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
sòng bié
送别
wáng wéi
王维
shān zhōng xiāng sòng bà ,rì mù yǎn chái fēi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chūn cǎo nián nián lǜ ,wáng sūn guī bù guī 。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解释
⑴掩:关闭。柴扉:柴门,用荆条或树枝编扎的简陋的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伴侣啊你能不能回还?
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知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颜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
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其次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当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孤独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就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就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原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原来每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使诗人感到一种孤独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出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快乐,同时,也肯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希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但全部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详情中体会。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王维 送别
这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句意,但一点也不使人感到就是
用典,而觉得就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自然流出的.深情话语。这里用典不仅贴切,而且敏捷,奇妙。《楚辞·
招隐士》中的王孙就是淹留山中,辞赋就是要招其离开山中归家,而王维诗却反用其意,盼友人回到山中来;《楚辞·招隐士》就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而王维诗就是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楚辞·招隐士》用的就是直接感叹句,王维改用疑问语气,所传达的感情便微妙、丰富多了。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现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按例要讲的话,而就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始终到日暮还为离思所覆盖,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就是从当前跳到将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归不归”三字,有担忧、怀疑友人去而不归,又有希望友人明春归来之意绪。在王维之前,南齐谢朓《酬王晋安》诗也用了《楚辞·招隐士》的句意,写出了“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的句子。
第三句“春草明年绿”,有的本子作:“春草年年绿。”比较之下,“春草明年绿”更为奇妙。它就是全篇诗的警句。有了这一句,描绘出了诗人在柴扉中想象的这一片春草的绿,使整首诗有了颜,有了画意,有了象趣,而诗人希望友人归来同赏明春山的深情,便
有了借以寓托的鲜亮秀丽物象。“绿”字就是诗眼,“明”字也妙。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就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孤独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来却难肯定。惜别之情,自由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擅长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发布评论