的酒,的酒,离别的酒,难舍难分的酒)板书::祝福、友谊、离别……
激发情感:
来吧,朋友,喝完这杯祝福的酒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来吧,朋友,再喝完这杯祝福的酒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来吧,朋友,接着喝完这杯祝福的酒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四、拓展积累:
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果说我们今天学习的两首诗都是通过美景来反衬朋友离别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的话,老师下面给大家推荐一首另一种风格的送别诗《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熏,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悲景激志)
教后反思:
今天的这节古诗课,我是把两首古诗压缩在一节课上,这并不是我常规教学的设计,只是想尽量向老师们展示两种教学古诗的方法——传统的和诗意的(只是学到一点点王菘舟老师的
皮毛),希望能引起大家探讨:针对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哪种方法更有效一些?本来想连上两节课的,但我不可能浪费大家两节课的时间,只好压缩在一节课中,能展示多少是多少。
大家看到了,前面那首诗我是让孩子们根据以前学习古诗的要求,逐字逐句解释,再连起来感悟整首诗的意思。字词抓得细,依照理解诗句的方法(参照注释、联系上下文、连词成句)孩子们理解起来也不困难,从读到解到背到默,过了一关又一关。兴趣不是没有,但不足。特别是形成程序化之后,激情就没有了,诗味也就淡了很多。
第二首诗,我是采用直接切入,激发情感的做法,用三个大问题节节推进: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维和元二是好朋友——这是一杯怎样的酒?这样一叹三咏,孩子们的情感一步步和诗情契合,深入意境同喜同悲。只是这种上课方法缺少学生学法的指导,一时的情感激起了,一首诗理解了,以后在别的诗歌中,孩子们恐怕就眼高手低,无所适从了。
当然,教无定法,只要能让孩子们学到更多东西(情感的熏陶)、受他们欢迎的就是好方法。教学上的探求是没有休止的,真希望听听大家的意见。喜欢那一句话:人在路上,且歌
且行。心还在,梦就在!
《送别诗》教学详案
设计理念:
1、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采用想象、音乐等方法激发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进行感情的交流。
2、以“送别”为迁移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导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讲一首,联一组;《赠汪伦》以歌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以话送别,《送元二使安西》以酒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目送别。学生在这种“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迁移性拓展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强化了语文实践。
教学目标:
1、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反复诵读,体会诗的情境,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中的表达方法。
2、拓展学习《芙蓉楼送辛渐》、《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四首送别诗,感受诗中朋友情谊和离愁别恨;
3、比较诗的不同表达方法。王维 送别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诗中描述的意境美和朋友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外收集积累有关送别的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1、(播放歌曲《送别》)。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小声地读读歌词,看看能从这歌词中咀嚼出一种什么情感。
2、从歌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古诗中也有很多表现这种离愁别绪的,我们把这一题材的古诗称为送别诗。(板书:送别诗)送别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颗夺目的珍珠,因为当时交通不便,传递信息也很困难,可以说是离别容易,相见难啊!古人常用送别诗传递友情,倾诉心声。今天我们就走进送别诗,用心聆听古人离别时刻的真挚情感。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读诗题。
(1)(屏幕出示课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师:课题能看出这是送别诗吗?哪个字告诉你的?你从诗题中还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吗?
“之”是文言词,有很多意思,在这里是“到”的意思,和“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之”的用法相同。
现在能把课题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2)师:知道蜀州在哪吗?谁来说说看。
(师结合地图介绍蜀州就是现在的崇州,在四川省,距离成都25公里,而诗人王勃在长安,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从长安出发到蜀州,要跨越岷江、嘉陵江、汉江等河流,还要翻越太白山、终南山以及其它不知名的山脉。)
师:你觉得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两地之间的距离最合适呢?
师:是啊!两地相隔千山万水,对于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唐朝人来说,旅途的艰辛是可想而之了,真的可以说是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见了。
2、读诗文。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就从具体的诗句中来感受王勃送别好友的真挚感情。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师:读古诗与读其它的文章不同,非常讲究节奏和停顿,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中是怎么读的。)
再指名读。
齐读。
3、明诗意。
过渡: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要明白诗的意思。
师:我们已经六年级了,古诗也学习了不少,你们通常用什么办法读懂诗意呢?老师已经把一些关键词的意思呈现出来了,同学们先轻声地读一读。
师:关键词的意思的意思知道了,有信心读懂诗意了吗?自己读懂了,就和同桌交流交流。需要老师的帮助就举手示意。
(1)学生自学,理解诗意。
(2)指名说说诗的意思。
(3)同学们真棒!自己读懂了诗意,接下来请大家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相信你会有新的感受。
4、悟诗情。
(1)这一遍读你从诗句当中想象出怎样的分别的画面。你仿佛听见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2)想象之中,你觉得王勃与杜少府的感情如何呢?哪句话最能表现他们的之间的深情厚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A、“知己”是与普通的朋友有什么不同?你认为王勃与杜少府为什么能成为知己呢?(指导读“同是宦游人”)
师相机介绍“宦游”现象:都是外出做官的人,你们知道吗?“宦游”现象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孔子就曾经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得到任用。汉朝以后,读书人要求得一份官职,一般都要外出,去游历大川名山,或者去拜访当时闻名的经师大儒,或者是到京城求显贵帮他们推荐,这样就往往要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几年几十年都回不了家。那些已经当官的,也时常需要到外地做官,有的犯了错误遭到贬谪,还会到偏僻荒凉的地方去做
官。“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送别诗文化,它们共同的情感特点是哀怨凄苦。因为离别就意味着将生命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来。离别就意味着远离亲朋好友,漂泊异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